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的稳固大后方

7月10日4时58分,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这是第三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近年来,随着全球组网大幕徐徐拉开,北斗三号卫星逐渐成为焦点。有了北斗三号,还需要北斗二号吗?

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的稳固大后方

“北斗系统是一个重承诺的系统,一定会为用户提供连续稳定的运行服务。” 北斗二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介绍道。她将中国北斗的“三步走”概括为北斗的“三生三世”一生一世为生存,北斗一号从无到有,展现了中国北斗为生存而战的能力;再生再世为服务,北斗二号以惊人的“中国速度”建设了区域导航系统,从根本上摆脱了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真正践行了承诺;三生三世为奉献,北斗三号在设计指标和定位精度上大幅提升,精益求精,开始全球组网的步伐。

“每一步之间相互衔接,自然过渡,充分体现航天系统工程所强调的反复迭代、循序渐进的原则”,北斗二号卫星首任总指挥李祖洪说。

北斗三号卫星放手拼搏的前提,是北斗导航区域系统连续、稳定、可靠地运行。换句话说,北斗三号开启全球组网时代的底气,来自于北斗二号的坚守。特别是在北斗三号迈入密集发射、快速组网的关键时期,稳固的大后方对整个北斗导航工程至关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自2012年底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北斗导航区域系统一直在连续、稳定、可靠地运行,免费向亚太地区提供公开服务,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大量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从未发生一次服务中断。国之重器已走进平常百姓家,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接过北斗二号的接力棒

当年北斗二号卫星们蓬勃地扎堆奔赴天疆,不可避免地,这批卫星如今也渐渐地走向成熟、衰老,面临着密集的“退役”。即便很多卫星老当益壮,仍坚守在岗位上发挥余热,但未雨绸缪向来是航天人的行事风格。

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的稳固大后方

“北斗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次导航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多个卫星提供服务”,杨慧说,“因此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冗余,发射了多于可提供运行服务数量的卫星。即使出现单星稍有不达标的情况,北斗系统也有其他卫星替它完成任务,从而保证系统连续稳定不中断,不影响用户体验。”

为保证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提供满足精度要求的服务,2012年12月20日,北斗二号工程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增加四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作为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每一位“替补”队员都有主要接替的对象,他们将接过接力棒,继续北斗的长征。

从那时起,在中国北斗的“大本营”里,北斗三号卫星团队快马加鞭为全球组网而奋战的同时,北斗二号卫星团队则担起了维护天上众星和研制备份星的重任。通过精心研制,其中的两颗备份星已分别于2016年3月30日和6月12日成功发射,目前稳定运行。刚刚成功发射的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便是第三颗备份星。

本领过硬扛得住

替补并不意味着简单拷贝。在继承前辈们优良基因的基础上,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在提高国产化水平、在轨问题改进、满足用户新增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卫星的可靠性。

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的稳固大后方

“一次设计、专题审查;分类投产、有序推进;流水作业、组批生产;并行出厂、密集发射”,紧密结合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特点,研究院逐步完成了从思路到模式再到体制的转变,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协调,也实现了技术指标与国家工业基础的统一协调,推进了航天科研生产转型升级。秉承这一思路,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率先采用远程测试的方法,在优化发射场流程、精简发射场人员等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为后续的北斗导航卫星又趟出一条新路。

“尽我所能,倾我所有——北斗导航向世界许下庄严的承诺。奉献是北斗的追求,也是北斗的义务”,杨慧如是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