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外企工資一定高?

國企天天上班喝茶看報紙?

民企只是賺快錢?

僅靠企業性質來篩選企業

並判斷企業的好壞,

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

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找工作所選擇的企業類型對於自己未來的職場發展道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紛紛紜紜的各類機構中,國企、外企、民企是吸收大量應屆生的三大類型組織。對於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且對這些組織的文化也不瞭解的應屆生,如何才能基於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作出正確地選擇,從而進入到最適合自身的機構中呢?

就職場話題來說,最近熱詞榜的Top 1,一定是屬於“跳槽”的。

所謂金三銀四,正是跳槽的好時機。最近有很多朋友來找我聊天,討論職場下一步該怎麼發展。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跳槽”是個極具普遍性的話題,不同年齡、經驗和職場的不同時期,都有新的訴求和機會點。

如果把時間座標放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那時的風潮是做閃亮亮的“白領”。

他們以進外企為榮,走上培養精英的成長道路,工資水準也高於國企與民企。動輒出國,去美帝和歐洲列強處學習。同學聚會,言談舉止間夾雜著各種英文單詞,細節裡都是自信爆棚。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可如今,外企的生活不再一如既往的風光,民企的崛起凝聚著人們好奇與熱情。

跳槽的下一個風口,絕對是民企。

那麼問題來了,如今民企為何充滿機會點?民企老闆又有怎樣的風采與瑕疵?想要採擷“中國式機會”,需要付出些什麼?

來,聽我說幾件真事兒,你或許能做出一份人生的新選擇。

起跑一致,發展迥異

2000年

上海某重點院校,同班同學A和B擇業時,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A進了那時顯赫的外企,從此走上了精英養成道路。B進了國內還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 初入公司的B

那一年,A的月薪3000,B的月薪1500。

2005年

A通過在外企間的跳槽,已經晉級月薪過萬。而B還在那家民企拿著5000月收入。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 5年後的A

A已經有富餘力量出國旅行了,B還只能樸素的國內遊。

2008年

A終於做到了小主管,再接再厲經理的位置也並不遙遠,此時月收入1萬5還多,年收入大致20萬。

而B還是執著的在那家民企待著,做到了部門經理年薪大致15萬,並每年年終獎和年底分紅大約10萬。此時在內資民營企業的B已經在薪水和職位上全面超越了外資企業的A。

2017年

40歲的A在外企終於做上部門經理,整天遊離於公司內部鬥爭。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不僅工作量繁重,還得和另外一個部門的外國總監用英語吵架,手下主管年輕有為咄咄逼人也更被外國總經理器重。自己身心疲憊,精神負擔沉重。此時月薪稅前5萬,年收入加獎金大致70萬。

人生過半,擁有: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B在2011年企業上市之後得到2%的股權,已經坐上銷售副總的位置,年薪80萬,2017年底分紅所得200萬。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並且在以前的老闆也就是現在大股東的支持下開辦了包裝材料公司,主要為自己公司產品的包裝服務,年營業額在4000萬元上下,淨利潤500萬。

人生過半,擁有: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在時間的縱軸裡,兩位不同的主人公在不長不短的17年,從芳華正茂走到了不惑之年,人生已經不在一個維度的競爭了。

同時,B的這17年,正是一個“中國式機會”成長的17年。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 A 和 B 的薪資走勢圖

話說到此,肯定有很多人特羨慕 B 現如今的人生,想立馬一頭鑽進民企裡,走上人生巔峰。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先別激動,你得先需要了解到底民企是什麼氛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民企的老闆又是怎樣的人物?確定是否適合自己之後,再做決定。

民企有哪些優勢?

1. 工作涉獵範圍廣。在民企,特別是一些新興大民企,它的業務板塊、甚至部門內的工作職責、權限等都沒有特別明確的劃分。這對於員工的好處則是,如果你想,並且去爭取,你可以涉獵到很多不同的領域。這在外企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體系架構裡,是很難實現的。

2. 工作內容富有挑戰性。蓬勃發展的民企往往會有層出不窮的新業務、新版塊,由於人員架構往往趕不上發展速度,導致讓很多民企領導都很敢用人,敢放權給年輕人去幹、去闖。這對有能力的年輕工作者無疑是很好的鍛鍊機會——許多0到1突破機會

3. 內部晉升空間大。對於很多新興大民企來說,他們在招聘管培生時都會許下「三年總監、五年總經理」這樣的發展軌跡承諾。可能對於很多保守的畢業生來講,這個速度有點過於激進。但如果你真的願意相信並付出相應的努力,你的確是能有不一樣的收穫。而且大多數有競爭力的民企都不養閒人,讓有能力的年輕人能夠有更多機會與晉升的空間;

4. 工資高。對於很多在大學生中不那麼知名的民企,它們可能在自己的行業裡做得風生水起,但是僱主品牌知名度很低。這時候,它們覺能吸引大學生的就是工資了。所以這一類民企的工資一般都會開得很高。也許你會聽說,起薪不重要,但是…

當你第一年工資7k,人家15k的時候,你真的還能雲淡風輕嗎?

5. 你的領導有可能很牛。對於一些新興的大民企,都在大量地用高薪挖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這就會讓那些在外企裡比你高3個職級的某總監在民企就成為了你的直接領導。這對於年輕人的發展,其實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下一個風口,絕對是民企

我感悟的民企文化,基本有兩種。

一種偏互聯網精神。

企業文化呈現開放,多元的姿態,但存在的問題是多變。因為要不斷的順應趨勢。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就好像,摩拜單車的商業邏輯行通的那一天,街上出現了赤橙黃綠青藍紫五花八門的共享單車,聽說能生產和不能生產的廠家,都接了單拼命製作自行車,不管街上有沒有人騎。

另一種偏家長制(常出現於傳統行業)。

因為這一類企業主,大多數白手起家,整個企業是靠個人能力支撐起來的,老闆決定了企業的發展,盈虧,商業模式,客戶關係。

昨天的外企有多風光,今天的民企就有多閃亮!

這類企業的曾經都是靠信任與勤奮代代相傳,但發展有限。如今都開始轉向注重品牌,注重營銷,注重產品,引進人才。

外企和民企,可謂完全不同的生態體系,就好像熱帶雨林和黃埔軍校,一個自由生長隨時演化,一個教育嚴格階級固化。並無對錯。

然而我的觀點是,下一風口,絕對是民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