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中的進口藥與仿製藥究竟有什麼區別?

最近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火遍了大江南北,也將進口藥與仿製藥的爭議推向了高潮,那麼

進口藥和仿製藥究竟有什麼區別?仿製藥到底能否代替進口藥呢?使用仿製藥會不會有什麼風險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有意思的話題。

1.什麼是進口藥?什麼是仿製藥?

所謂的進口藥,絕大多數都屬於原發研製藥。原研藥是指國外大型製藥企業通過一些列的臨床試驗,耗費巨大的代價研製出的治療性藥物。其研發成本很高、研發週期很長,比如影片中提到的“格列衛”從研發到2001年獲批上市總共經歷了50年,公司投資超50億美元。原研藥一般都有專利保護期,過了專利保護期之後才會公開配料表。

所謂的仿製藥,是指在原研藥的專利保護到期後,對原研藥進行仿製的藥品。仿製藥需要在劑量、安全性和效力、質量、作用以及適應證上與原研藥相同,即仿製藥是一種與原研藥具有生物等效性的藥物。雖然有效成分上兩者基本一致,但是在藥物的輔料配比及製作工藝上會有一定的區別。

2.仿製藥與進口藥究竟有什麼區別?

從理論上來講,原研藥與仿製藥的組成及生物學效力應該是基本一致或者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從實際應用來講,二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原研藥上市前需要經過嚴格的臨床實驗,包括從1期臨床試驗一直到上市後的4期臨床試驗,而仿製藥只需證明與原研藥在適應症、給藥方式、劑量等方面等效即可,不需要經過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因此可以說仿製藥是沒有經過複雜的實驗過程驗證而直接上市的。另外,雖然生物學效力基本一致,但是在原料藥和輔料來源、輔料種類和配比、製備工藝上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別,在極少數情況下這種細微的差別對於某些個體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

3.使用仿製藥是否安全可靠呢?仿製藥能否替代進口藥呢?

從理論上來講,仿製藥與進口藥有著基本一致或者非常相似的生物學效力,按照生物等效性的判斷原則,只要仿製藥的吸收程度能夠達到參照品的80%,即可基本認定二者

生物等效,所以參照品的選擇就非常重要了,如果藥企選擇了仿製對象的下限,那麼與原研藥的相似度就只有64%,如果選擇的是原研藥進行直接仿製,那麼相似度就能夠達到80%。因此即使選擇仿製藥,也需要了解藥企的實力和品牌,並不是隨便一個仿製藥就一定是安全可靠的,尤其是有些來源不明的所謂“印度神藥”或者“香港代購藥”,其質量往往沒有保證,用藥出了問題也無從溯源,會讓患者面臨很大的安全風險。

在臨床實際中,原研藥價格昂貴,動輒數萬至數十萬元,往往是很多患者難以企及的,而仿製藥價格便宜,大多數患者都能夠承受,在藥物治療效果和毒副作用方面基本上與原研藥沒有明顯的差別,如果在臨床醫師的指導下選擇國內正規大型製藥企業生產的仿製藥,在治療效果和治療安全性上還是比較有保證的。此外,隨著國內藥品研發投入的逐步加大,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國產原研藥也開始陸續面世,打破了原研藥等於進口藥這一說法,逐步扭轉了國產藥等於仿製藥的印象。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不提倡大力推廣仿製藥,因為仿製藥的泛濫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經濟壓力,但是從長遠來講是不利於藥物的研發創新的,如果新藥的研發失去動力,疾病的治療和醫學的發展勢必陷入長久的困境,最終反過來受害的還是患者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