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看待林毅夫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的說法?

寰宇溫情


關注將軍財經社 帶你看透大市玄機,吃透三千個股!

看來還是有明白人啊,經濟增長三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分別來說:

1,出口,這個東西不可控,受外力影響很大(比如這次特靠譜發動的貿易戰)只能盡力而為。

2,投資:改革開放幾十年,投資拉動一直是我們的主要經濟拉動方式,前期效果非常明顯。但是這是不可持續的,最近幾年國家投的基建,民間投資生產,房地產,都是大量產能過剩,這兩年為什麼要主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不管什麼投資,最終都要產出,比如建的高速路需要車開(帶動汽車和燃油等相關消費),房子需要人去買,公司生產出的產品需要人去消費或者出口。但某些產品是(比如路和房子)是沒法出口的只能靠國人消費。很難想象沒有產出的投資帶來的增長是可持續的。

真實情況現在修的好多公路基本沒車開,房子就更不說了,這東西坑了國家也坑了老百姓。

所以現在的投資規模能維持就不錯了,根本沒法擴大。擴大隻會帶來更多的產能過剩。

3,最後說消費,除去兩大塊投資:基建和房地產,那就是商品的生產投資。商品生產出來要麼被國人消費要麼出口。出口已經說了,不可控。

所以唯一可以有操作空間的就是消費,消費擴大了,反過來又促進投資,形成良性循環。

現在問題是咋們財富過於集中,老百姓手裡可支配收入少。這時候只能是學特靠譜,更大規模減稅,適當增加財政赤字,一句話讓老百姓手裡有錢消費,再配合相關的優惠政策把消費留在國內。這才是現在唯一的出路。其實他們知道,就是不這樣做,因為會犧牲既得利益!

當然,如果這個林某人發明第四種經濟增長方式,那也行!


用戶100198019163


我們先來看看經典的消費驅動理念是如何拉動經濟的:人們購買商品,企業就能夠獲得利潤,同時可以繼續生產來滿足消費者,這樣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生產----銷售----獲利----生產。

一個不斷盈利的企業,可以擴大生產增加就業,提高員工待遇和福利,加強研發提高產品檔次等,而員工有了錢,又會在市場裡進行消費。如果這個局面在全國擴大了,那麼就對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


和美國相比我國內需程度低,潛力大,所以當外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擴大內需就會不同程度的被提出來,看似是一條包治百病的良藥。

這個藥方好開,但藥卻比較難抓,內需不是說擴大就擴大的。一個人是吃饅頭包子鹹菜還是海參鮑魚燕窩不是說一句“你就不敢吃點好的嗎?”就能解決的。

蘋果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大部分人買不起,但是很多人都想擁有一部,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這個需求沒有經過刺激,而是自發的。有的人用一個腎換了一個蘋果,這就是消費過度,消費過度的結果是,蘋果已經不再代表時尚,傷口及後遺症的調理還在繼續。所以最好的經濟拉動消費是自發的,即使刺激都不能超過人們可承受範圍之內。


現實中很多人是不願消費、不敢消費。房價之所以漲,不是因為有錢人買好幾套,而是因為工薪階層的剛性需求,消費的主力還是工薪階層。目前工薪階層是不敢消費的,沒有買房的要攢錢買房,要不連媳婦都不好找,買了房的要專心致志還房貸,10000月薪8000月供,再怎麼刺激都沒用。

當然了房子只是一方面,其實縛住我們的東西很多,父母老了怎麼辦,自己生病了怎麼辦,行業蕭條失業了怎麼辦,有了小孩怎麼養,怎麼教育?我身邊就有一些人,為了首付攢了一些錢,可是偏偏不巧趕上了一場病,雖然可以報銷一部分,但是短期內已經沒有首付的能力了,如果房價再漲,估計這一錯過就是一輩子。


還有些不想國內消費,即使是必需品,原因是國內產品不屬於信得過產品。有一個很火的詞叫“海淘”,澳洲買奶粉,歐洲買包包,韓國買胭脂,日本買馬桶等。有時候千辛萬苦海淘到國產貨,那也沒有關係,因為外銷和內銷品質是不一樣的。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在國內企業盈利後大部分不會用來提高產品品質,也不會提高員工待遇。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得出我們的結論了,林毅夫說的對不對我不知道,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想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效果差還不具有可持續性。


徐徐成翔


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總有刁民想害朕”的迫害幻想。各種各樣的理論和方法都是放到明面上的,怎麼選擇是你的權力,怎麼說是別人的權力。

我國之所以能有近4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紅利和制度紅利的釋放。而現在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對經濟的刺激邊際效用越來越明顯。我們不得不做出改變。

傳統經濟理論講,拉動經濟有三駕馬車,投資,貿易和消費。

消費是經濟的體現,而不是手段和方法,這個要明白。消費的意願從傳統觀念來看,還是主要源於財富的積累。這就是為啥,房地產經濟能夠成功的原因,因為掏空了長期積累的“六個錢包”。

從根本上來說,民間的主要財富,已經經歷了幾次的“被收割”。第一次被收割是房地產。造成所謂的剛需,從而掏空了,眾多百姓的六個錢包。第二次被收割是股市,2015年以後的熊市,將能夠有資本開“融資融券”的中產階層收割了一把。第三次被收割是空氣幣,股市被傷的夠慘的人,開始轉向高科技的各種幣,慘被收割。第四次被收割是P2P,覺得太高的收益不靠譜,那麼稍低的可能會更靠譜吧。這就是P2P曾有媒體統計出的結果是數千億的資金,各個平臺暴雷。

經濟發展靠的是充足的有效消費的能力。繼續藏富於民,讓老百姓富餘起來,才是根本。否則,不管是消費還是投資,老百姓沒錢,管你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都沒用的。

謝謝,點贊關注!我獨創三維分析體系,歷經股市牛熊,已經改變了數以千計的股民命運,快來交流吧!


張貴傑


問題是,中國老百姓並非沒有消費,恰恰相反,都是在畸形的,過度地消費了!

買房,不僅把購房者及其家庭大部份的積蓄投進去(佔比極低的富豪除外),更是提前消費了未來,將未來若干年的預期收入都投了進去,沒有合理預期收入的還不敢買房。

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從幼兒教育開始,在中國應試教育環境下,開始大筆的教育費用支出,還有額外的各種幼兒園外,學校外的素養班,興趣班,補習班,等各種從起跑線到大學入校的終點線之間的各種高額的費用,政府義務教育所減免的費用,成了名副其實的象徵。這項開支成了一個家庭的相當重要的一部份,推高了生育養教成本,成為社會性生育願望低下的主因。更不用說為取得學位與相對優質的教育資源購買學區房,為伴讀高價租取學區房等等額外的支出。

醫療保健支出。醫保被高額的醫療費用衝抵後,病患自付部份,以及醫保藥物及診療清單之外的高額費用,成為事實上的高消費。對尚屬健康的人,是潛在的,不能不警惕的高消費。

因為商品質量而進行選擇性消費而付出的高額消費,這方面的例子太多,比如,進口奶粉,進口藥,甚至國外馬桶,還有所謂有機食品,非轉基因食品等等。

好了,例子不再多舉。

不知道消費一詞該如何定義。筆者覺得,老百姓口袋裡的錢捂不熱,捂不久,恐怕不能叫沒有消費了。只是這種消費夠不夠合理,夠不夠健康,是不是畸形,倒是值得深思的了。


禾莽


歐美髮達國家的消費佔經濟總量的比例都非常高,有百分之七十,這充分說明了消費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動力,難不成西方國家用這麼大動靜僅僅只是個陰謀?與之相反,蘇聯等計劃經濟國家投資率非常高,看似很上進,但是經濟一直搞不好,人民困苦不堪,這背後有深刻的經濟規律,

假設一個公式,a=b+c+d,如果b和c的上漲空間有限度,而d沒有,那麼想做大a的方法就是把重心放在增加d的數值上,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如果對d視而不見去投資b和c是事倍功半,

這就是支出法gdp計算公式,gdp=投資+消費+淨出口,投資和淨出口的增加是有限度的,投資有邊際效率遞減的規律,一條河上架橋,如果橋的數量超過使用量,再投資就是浪費了,淨出口受制於國際關係,國際貿易你不可能賺太多,別的國家不樂意,而局民消費理論上沒有限度,因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買車買房之後還需要提高生活質量,需要旅遊,保健,接受再教育提高素質等等,可以說沒有止境,因此要做大gdp必須要做大居民消費,

消費的背後是居民收入,歐美國家消費的比例非常高必然對應的是居民收入佔gdp比例非常高,人民富裕才能讓國家真正的強大,因為局民收入高會提高人口素質,增加社會凝聚力和認同感,歐美國家龐大的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美國是移民國家,凝聚力不輸單一民族國家,為何?還不是政府為人民服務,不與民爭利,國家財富大部分屬於人民?這樣的國家憑啥不強大?

中國居民的消費和收入分別佔據gdp的百分之四十,遠遠低於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居民收入和消費提升的過程必然是gdp總量的膨脹,反之,如果不去提高人民收入,卻刻意增加不必要的投資,只會吃力不討好,經濟總量上漲動力不足,

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繁華和蘇聯人民的永遠在排隊就是最好的答案,




萬事皆空70


我覺得林毅夫先生說:消費拉動經濟是西方陰謀的說法,是非常正確的!

因為,西方宣稱的消費拉動經濟,其本質就是要促進大家消費,從而可以促進生產,進而能夠提升就業率,最終形成一個閉環。但是,實際上人的消費其彈性非常大,如果一味的刺激消費,就是美國模式的結果。美國以只佔世界3/70的人口,消耗了世界上1/6的能源。可見,其他國家無法採用消費拉動經濟的做法。否則,子孫後代還有什麼資源!

因此世界其他各國都應該節能減排、勤儉節約。在日用消費品方面,只要夠用就可以了。沒必要無休止的追求所謂品牌。同時,日常飲食也要注意節約,注意不要過度飲食,否則還得去減肥。而經濟的發展,應該從解決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人的生活水平的不均衡和發展不平衡為基礎出發。通過針對性的投資和針對性的提高消費水平來拉動經濟!


地震博士


林毅夫是否講過“消費拉動”是西方陰謀論?在公開的媒體上沒見過,是否要去抱根問底,沒什麼必要。O8年全球全融危機後,長期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出口、投資這兩駕馬車明顯失速,但中國國內消費有較快增長,支撐了國內GDP增長至少在3O%以上,就這點看,消費拉動經濟在中國經濟大幅下滑中發揮了較大支撐作用。

從長期看,一個國家經濟要保持持續長期穩定增長,僅靠傳統的“三駕馬車”或僅靠消費來發力是難以持續的,根本一條,還是要靠“第一生產力”的科技創新發力,當下的中國已進入了這條可持續的軌道,我們完全可以期待。


沈啟群337


  林毅夫說沒說過這話?我想以林毅夫的經濟學造詣,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相信至少原話他不是這樣說的。我揣測是有人斷章取義把林毅夫的話理解為這個意思了。退一步說,如果林毅夫真說過這樣的話,那他肯定糗大了,在國際經濟學界大概會被嗤之以鼻的。

  人類經濟活動生產創造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最終是滿足人的生活需要,而生產創造的中間產品和勞務則是為了滿足生產需要。這裡滿足生活需要的過程就是消費過程。如果沒有消費,那麼所生產創造的東西就會被積壓,生產就會停滯。生產停滯了就談不上增長了。

  當然,國內不消費,可以賣到國外消費。這個賣出去讓他國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就是出口。從這個角度看,出口是國外的消費。出口也是一種消費。出口增加,國外消費增加,國內生產旺盛,經濟自然增長。

  經濟學把出口和消費作為經濟增長動力是為了把國外消費和國內消費區別開來。題中的消費主要是指國內消費。把國內消費作為經濟增長動力沒什麼錯。至少比將出口作為經濟增長動力更好。因為國內消費相當於國人把自己的資源自己利用了,自己享受了生活。而出口呢?相當於把自己的資源拿給別人用,換來的卻是一些廢紙(鈔票)。然後再拿這些廢紙高價買別國的東西。折騰一圈,不覺得虧嗎?

  有人說把投資作為經濟增長動力更好。這個肯定不妥。投資的目的是什麼?還是生產出東西讓人消費。多投資,少消費的話,投資後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最終投資能持續嗎?投資能帶動經濟還是以消費強勁為條件。輕視消費,重視投資,生產過剩是必然的。


閒話經濟


同意林毅夫學者的說法。我們就拿盎格盧撒科遜人的英國,美國,以及潛水的猶太資本,和印度來說。

1.英國工業革命以後,英國到處圈地殖民,他們賺取的鉅額資本大多數投入到了國家生產資料中,鐵路建設,輪船製造,其他機器生產,跨國銀行,國家平臺建設以後,才保證英國在一戰二戰以後迅速崛起。

2.猶太人通過走私販賣鴉片給中國,夥同英國發起鴉片戰爭,獲取鉅額金銀賠款以後,沒有去投資拉動消費,而是把錢投資給 美孚SOCONY, Standard Oil of New York, Standard Oil of New Jersey, Chevron。當猶太資本 Sassoon和 猶太資本Rothchild 合作以後,英國政府和德國政府都給他們開綠燈,搞石油建設。按理說,英國,德國在全球是經濟前五,為啥不搞消費拉動經濟,依舊通過暴力在全球掠奪?

3.再說說美國。美國在一戰和二戰以前,屁都不是。兩次世界大戰除了珍珠港事件以外,美國本土沒有受到任何威脅,一戰和二戰以前的美國都不如英國。當時蘇聯深度捲入二戰,國家遭受重創,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即使這樣,蘇聯能快速崛起,就因為有深厚的國家基礎設施保障。

4.二戰以後,美國和蘇聯都衝到德國搶人才,不然美國和蘇聯發射導彈衛星要延遲好多年。如果消費拉動經濟,美國和蘇聯把法國LV,意大利 GUCCI等奢侈品搶過來就好了,搞消費嘛。

5.再看看猶太資本,本來Sassoon和Rothschild家族在一戰和二戰以前就幫英國和德國政府賺錢,但是這些猶太人有錢了就很壞,到處政治現金,官商勾結,你說理性的日耳曼民族能放過嗎?如果猶太人把錢投到消費拉動經濟上,誰會欺負他們? 猶太人歷史上Issac 和 Rebecca的孫子們或者Jacob(Israel 的前稱)的孫子們在出埃及前,如果用消費拉動當時古埃及經濟,哪有Moses 出埃及記,還需要搶迦南Milk land?

最後,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作為平臺的經濟都是耍流氓,看看隔壁印度就知道了。


Skyworld2


消費在西方是經濟活動的主要方式,因為他們的工農業生產水平高,生產效率高,已經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了。歐美的工業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擴張產業領域。比如近幾十年的互聯網產業。

但是中國的工農業生產效率低,工業化程度還不高,範圍也不普及,還有大量農業人口。中國要想發展經濟,就要工業化。工業化就是城市化,讓農業人口脫離土地,進入城市。只有城市化和工業擴張,才能擴大市場容量。比如在農村,由於居住分散,就不會有商業區,不會有公共交通,大眾文化娛樂設施等服務業。

目前中國的工業化水平低,產品以低端為主,主要出口歐美髮達國家。現在歐美的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目前與歐美貿易爭端加劇就是因為國內對歐美高端產品需求少。需求少是因為收入分配嚴重兩極分化。

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為低端產能開拓新市場,轉移低端產能,發展高端工業,推進城市化。新市場只能在亞非拉擴展和培養。一帶一路就是建設中歐之間的空白地帶。中國的低端產能不僅是指工業材料,鋼鐵水泥,建築業和房地產也是低端產能。房地產作為低端產能的主要問題是佔用國有銀行資產。政府可以關停基礎工業材料的鋼鐵水泥生產,但是不能讓房企倒閉。房企的資產是兩頭伸手。一邊從銀行貸款,一邊從民眾收房款。

由於911後中國為了刺激經濟,增發了大量貨幣,美國次貸危機後也增發貨幣。這些貨幣大量集中於房地產,造成房價上漲和大量庫存。由於科技工業規模有限,還大量集中於國企,房企的盈利無處投資,只能繼續投資於房地產,房地產規模越來越大,國家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回籠貨幣。解決辦法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把人民幣轉移到國外。

國有企業佔據高科技企業領域,民企佔據低端產能領域。這就是現在中國的產業格局。

在經濟發展,貨幣沉澱在房地產的同時,社會貧富分化,收入差距拉大,大部分人們是沒有多餘消費能力的。城市房價上漲直接造成第三產業的成本上漲,城市居民收入相對減少。有產階級由於國內產業水平不足,科技創新不足,缺乏私人投資的工業領域,把資金投資於房地產。

目前國內日用消費品基本普及。各種家電價格早已白菜化。商業服務業由於城市化沒有跟上,增長緩慢。唯一可以增加的消費品就是房地產。

如果不是戶口等制度政策的約束,很多製造產業應該轉移到二線城市和中小城市。但是中小城市的制度化成本很高。企業經營外成本高,通常所說的潤滑費用。推動中小城市發展有兩個限制,一個是制度性的戶口制度,一個就是房地產價格太高。

因此房地產價格下降才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如果房地產價格不下降,即使政府推出居民收入增長計劃,投入的資金還會大量轉移到房地產上去,進一步推高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價格下降可以減少庫存量,銀行降低信貸風險。減少貨幣總量。

所以解決房地產問題就需要有人來買單,承擔損失。問題是由誰來承擔?

降低房地產泡沫,除了降低房價外,也要降低銀行房產貸款利率。減少新成交的房屋價格,同時降低已購房屋的還貸金額。對於接近還款期的房屋,要免除還貸餘額,或者減少還貸期限。就是減免銀行債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