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往往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有些事,說簡單簡單,說複雜複雜。

我們許多的憂患、痛苦和無聊,其實都是身體所引發的,與其說人生是一團慾望,不如說身體才是那一團的慾望。

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身體想要美食、安逸、愉快等各種享受的滿足,但如果一味地滿足這些慾望,那麼身體就會很快被搞壞掉了。

這就是頭腦和理智存在的價值:

身體會告訴你想要的,而頭腦理智會告訴你真正需要的。

你想要的,往往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沒有人不想要健康的身體,但身體又本能地排斥健身帶給它的疲憊與痠痛感。

人生就是如此,往往你想要的,卻未必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比如,人們都想要成功,並視升官發財為成功的表現,可成功有這麼膚淺嗎——按照這個標準,那些青史留名的英雄豪傑,那些為人類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藝術家、那些閃耀的星辰們,都不是成功。

資中筠曾表示,“把‘成功’和‘升官發財’等同起來,這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失敗。”

人們都在追求財富自由,但他們往往是為財富而失去了自由,變成了金錢的奴隸。

財富只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

你想要的,往往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想要”的陷阱無處不在。

“原本只想要一個擁抱,不小心多了一個吻,然後你發現需要一張床,一套房,一個證。 離婚的時候才想起:你原本只想要一個擁抱。”

宋丹丹這句話可謂是深得其中的三昧。

戀愛和婚姻,婚姻和幸福,想要的和真正需要的,有個很長的距離。

有些事,說簡單很簡單,說複雜也挺複雜,只是身臨其境的時候,人往往難以自知罷了。

後來,後來會發生的事情,誰又清楚呢。

你想要的,往往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我們都想要有好運氣,但好運氣也不是求來的。

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個做到。馬克·安德魯斯在《許願池》裡告訴我們,好運只是個副產品,只有當你不帶任何私心雜念,單純地去做事情時,它才會降臨。

人需要的是體驗過程,是經歷失敗和痛苦,是學會愛和成長,不然的話,生死之間為0,又有何意義?

蕭伯納說,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比無所事事的人生更榮耀,並且有意義。

做事會讓我們感到疲憊勞累,會帶給我們無數挫敗和痛苦的滋味,但這些與你從其中獲得的成長和滿足相比,統統不算什麼。

你想要的,往往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事實就是這樣,真正讓你有所裨益的往往不是你想要的,而你真正需要的,你卻或是懵懂無知,或是排斥抗拒。

人人都是利己主義者,但最大的利己就是利他,你想要做的是利己,你需要做的是利他。而且“利他”越多,你的“利己”就越多。

是為矛盾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