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和尚的死因

三個和尚的死因

現在人們在看問題的時候都很愛用經濟的眼光進行一下多角度解讀,比如,從西遊記到三國演義這幾年都變成了公司,彼此患難的真心在作者筆下硬生生的變成了員工之間的爾虞我詐,最後作者還在你驚訝的同時給你了一個答案,之前你沒看出來是因為你沒遇見我,現在好了,我書出版了,趕緊買,我不說你丫一輩子不道……,是,沒有你們老百姓也不用知道那些內幕,手上做嘴上說,之後告訴你現實,自導自演還自宣傳,你沒把書直接放顧客床頭櫃上還是要比蠻夷強一些的,但上來就是一個大標題“唐僧的隊伍不好帶”之類的,這也是沒誰了,看著你們瞎改,一天鬧哄哄的,我決定還是自己來斜批一下,靜靜心……

經濟博弈論是計算利弊,其實並不適合用在這些出家人身上,因為雖說渴死了,但也沒說是假和尚啊,哪出家人身上是不計得失的,至少爭取的目標不是這個,但故事有咱就嘗試分析下真正原因,方法可以安博弈論來:

1. 三個和尚,在個體上是最接近的群體,所以思維方式是相近的

2. 一天中打水會佔用很多唸經書的時間,出家人又都不計物質得失誰都會去給別人打水

3. 那麼甲乙丙三個和尚去打水是等概率的,如果甲去打水,在整體上是百分之33.33…的幾率,對甲自己而言當誤讀經書的概率是100%,所以做為一個勤奮和無慾無求的和尚他的選擇是忍耐(一種修行)繼續學經,這是最優選擇,對其他兩位和尚也是同理,你說渴死不是很不值嘛,那咱們說完支出再說說收益值不值得

和尚的生活目標是學經開悟求死(遠離塵世),所以說僧人亂世避世,盛世化緣…不要功利的看,因為這世界在他們看根本就不美好,人性存惡,好的時候教教你們,不好時躲你們遠點,是不是很正常…說遠了,再說回來既然追求是開悟仙逝(或者成佛)最終的開悟,那麼為人時間長短就不是必要考慮的因素,相反可能並不追求長,所以只能說他們的世界你不懂;那你問自殺不就完了嘛,你又to樣了是不是,自殺是有罪的,原因太複雜,你所想知道有時間我單和你說,或者你百度一下一星期也就明白了(百度不給我開點工資是不是對不起我,算了( ´◔‸◔`)),所以自殺不行,只能開悟,坐等,有時很無奈,那麼說了這些我們來真正算一算吧:

1. 甲去打水,當誤學經時間(負收益)

2. 打水回來單純在時間上繼續生存(零收益)

3. 不去打水繼續唸經忍耐痛苦(正收益)

4. 因為口渴放棄唸經(負收益)

5. 在唸經中去世的收益概率值大於日復一日打水老死的收益概率值

6. 因為寺院整體沒水造成的去世非個人原因(負收益為零)

到此我們應該明白了,三個和尚的真正死因(也可能成道),是追求和自度…在此模式下他們選擇了最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