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苗剛出殼就出現咬尾?這6大咬尾原因要知道!

以南石龜苗為例,在石龜飼養過程中,雖然採取了較好的管理措施,但是疾病還是時有發生,尤其是龜苗咬尾現象更為嚴重,龜尾巴缺失影響了龜的品相和繁殖,若是大面積飼養還直接影響了養殖效益,因此龜苗相互咬尾問題一直有困擾著養龜人。為了能使龜苗發育更健全,在此針對龜苗相互咬尾的原因作如下的分析:

龜苗剛出殼就出現咬尾?這6大咬尾原因要知道!

1、水體更換不徹底。

導致水中有殘留的食物,附在苗尾部或腳部,易被其它個體誤傷。

2、溫度一定要適中。

溫度過高了會引起龜苗的煩躁,過低小苗會不吃東西,水溫最好在29攝氏度左右為宜。

龜苗剛出殼就出現咬尾?這6大咬尾原因要知道!

3、光線過強導致的。

龜環境中的光線不能太強烈,否則會引起相互咬尾,最好是有點淡淡的黃色光就行了。如同人一樣,光線太明亮,龜與龜之間看得太清楚,如果已經被咬傷的龜露出了肉,白色尾部,極易讓別的龜龜誤以為食物,便會繼續啃咬,久而久之尾巴就越來越短,咬到洩殖孔的時候估計已經很難成活。預防措施:儘量使環境光線不要太強。

龜苗剛出殼就出現咬尾?這6大咬尾原因要知道!

4、投餵不合理。

有時投餵的鉺料份量過少,導致龜體吃不飽,當龜看到其它個體的尾巴擺動時誤以為是鉺料而被誤傷。

預防措施:儘量食物多樣化,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多維。

龜苗剛出殼就出現咬尾?這6大咬尾原因要知道!

5、養殖密度大。

會造成個體之間的打架現象。有的人也許說別人都說密度大好,容易找食,筆者也不太贊成這個說法。首先理由一:密度大龜在爭食時有的吃不好,餓的時候就找尾巴;理由二:密度大水質變化就更快,對龜的生長極不利。預防措施:投放合理的密度,不能“擠”,食物可多點投放,儘量讓龜能儘快同時入食,道理如同養豬。

龜苗剛出殼就出現咬尾?這6大咬尾原因要知道!

6、關於斷尾後的處理:

個人認為應該立即與其它正常龜隔離,並每日用紫藥水等消毒劑塗抹幹養半小時,後再入水餵食,直到傷口好為止,也不可再與其它正常龜合養 。

本文整理自“江門市龜鱉養殖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