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的說法?

寰宇溫情


林毅夫教授也是國內的知名經濟學家,知名的學者了吧!對於在經濟學領域內的觀點,命題,如果不認同,不是從學理上將之駁倒,從學理上去論證,而是歸結於陰謀論,這是一種流氓行徑!

消費與投資,這兩個過程不可分割,消費拉動投資,投資也可促進消費。這兩個過程(或兩個階段)如何協調?一一消費不足,會導致產能過剩;消費過度,會影響資本積累!這一協調過程,只有在價格與利率自發形成的自由市場中才能完成!

西方主張消費拉動經濟與中國主張投資推動經濟,這絕非是什麼陰謀。導致這種分歧的根源,是由於西方與中國對"價值"的理解不同!

西方對經濟學中"價值"的理解,是主觀效用論,認為價值來源於人的主觀認定,是人對財貨可以滿足自己慾望的主觀認識,所以在"消費一一投資"結構中,將消費擺在投資的前面,消費優先於投資。

中國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圭臬,認為"價值"是客觀的,是勞動創造出來的,就是所謂"勞動價值論",即然價值是勞動創造的,那麼在“消費一一投資"結構中,投資優先於消費!

價值究竟是勞動創造的,還是來源於人的主觀認定,這是經濟學中一個特別重要的基本問題。對於此問題的回答,可以構建兩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本是經濟學中一個極常見的學理爭論,在林毅夫教授看來,這是一個陰謀!


羅斯巴德


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這種推測沒什麼證據,有點像陰謀論,這應該只是不嚴謹的表達。但是,林毅夫對“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說法持批評態度,這種批評是對的。

“消費刺激經濟發展”是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要義,這是西方現代主流經濟學的信條。從正確的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來看,它確實是錯誤的,不獨中國人苦其害,西方人也受到這種錯誤經濟學的禍害,應該早早拋棄。

消費不能刺激經濟發展,儲蓄和投資才能。生產需要資本品,資本品就是儲蓄的節餘,用於投資再生產的財貨。資本越豐富,用於再生產的東西越多。這些財富被企業家所用,用於投資再生產,從而創造更多財富。

在此期間,消費是起到消耗的作用,它本身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目的,無可避免,卻不能促進經濟發展。而強制過度的消費,意味著資本品消耗,會對生產造成損害。消費經濟學的提倡者是凱恩斯,他本人甚至建議,政府應該組織一批人到沙漠建沒有價值的金字塔,或者挖坑填坑——有沒有效益不要緊,最主要的是有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而在奧地利學派看來,這顯然是荒謬透頂之舉——不以創造財富為目標的瞎折騰,消耗了最寶貴的財貨資源,人的時間和勞動。純粹的消費之舉,怎麼會帶來財富的增加呢?因此,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總在各種場合批評戰爭、浪費和徵稅,這些政策會造成資本的消耗,損害經濟的發展。不僅如此,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還譴責一些鼓勵消費的政策。比如政府規定低於市場水平的利息,對資本徵收利得收,還用通貨膨脹鼓勵消費。這些政策都是對資本積累的損害。

說完這麼多,也許你就理解。凱恩斯刺激消費,鼓勵消費的做法有多麼荒謬。消費是無須鼓勵的,應該鼓勵的是生產。只有儲蓄和投資得到保護,生產得以發展,消費就是自然而會會有的事情。這就是薩伊經濟學的核心,可惜已經被凱恩斯經濟學的流毒掩蓋住。林毅夫老師譴責消費經濟學,是一次很好的正本清源。確實,真正能夠拉動經濟增長的,只有投資。

不過,林毅夫老師也有不足,他是比較相信:政府投資會有高效率。至少在其些情形下,政府應該主導投資。而我認為,政府主導的投資,效率太低,難以核算利潤,很容易造成決策失誤,造成大量浪費。這種政府投資,往往最終沒有變成投資,而是變成消費——為官員的豪賭買單。真正應該鼓勵的是投資,是民間私營企業的投資。

張維迎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埋葬凱恩斯經濟學》。他在文章中憤怒抨擊凱恩斯經濟學的禍害,同時也批評政府投資的邏輯。張維迎是目前國內對自由市場堅持較為徹底的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和他有過多次交鋒辯論,很值得一看。不過,他們對西方經濟學都有一個共同的不滿,那就是對“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這種學說的反思。


菁城子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讓我們用最容易理解的道理詮釋林毅夫的想法


對於用消費拉動經濟,簡單來說就是刺激人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多消費,比如原來每週出去看一次電影,下館子吃一次飯,增加成每週出去看三次電影,下館子吃三次飯。

讓人們買更多國內的商品,從而擴大國內企業生產規模和資本,這可以致使企業加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但是消費拉動經濟有兩個問題,

1.人的消費是由收入決定的,一個人沒有那麼多錢,卻被刺激著強制花更多的錢,是不現實的,就算實現了也是有著極大危害的。

2.消費產生的經濟增量本質還是由投資來產生的,就上一段說的,更多人購買商品,企業擴大生產規模,資本量增加,然後加大投資,從而才會創造經濟增量。



可依照林毅夫的話,就可以直接選擇完全不去刺激消,將消費拉動經濟當作黑暗的陰謀,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的確歐美國家的透支消費給他們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難題,但不能將同樣的理論強行安置在不同國情的國家之間。

中國的內需依舊有拉昇空間,簡單來說,中國人依然有能力去增加消費,一方面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相對保守,另一方面中國對進口商品及服務的消費有潛力向國產商品及服務轉變。

也就是說,中國人手中依然有錢,可以讓大家多花一些。



另一方面,林毅夫過於看好投資型經濟,忽略了一些問題:

1.在持續投資性經濟的過程中,投資回報是以遞減的方式出現的。


投資如果達到一個臨界點,再增加投資,即會降低投資收益,甚者將產生產能的浪費。

就像一個城鎮中,開的第一家電影院一定時常滿座,當開第二家時,人一定不如第一家開始時候多,導致投資的效益下降,如果第三家,第四家也開起來,可能某家電影院就是虧錢的情況了。


2. 高估了投資者的理性,如果地方主導的投資,真正科學的規劃與深入的調研,負債投資,胡亂投資,這將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總結來說,林毅夫發出的“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論”言論是片面的肯定投資,又片面的否定消費,雖然他有著自己全面的研究,但確實會給人帶來很大的誤解。

因為事實上,消費和投資拉動經濟,都有其適用性,也有其弊端,兩者是不可或缺的關係。


首席投資官


消費不僅僅事關經濟增長,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重要實現途徑

先不必過度解讀林毅夫的“陰謀論”,我們來捋清楚問題的本質。其實,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的陰謀,本質上是說消費不能拉動經濟增長,只有投資才能夠拉動。

何謂經濟增長?美國經濟學家S·庫茲涅茨曾就此下了一個廣為接受的經典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的調整的基礎上的。”可見,經濟增長的核心在於“增長的能力”,

這與林毅夫強調投資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庫茲涅茨的定義隱含了投資與消費必須相匹配的內在邏輯,亦即投資要能夠“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

因此,與其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不如說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發展思想領會不深,筆者認為,消費不僅僅事關經濟增長,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重要實現途徑。投資毋庸置疑立竿見影地拉動經濟增長,但是片面強調投資的唯一作用,恐怕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將產生嚴重誤導,因為低效率的投資、不能匹配消費升級的投資、為“趕英超美”而進行的投資、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投資等等,將不過是“飲鴆止渴”。

因此,認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論是直接作用還是間接作用),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投資與消費更加匹配,將更加有利於現代化經濟增長,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要義。


盤和林看經濟


首先,筆者贊同林毅夫教授的說法。單單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本身就是一個畸形的發展。西方國家給發展中國家開出的這一個“藥方”,是要置之死地呀。

林教授的觀點,不僅不是陰謀論,而且是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僅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美國經濟中消費佔了70%,是典型的消費拉動型。根本原因在於美元霸權地位,若要維持美元資產吸引力,必須保證資本賬戶順差,大量資本流入購買美元資產。根據國際收支平衡理論,經常性賬戶必須逆差,必然會出現貿易逆差,過度消費不可避免。

這直接導致了幾個嚴重的美國經濟問題:第一,經濟失衡,造成大量貿易逆差;第二,產業空心化,日常消費產品主要靠進口,擠佔了傳統國內製造業。也導致了國內產業“空心化”;第三,債務高企。私人、企業、聯邦債務居高不下;第四,國家安全威脅。許多基本的製造業外遷,導致軍工零部件靠進口,相關風險在上升。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上臺後極力要削減貿易赤字,促進製造業迴流。2018年1季度,美國經濟增長2.2%,被媒體贊為最平衡的、最健康的增長。原因是,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同時驅動。這才是健康經濟的跡象。

所以,當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開始注重實體經濟,政策回調的時候,卻要求發展中國家擴大消費。是何居心,不言自明。


經韜


數學模型與美國實證

供求時刻平衡,

因此,大眾消費=企業營收=員工工資+企業利潤,工資是消費之源。如果單純依靠消費拉動,經濟會產生資金單向從公眾口袋向企業口袋流動的結果。

這是一個被美國經濟所證實的數學常識。

媒體報道:

1、美國人到底有多窮?70%的美國人存款少於1000美元。

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012/14930673_0.shtml

2、美國政府公佈2016年"財報":總負債22.8萬億美元

http://money.163.com/17/0208/17/CCP6R1RG002580S6.html

利息成本,1.14萬億美元,人均接近4K美元,且以指數增長。

3、蘋果現金儲備突破2500億美元,但這並不完全是件好事

http://money.163.com/17/0508/11/CJTM9KD2002580S6.html



美國政府財政收入扣除各項支出後的差額,已經沒有能力償還負債的利息,借新款還舊息,導致美國政府負債持續呈現指數增長,是過去的常態。一個借新款還舊息的破產政府的經驗不值得中國借鑑。因此,林毅夫的觀點無疑是科學的,同時,林也並未說什麼陰謀論,媒體不要肆意貼上標籤,曲解經濟體學家的本意。

美國政府,理論上破產的政府是我們效仿的對象嗎?

同樣,我們需要看到,理論上破產的美國政府並未能夠給美國人民帶去幸福生活。按照人口比重,美國是犯罪率最高的國家。在2012年,司法部門數據顯示,在美國的州和聯邦監獄總共有1570000個犯人。然而根據勞動局的數據顯示,相比來說,去年美國大約有1530000工程師,815000個建築工人和100萬高中教師,還有75萬的汽車技工。如果將坐牢看成一份職業,美國罪犯排名第一。

媒體報道:人口占全世界5%囚犯數量卻佔25% 美國罪犯為何如此多?

http://www.sinovision.net/politics/201504/00337524.htm

美國,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我們的效仿對象嗎?

不要以點帶面看美國

我們看到跨國公司很牛,理念很先進。BUT,請注意,能夠走出去的企業都是很牛的企業,不要以為國外的企業都是跨國公司。老外看華為(海外員工待遇很好,企業競爭力很強,很值得尊敬),就是我們看來中國跨國公司的態度。簡言之,能夠走出去的企業是領先企業,我們看到的不是全貌,而是最好的部分。


出國的人覺得美國相對民主、自由,實際能夠出去的人自身經濟條件和素質都是較為優秀的富裕群體,他們移居的地點不可能是類似中國甘肅、寧夏這種邊遠地方,而是國外的北上廣深和沿海地區。因此,他們的感覺依然不是平均水平。但他們對國內的感知則是平均水平(接觸全面信息,而非只憑感覺)。

硅谷不是美國,硅谷只是一座有100多萬人的城市。我們接受90%的信息源自硅谷,而不是美國。也就是說,真正的美國和我們印象中的美國(硅谷來信)有著本質差別。真實的美國是破產的貴族,硅谷是這個舊貴族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當你拿走硅谷(不和硅谷比較所謂高科技,因為沒有這些高科技並不影響我們的幸福),美國還有什麼?

中國框架比美國框架的優越性在哪裡?

首先大家要明白:貸款=存款,有多少貸款就有多少存款。這叫做資產負債平衡表。

銀行記賬的原理是:A群體欠B群體M2的貨[幣],所以B群體有M2的貨幣。

因此必須有A群體欠錢(貸款),B群體才能有錢(政府根本沒有大眾認為的那種印鈔權)。

誰貸款?即安全,又多?美國框架是單一的終極貸款人,即美國政府。

因為是單一安全貸款人,所以儘管美國政府已經很牛逼,但依然無法釋放出足夠多的貨幣,流向美國民眾口袋。

反觀中國框架,由中國政府牽頭,100+全民企業跟隨,聯合組成一個安全貸款人聯合艦隊。這個艦隊貸款總量輕鬆突破了百萬億規模。這對應市場增加100萬億存款。請注意,定義很關鍵。美國政府之所以可以做“老賴”,因為美國政府是全美國人的政府,所以,大家不會讓它破產,因為不會讓它破產,所以,即使它邏輯上還不上,美國人依然覺得沒有問題(即根本不想)。同理,人民政府和全民企業欠多少貸款,全民都會認為是安全的。因為邏輯上,這是全民左手借右手錢,通過工資途徑再讓渡到右手,使右手有錢。聯合艦隊等於做了一個超級大且安全的資金池,這個資金池的優勢,就是能夠合理、合法(遵守美國規則)釋放給全民更多的安全貨幣資產,從而逐漸釋放居民消費能力。



自由市場理論(消費主導)的主張是什麼?

把聯合艦隊拆掉,推向市場(不確定)——讓該破產的破產(私營化)——貸款還不起,大眾存款會同步消失——消失方式是外部匯率急劇變化,內部物價急劇波動。

中國的制度優勢:全民所有的定義讓大部分貸款保持安全狀態,從而使所有存款保持安全。

美國製度的問題:只有美國政府一個安全支點,支點太小,安全貨幣承載量太少。美國發展這麼多年,貨幣始終處於相對不足狀態。

創新,把義務轉嫁給機器,把權力留給人民。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本身就是一臺我們看不見的機器。這臺機器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安全貨幣發行權(在美國規則體系內),因此,我們的穩定性要遠高於歐美日韓,這是任何經濟體不具有的競爭力。市場終極需求是安全,競爭是手段,安全是目的。

推薦《智能社會》,中信出版社出版


高金波


我重新看了遍當時的採訪視頻,林毅夫並沒有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當主持人問他,“美國提出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這是一個政治化的議題了?”林毅夫回答“是啊”。但他並沒有說到什麼陰謀論。

長期以來,林毅夫堅持認為中國放棄投資,改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就是“頭痛醫腳、因噎廢食、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張。”這種主張與吳敬璉的觀點針尖對麥芒,吳敬璉認為“強勢政府海量投資支撐高速度增長的發展路線已經走到了盡頭。”究竟是誰對?誰錯?

我們要評價林毅夫的這種“投資拉動”論,需要對他的新結構經濟學有所瞭解:

新結構經濟學認為,各國產業發展要以市場為基礎,遵循比較優勢。也就是說有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落後國家才能比發達國家取得更快的增長和積累,要素稟賦結構和比較優勢不斷升級,產業結構便可以不斷接近發達國家。

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強調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制度安排。他一直強調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因此備受各界的質疑。

比如他早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沒有分析問題的根源,把中國的問題都歸咎於投資造成的,是不對的。他的意思是要想維持經濟穩定、快速以及可持續發展,短期內增加消費也能增加經濟增長,但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驅動力是投資,沒有投資就不會有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導致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而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也導致居民收入不能增長,消費就成了無源之水。

我覺得他說的有一定道理,投資不能放棄,刺激消費,尤其是我們老百姓的消費還需要改革國民收入分配問題。雖然說過去30年中國一直是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現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邊際刺激效應也在遞減,但是如果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不能提高,那麼居民收入將會下降。再加上國民收入分配偏向政府和企業部門,導致居民部門(老百姓)的消費不足,那麼刺激消費帶來的經濟增長也是乏力的。

  看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要看他的理論框架,而不是斷章取義。當然了,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有其失靈的地方,不是都有效的,要根據國情。比如,發達國家搞自由市場,我們搞雙軌制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也積累了腐敗等問題。


艾米米


林毅夫有沒有說過“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事實上沒有。他只是反對一些建議改變國家一直以來注重投資拉動的政策導向,轉而尋求主動刺激消費的方式拉動經濟。

林毅夫在去年(2017年)年中接受採訪時,針對當時不少經濟學家主張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應該向消費拉動轉型,提出反對意見。他說:“我覺得提出這個看法的人,

不是不懂經濟,就是故意誤導中國。”

林毅夫認為,勞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依靠產業不斷創新、不斷升級,而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則需要依靠投資。在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以後,家庭收入增加,消費者增加,投資跟消費共同變成經濟增長的組成部分

他認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在理論上說不通,而經驗上,也有美國、歐洲家庭過度負債造成危機的前車之鑑。 他認為消費拉動是一個政治化的議題。林毅夫重點強調,“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是吃出來的,不是消費出來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投資出來的。”

總結下來,我認為林毅夫的觀點實際是這樣的:

從國家政策層面,不要試圖通過人為刺激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國家財政的主導方向還是應繼續推動基礎設施、科技等方面的投資。通過投資促進生產力,從而拉動消費,而由投資與消費共同推動經濟增長

這種意見是完全正確的。

2018年上半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國內消費的貢獻超過了75%,但這不是依靠人為刺激出來的,而是水到渠成的。即便如此,前沿性的、前瞻性的投資依然必不可少,否則生產力不能提高,就業不夠充分的話,消費擴張就只能是一時現象。

投資與消費,是必須形成良性循環的兩個輪子。投資必須能逐步帶動良性消費,消費必須反過來促進投資,由此而促成經濟增長。

最早國內消費市場起不來的時候,只能依賴出口。而當初能形成勞動密集型的依賴出口的企業,也是必須要有投資的。隨著國家發展,慢慢地致力於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市場環境,國內消費市場也一步一步跟著起來了,而規模與重要性現在已經大幅度超過了出口市場。這可不是一年半載之功。

也就是說,我們的歷史經驗表明,我國國內消費市場的形成與擴大,是通過水到渠成,一路篳路藍縷地投資建設促動的,並不是依賴人為地、一時的經濟政策所能刺激出來的。想通過一時國家政策來刺激消費拉動經濟,這等於是無視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是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而且會干擾國家正確的投資方向與產業方向,反而是不可取的。

我們必須堅持我們一直以來的成功經驗,消費應當基本徹底交給市場,而國家政策有為的方向還是應當立足於找準關鍵性的、戰略性的投資方向應當繼續堅持通過投資來帶動消費擴張與升級,從而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

試想,如果中國的交通基礎設施迄今為止建設一般,而不是如今較為完善的局面,那麼中國人的出行成本就會比如今高得多;僅這一項就會嚴重壓制消費,那麼所謂的消費刺激與消費升級也就只能是空話而已。可見,要害就在於投資!當然,投資也得做到精準!


建章看世界


消費在西方是經濟活動的主要方式,因為他們的工農業生產水平高,生產效率高,已經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了。歐美的工業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擴張產業領域。比如近幾十年的互聯網產業。

但是中國的工農業生產效率低,工業化程度還不高,範圍也不普及,還有大量農業人口。中國要想發展經濟,就要工業化。工業化就是城市化,讓農業人口脫離土地,進入城市。只有城市化和工業擴張,才能擴大市場容量。比如在農村,由於居住分散,就不會有商業區,不會有公共交通,大眾文化娛樂設施等服務業。

目前中國的工業化水平低,產品以低端為主,主要出口歐美髮達國家。現在歐美的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目前與歐美貿易爭端加劇就是因為國內對歐美高端產品需求少。需求少是因為收入分配嚴重兩極分化。

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為低端產能開拓新市場,轉移低端產能,發展高端工業,推進城市化。新市場只能在亞非拉擴展和培養。一帶一路就是建設中歐之間的空白地帶。中國的低端產能不僅是指工業材料,鋼鐵水泥,建築業和房地產也是低端產能。房地產作為低端產能的主要問題是佔用國有銀行資產。政府可以關停基礎工業材料的鋼鐵水泥生產,但是不能讓房企倒閉。房企的資產是兩頭伸手。一邊從銀行貸款,一邊從民眾收房款。

由於911後中國為了刺激經濟,增發了大量貨幣,美國次貸危機後也增發貨幣。這些貨幣大量集中於房地產,造成房價上漲和大量庫存。由於科技工業規模有限,還大量集中於國企,房企的盈利無處投資,只能繼續投資於房地產,房地產規模越來越大,國家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回籠貨幣。解決辦法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把人民幣轉移到國外。

國有企業佔據高科技企業領域,民企佔據低端產能領域。這就是現在中國的產業格局。

在經濟發展,貨幣沉澱在房地產的同時,社會貧富分化,收入差距拉大,大部分人們是沒有多餘消費能力的。城市房價上漲直接造成第三產業的成本上漲,城市居民收入相對減少。有產階級由於國內產業水平不足,科技創新不足,缺乏私人投資的工業領域,把資金投資於房地產。

目前國內日用消費品基本普及。各種家電價格早已白菜化。商業服務業由於城市化沒有跟上,增長緩慢。唯一可以增加的消費品就是房地產。

如果不是戶口等制度政策的約束,很多製造產業應該轉移到二線城市和中小城市。但是中小城市的制度化成本很高。企業經營外成本高,通常所說的潤滑費用。推動中小城市發展有兩個限制,一個是制度性的戶口制度,一個就是房地產價格太高。

因此房地產價格下降才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如果房地產價格不下降,即使政府推出居民收入增長計劃,投入的資金還會大量轉移到房地產上去,進一步推高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價格下降可以減少庫存量,銀行降低信貸風險。減少貨幣總量。

所以解決房地產問題就需要有人來買單,承擔損失。問題是由誰來承擔?

降低房地產泡沫,除了降低房價外,也要降低銀行房產貸款利率。減少新成交的房屋價格,同時降低已購房屋的還貸金額。對於接近還款期的房屋,要免除還貸餘額,或者減少還貸期限。就是減免銀行債務。


天明遙遙山海關


我們先來看看經典的消費驅動理念是如何拉動經濟的:人們購買商品,企業就能夠獲得利潤,同時可以繼續生產來滿足消費者,這樣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生產----銷售----獲利----生產。

一個不斷盈利的企業,可以擴大生產增加就業,提高員工待遇和福利,加強研發提高產品檔次等,而員工有了錢,又會在市場裡進行消費。如果這個局面在全國擴大了,那麼就對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


和美國相比我國內需程度低,潛力大,所以當外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擴大內需就會不同程度的被提出來,看似是一條包治百病的良藥。

這個藥方好開,但藥卻比較難抓,內需不是說擴大就擴大的。一個人是吃饅頭包子鹹菜還是海參鮑魚燕窩不是說一句“你就不敢吃點好的嗎?”就能解決的。

蘋果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大部分人買不起,但是很多人都想擁有一部,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這個需求沒有經過刺激,而是自發的。有的人用一個腎換了一個蘋果,這就是消費過度,消費過度的結果是,蘋果已經不再代表時尚,傷口及後遺症的調理還在繼續。所以最好的經濟拉動消費是自發的,即使刺激都不能超過人們可承受範圍之內。


現實中很多人是不願消費、不敢消費。房價之所以漲,不是因為有錢人買好幾套,而是因為工薪階層的剛性需求,消費的主力還是工薪階層。目前工薪階層是不敢消費的,沒有買房的要攢錢買房,要不連媳婦都不好找,買了房的要專心致志還房貸,10000月薪8000月供,再怎麼刺激都沒用。

當然了房子只是一方面,其實縛住我們的東西很多,父母老了怎麼辦,自己生病了怎麼辦,行業蕭條失業了怎麼辦,有了小孩怎麼養,怎麼教育?我身邊就有一些人,為了首付攢了一些錢,可是偏偏不巧趕上了一場病,雖然可以報銷一部分,但是短期內已經沒有首付的能力了,如果房價再漲,估計這一錯過就是一輩子。


還有些不想國內消費,即使是必需品,原因是國內產品不屬於信得過產品。有一個很火的詞叫“海淘”,澳洲買奶粉,歐洲買包包,韓國買胭脂,日本買馬桶等。有時候千辛萬苦海淘到國產貨,那也沒有關係,因為外銷和內銷品質是不一樣的。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在國內企業盈利後大部分不會用來提高產品品質,也不會提高員工待遇。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得出我們的結論了,林毅夫說的對不對我不知道,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想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效果差還不具有可持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