爲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過目不忘、過耳成誦不再是古代神童的權利,是每個孩子都具有的潛能,通過短期特定方法的開發,每個孩子都可以輕鬆快樂擁有這種神奇的學習能力。

記憶,是學習的童要環節,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科學記憶,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加速知識積累。因此,要提高學習效率,加速知識積累,就要學會科學地記憶。

學習成績是和學習效率緊密相連的,並不是刻苦學習成績就能提高,如果對於方法改進,孩子的學習效率會大大的提升,這樣他們省去好多時間,如果孩子有的方法,自己有具有刻苦的精神,那麼學習成績肯定不會差,不考名校都難!

通過研究可調查,一些成績頂尖,學習效率超高的學生,我們發現他們都有很高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下面就來看看吧!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交替記憶法。

又叫分佈記憶法式重視頭尾記憶法。這是把不同性質的識記材料按時間分配、交替進行記憶的方法。長時間單純識記一門學科知識的效果不好,因為具有相同性質的材料對腦神經的刺激過於單調,時間一長,大腦的相應區域負擔過重,容易疲勞,將會由興奮狀態轉為保護性抑制狀態,表現為頭暈腦脹,注意力不集中,這就不利於記憶。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記憶過程中,先記住的事物對後記憶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後遺抑制(我們用表示);後記住的事物對先記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攝抑制(我們用 表示);那麼,記憶的序列則為:

A B C D E F

可見開頭A和結尾F只受單向抑制,中間部分B、C、D、E則受雙向抑制,越是中間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強烈。為了降低這種抑制,可以採用間隔法。也就是說把記憶的序列打斷,插上非記憶的活動,這樣開頭和結尾增多,中間部分減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對某一長篇材料,一天要讀六十八遍方可背誦;可是每天讀幾段,三天內讀了三十八遍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誦長課文、階段複習,與其集中時間打突擊,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點,效果還好些。也就是說,把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避免過多地接受單一刺激,可提高記憶功效。

課間操,就是把上午一個記憶序列打斷,變成兩個記憶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間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序,以恢復下午與晚間學習的精力。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怎樣利用記憶的這一特點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開頭和結尾去記,若是講話,應該把要緊事先講給大家,結尾時候再強調一下。

(2)記憶大篇幅的材料,可採取分段記憶法,這樣每段都是有開頭和結尾,就人為地製造了增進記憶條件。

(3)一次記憶若干名詞或大題可改變其次序,每記一次就換一個開頭和結尾,平均分配複習的力量。

(4)合理地組織識記材料,儘量使前後相鄰的學習內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發生。例如,剛學完歷史,不要去學語文,以減少材料之間的相互影響。

(5)合理安排時間。早晨起來,晚上學習過後就睡覺,這兩個“黃金時間”不能錯過,可以利用它記那些難度較大的材料。再有,在長時間學習中,中間要休息,時間最好是10—15分鐘,這樣,又增加了開頭和結尾的次數。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總之,充分利用開頭和結尾會使你在同樣的時間內,用同樣的精力取得顯著的記憶效果。

有人曾介紹豐子愷先生的“二十二遍讀書法”。這二十二遍不是一氣完成,而是分四天進行的。

第一天讀十遍,第二、三天各讀五遍,第四天讀兩遍。這就是分佈識記法。這種方法比較省力,也比較科學。

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分別讓兩組學生識記同一詩篇,一組採用集中識記的方法(即集中在一個時間內,將識記的材料反覆學習,直到記熟為止),另一組採用分佈識記的方法(在三天內,每天只讀一遍,最後記熟)。

測試的結果發現,分佈識記比集中識記的方法好。在分佈識記時,人的大腦神經細胞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反之,老是重複同一材料,單調刺激容易引起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分佈識記也就是分散記憶。所謂分散也有一個限度,不能認為越分散越好。過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記憶。

同時還要掌握好間隔時間。間隔時間太長容易造成遺忘,間隔時間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擾。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系統記憶法

系統記憶法,就是按照科學知識的系統性,把知識順理成章,編織成網,這樣記住的就是一串。零散的珠子,我們一手抓不了幾粒,如果用一根線把珠子穿起來,提出線頭就可以帶起一大串。

記憶也是這樣,分散的、片斷的知識記得不多,也不能長久保持。把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了,就會在腦子裡留下深刻的痕跡。

例如:記憶圓形、扇形、弓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這樣記憶:首先抓住這三種形狀的關係:扇形是圓形的一部分,弓形又是扇形的一部分,然後再把幾種圖形面積的公式串起來。

這樣記憶起來,就不困難了。

把知識系統化,往往還可以採用列表比較的方法。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但這個倉庫裡不能雜亂無章,應該把各種知識分門別類地放在應放的位置上,這樣記得清楚,提取也方便。

在列表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比較和歸納的能力。往往是一張表整理出來了,知識在腦子裡也就清晰了,不需要專門去背,也能記得很牢。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理解記憶法

心理學認為,理解是通過利用現有的知識在事物與事物之間建立起一種邏輯聯繫。

在閱讀比較容易的文章時,理解僅表現為感知,也就是說一下子想到從前所掌握的知識,或者馬上能夠從現有的知識裡抓住所需要的東西並把它同新的印象結合在一起。

但是,在閱讀學習不熟悉的和不易理解的知識時,就要利用知識建立新的邏輯聯繫。理解記憶是以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為前提的。

這種理解,並非指一般的弄懂了,而主要是指掌握了所要學習的內容,特別是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繫,及它與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繫。

理解記憶法,理解是關鍵,是記憶的基礎。要理解,就應對記憶的內容進行分析、判斷。掌握它們內在的邏輯聯繫和層次關係,抓住表現內容實質的關鍵處(或重點詞語,重點句、段,重點步驟等)。這樣,也就在理解中識記了。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比較記憶法。

這是對相似而又不同的識記材料進行對比分析,弄清它們的異同以進行記憶的方法。

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有比較才有鑑別,不經過比較,我們就難以辨明事物的特性、事物的本質,難以弄清事物的相互關係及異同。比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全面地識記材料。對同類材料進行比較式閱讀,會明顯地收到全面瞭解材料、進行“立體”記憶的效果。

(2)準確地識記材料。記憶的準確性與最初識記有直接的關係。如果輸入大腦的信息有誤,那麼提取時必然不準。而比較是達到準確記憶的關鍵。

(3)深刻地識記材料。很多識記材料之間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點,難以辨別。在記憶某一材料時,如果找同類材料閱讀參考,稍加比較,各自的特點就突出了,印象也會隨之深刻。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比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對立比較法、對照比較法、順序比較法、類似比較法等。比較的基本原則有二:

第一,同中求異。即在識記材料共同點之外找出其不同點。比較時不要停留在材料表面現象的認識上,應著眼於它們本質屬性的比較,抓住細微的特徵進行記憶。

第二,異中求同,即在識記材料不同點外努力找出它們的相同或相似點。世界上的事物紛繁複雜,儘管表面現象千差萬別,但往往有本質上的相同或相似點。如果我們能找到它們,就會把它們記得更紮實。

成績好責任不僅在孩子更在於我們家長,在教子方面我們家長需要多去學習古人,下面給各位家長分享的古人教育教子經驗

人之進退,惟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溜至柔,石為之穿。蠍蟲至弱,木為之弊。夫溜非石之鑿,蠍非木之鑽,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堅鋼之體,豈非積漸夫溜之致乎?訓曰:“徒學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學者所以飾百行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人生一世,惟求一志。非一志無以明志,則不知何以為成;非寧靜難以至高遠,則不知何以為大功。養志貴於專一,非專學難以至精;專學在於思慮,不非深思無以言得。篤行精專,戒驕戒躁,意在水滴石穿,行在柔繩鋸木,志在鐵棒成針;道在惟精惟一,得在知行合一,成在十年之功,功在經世致用。此千載得志之定律也。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人生在世上,貴在於有一個志向。沒有志向或者同時有多個志向叫做不明志,同樣不知道什麼是成就;人得不到寧靜,志向也不會高遠,同樣不知道什麼是大成與大功。養志貴在於專一,不專一學問和才能就達不到專精;專一的學習在於思慮,不深思熟慮就無法得到知識。真誠的把握執行和不偏離不變換志向,培養離德才兼備的中道,篤行精專,戒除驕傲與急躁,意念如同水滴石穿,執行如同柔軟的繩子鋸木,志在於鐵棒磨成針一般;其中的道理是惟精惟一,能收穫在於知與行動合為一體,成在於十年的專精功夫,功勞在於你的志向與才能經世致用,這是幾千年能夠得志的定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