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會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竹马会
竹马会

竹馬會創始於何年代,已無可考。據傳說,古時候在燕北邊疆地區有一位叫郭濟的地方官。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所轄地區賦薄稅輕,百業俱興。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對郭濟十分擁戴。多年後,郭濟離任升遷,眾百姓夾道相送,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許多兒童以竹竿做馬為戲,穿梭於歡送人群中,更增添了熱鬧氣氛。郭濟見此情景,深受感動,對大家說“父老鄉親如此待我,濟當終生不忘。汝等可將今日場景組成一檔花會,年年慶賀一番,以慰你我思念之苦。”

事後,百姓們遵從郭濟的囑託,研究辦會的形式。他們從兒童騎竹馬為戲受到啟發,組成了一撥童子會。後來逐漸將竹竿換成了竹架紙糊的馬形坐騎,遂改稱“竹馬會”。當年歡送郭濟時,至一大石橋之上,橋頭有兩尊石獅,正好有兩個兒童分別騎在獅子身上,很是有趣。辦會人又從中受到啟發,將兩匹頭馬換成了獅子。竹馬會的組成便基本定型了。

清軍入關以後,在歡慶場合,竹馬會為清統治者所利用,賦予了“吳三桂請清兵”的事故內容。武場表現排兵佈陣,文場唱詞則以送郎出征、歌頌太平為主,以宣揚清統治者的聖德。

香河的竹馬會以大河各莊最為有名。竹馬會傳入該村是在清朝乾隆末年(1790年左右)。當時村內靳家有位先生在北京一朝廷重臣家教專館,深得大臣家父子敬重。年關放假時,學生親自送老師回家。到大河各莊後,見靳先生家十分寒苦,回京便和父親說了。這位大臣便傳命地方官,撥專款為靳先生家蓋房置地,一下子靳家成了四鄉首富。靳先生感恩戴德,便出錢派人學來竹馬會,回來後在村中辦起一撥“如意老會”,也即竹馬會。該會逢年過節,既進京為大臣家演出,又在四鄉表演。如意老會每年春節收會的最後一場演出,總是在靳家大院內,鄉鄰可前來觀看。

大河各莊竹馬會在鄉間獨樹一幟,新穎別緻,文武兼備,遠近聞名。該會共有演員八人,排成兩路縱隊。排頭兩人,素臉兒不化妝,清朝官員打扮,頭戴紅纓涼帽,身穿明黃色馬褂,手持馬棒,跨下坐騎為青獅黃猻,會中俗稱獅子頭。即我們前面所說送郭濟時,從兩小孩騎橋頭獅子受啟發而創設。第二對演員也素臉兒不化妝,滿清侍從打扮,頭戴青絨翻簷兒紅纓帽,身穿青色馬蹄袖箭衣,手持馬鞭兒,胯下坐騎為戰馬,會中俗稱這一對演員為“二韃子”。獅子頭和二韃子都戴清代假髮辮。第三、四對演員,皆為漢族女將裝束,梳大頭,戴象徵戰盔的額子,身穿雜色緞子繡花小襖,手持馬鞭,胯下戰馬。這八位演員象徵著千軍萬馬,在催征戰鼓聲中,八匹馬穿梭般地來往衝突、盤旋、跳躍,隊形不斷變換,擺成各種陣勢。表演技巧在於上身穩如泰山,下身腿快如風,快速穿梭且隊形不亂。高超表演者在獅子頭上放一滿碗水都不會灑出。表演可分為十六套路數:圓場;獅子回頭;獅子彈尾;夾花籬笆;套皮球;單二馬錯鐙;雙二馬錯鐙;自夾自;龍擺尾;大調兵;掃地風;趕三關;單擺隊;雙擺隊;跑坡;連生貴子。伴奏以大鼓、大鐃、大鈸為主。

武場表演到一定階段便開始文場演唱,八匹獅馬頭向裡攢成一圈兒,將演唱者、伴奏者圍在中央,開始演唱。演唱有獨唱和合唱,伴奏以昆笛、笙、二胡為主。曲調為當地流行的過板、老八板、送情郎、嘆五更、蘇武牧羊等民間傳統曲調。開始演唱的唱詞據說為靳家先人所作,多為歌頌太平盛世及描寫與征戰有關的內容。

演唱傳至近現代,唱詞有了很大變化,文字也越來越通俗了。計有《大四景》(春夏秋冬)、《十二重樓》《漁樵耕讀》《繡門簾》《打花鼓》《繡兜肚》《老西回家》《哭五更》《思五更》《落倒五更》等歌曲。如《大四景》中《春景》的唱詞:

“春色嬌麗融和,暖氣暄,

景物飄飄。

妹看簾外,花開三月天,

嬌嬈嫩蕊鮮。

桃似火,柳如煙,

仕女王孫戲耍鞦韆。

妹傷慘,春腮兩淚漣,

恨鎖兩眉間。

清明賞景園,

和風吹牡丹,

蝴蝶兒對對成雙兩翅扇,

玉樓人酒醉在杏花天。”

再如《十二重樓》開頭

元明至大清,

長毛造反正在京東。

教軍場,挑人馬,

選拔男子兵。

正月是新年,

丈夫出征去掃邊關。

花燈兒,無心點,

收拾弓和箭。

不得閒,

袍子套子多絮絲棉。

淚汪汪,手顫顫,

難拿針和線。

忙忙不得閒,

猛聽街上馬嘶人喊。

與兒夫,辦行李,

哪有閒心兒看。”

從這段唱詞裡明顯看出是源於大清國時期。開頭之語對太平軍和捻軍起義進行了貶斥。這是根據清中後期政治需要而作的。不過唱詞中也反映了百姓被強拉當兵出征、夫妻生離的慘景。

據說,清朝時期大河各莊竹馬會曾多次進京演出。曾經在《北京晚報》上也有過“香河縣竹馬取材於吳三桂請清兵’的舊典”的報道,可見歷史之悠久。後來,香河縣的打鵏戶村、寶坻縣的李三店村、黃家集村都曾來大河各莊拜師學藝,也辦起了竹馬會。

竹馬會始創於民間,後來為反動統治階級所利用,數百年來飽經滄桑,只是到了建國後才又回到了人民群眾中。每到年節日,各撥竹馬會以全新的唱詞和更加高超的表演技藝活躍在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之中。

根據丁震宇整理、楊永會、趙元洪講述的

《大河各莊竹馬會》整理

竹马会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