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森先生和譚富英先生,哪個更值得學習?

江聰德


同是後四大鬚生,楊寶森也沒少拿來跟譚富英比較。若論高下,其實不如以戲來做比對,畢竟不管是哪一位大師,總有自己最擅長的戲。



有人說楊寶森身上沒功夫,試想,楊寶森1958年去世,去世的時候才不到50歲,而且1955年還在上海演出過《定軍山·陽平關》。劉曾復先生認為《定軍山》這出戏,楊寶森是繼餘叔巖之後演出水平與譚富英不相上下,難分伯仲的演員。

另外,楊寶森一直在演靠把戲,沒點身上功夫,怎麼能演的了? 另外再來說說《空城計》,這是一處凡老生必須會的戲。大家都熟悉的城樓一段“閒無事在敵樓我亮一亮琴音”楊寶森在伴奏結束之後,刻意做了“留白”,空出幾秒鐘之後才開始笑。
這一個“空檔”楊寶森是在演戲,是在盯著司馬懿,直到把司馬懿盯的心裡發毛,起了自疑心。 楊寶森也是虛餘叔巖的藝術,在餘的基礎上按照自身之長努力創作更高水平的京劇,《楊寶森紀念集》中記錄“楊寶森自行組班演出之後,威信與日俱增,聽眾稱他的老生藝術為“楊派”,但是楊寶森十二分謙遜,他說他不是什麼“楊派” 老生,至多也就是一個沒學好的“餘派”老生而已。”


不止看戲


京劇界有兩對四大鬚生,前四大鬚生為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後四大鬚生為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這楊寶森和譚富英同屬後四大鬚生行列,確實有許多可比之處。

除了同屬後四大鬚生之外,楊寶森和譚富英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二人都是出身京劇世家,都拜了餘叔巖為師,唱腔裡都有譚(鑫培)派特色。而且最要命的是,兩位大師都是那種登峰造極的境界。

這裡不說好壞,或者不談誰的水平更高,這問題太寬泛,專業性要求極高,而且我敢說現在京劇界沒人能夠評判他們二人誰的京劇水平更高一些。我們就來看看誰的路子更適合做“教科書”。

說到學習楊寶森和譚富英,那麼肯定不能繞過兩個人的徒弟們,用簡單粗暴的話來說,誰的路子更適合教學,那就得看看誰的徒弟繼承的好!

楊寶森的弟子有正式弟子金妙生(後改學旦角)、吳熹笙、程正泰、朱雲鵬、丁存坤等人。私淑弟子汪正華、馬長禮、李鳴盛、關正明、葉蓬等人。還有一個沒來得及拜師梁慶雲。

譚富英的正式弟子有馬長禮,孫嶽,李崇善,高寶賢,殷寶忠,施雪懷,蔣厚禮,史金生等人,但是私淑弟子很多,當時還有“無生不學譚”的說法。而且譚富英的小譚派是在譚鑫培的老譚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非常具有正統性。

如果要學習的話,貌似譚富英的更容易出科一些,楊寶森的楊派也不是不好,可能不適合教科書式的授學,因為沒怎麼看到他的親傳弟子有多出彩……反而是譚富英的弟子有不少出彩的。

最後奉勸一句,如果是初學者,建議先學學當今京劇界的一些老生,比如於魁智、杜鎮傑、朱強、凌柯甚至王佩瑜等人,因為他們的錄音水平更好,學起來也更為簡便一些。

關於這點,你拿著梅蘭芳早期錄音和梅葆玖晚期錄音一對比,就能分曉出來,不再多說。而且楊、譚兩位大師,他們的層次太高,沒有專業老師教的話,很難學到精髓——這裡的專業老師一般指他們的傳人。

如果想要玩票,還是先學學他們的傳人,等到了一定的水平了,比如能分辨出他們二位親傳弟子的區別,那時候你就知道該學楊寶森還是譚富英了。


戲曲說


我們都知道四大鬚生是馬譚楊奚,既然楊譚各成一派,那麼肯定都有著自己的藝術特色,也都有自己一批忠實的戲迷觀眾,要問哪個更值得學習,我覺得要看個人喜歡誰的唱腔!你喜歡楊派那就多學習楊,如果你喜歡譚派,那就多學譚!



那我個人來說較喜歡楊派,我們知道楊派宗餘派,但楊寶森自身先天條件不足,沒有餘派的中鋒立音,堤溜勁,但楊寶森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尤其擅長中低音,雖然調下去了,但其韻味味無窮,楊寶森特別注意韻味,在轉腔拖腔落音方面十分注重,近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楊寶忠的胡琴,在楊寶忠的拖腔保調下,楊的韻味才最大化。楊最擅長文戲,特別是能表現人物複雜的情感的戲,拿楊派的洪三段,文昭關來說,大段的慢板原板,把人物塑造的十分完美。

無派不宗譚,譚家是梨園世家,從譚鑫培到譚小培,再從譚小培到譚富英,從譚富英到譚元壽,再到現在的譚孝曾和譚正巖,譚門六代,我相信這不僅僅是梨園佳話,還是一份堅守,一份傳承!譚派演唱風格很有特點,尤其是它的唱腔,舌塞音,乍一聽很奇怪 但越聽越有味!慢慢的也就愛上了。
京劇的藝術魅力很大,自從進入京劇的大門,越發的不能自拔😄,其實無論喜歡哪一個行當,哪一個老生,都能從他的身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


戲苑奇葩


首先建議此問應該改成二位“的演唱風格有何特色”。竊以為,形成流派一定有其獨特風格,否則就無可區分。譚富英先生家學淵源,又具天賦,嗓音高亢嘹亮是其特色。雖然沒有聽到過譚鑫培先生演唱(唱片失真)他被稱為“叫天”,一定是音域寬高而響亮,超越他人。而在繼承譚派又有新高度者是富英先生。譚派又以武老生戲為代表作,如“定軍山”、“戰太平”等。楊寶森先生不具備這樣的天賦條件,卻可以唱腔醇厚,委婉淒涼為特色創作出楊派演唱風格。他的“洪羊洞”、“碰碑”,特別是“伍子胥”都是悲劇,而“文昭關”一折,成為楊派演唱風格的集中代表。配以其兄楊寶忠先生的胡琴伴奏,有疾有馳抑揚頓挫成為絕響。京劇傳承二百多年,流派紛呈各具特色,都應有所繼承和創新。譚派楊派現在各有傳人,何以能問“誰更值得學習”?此文僅是當年現場親歷聽戲後作為觀眾的感受,並非內行人的分析評論,如果說了外行話,請多加指正。


安珍奶奶1


初學老生的最好先學餘叔巖的十八張半唱片,這是京劇老生唱腔藝術的範本,是最標準、最規範、代表老生最高水平的唱腔,先學餘派絕對不會學出毛病,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即使餘派學不到家也不會落下毛病。而先學其他老生流派,則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精髓未學到,反而學到一些毛病,而且還難以改變。對於楊寶森、譚富英兩位大家來說,學楊先生相對較易入門,因為楊派調門較低,易於上口,但學精緻也很難。學譚先生則要求必須有一條寬厚高亢的好嗓子,還要有較紮實的武工底子,否則譚先生最拿手的《定軍山》《戰太平》等靠把戲拿不起來。


湖廣潭州


1950、60年代,北京舞臺上的老生格局是馬、譚為主,奚嘯伯在河北,而楊寶森的全套錄音確實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今天,老生以楊派居多,就似十淨九裘一般繁榮昌盛。譚富英嗓子太好,亮且高,不是一般難而是太難太難。相對於今天審美觀又傾向於低沉、婉轉、有味、易學的方面。


WBQ書呆子


譚富英先生要比楊寶森先生出道較早,都是宗的是俞派,譚先生嗓音高亢,楊先生低沉圓潤各具特色,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派別,不管是宗哪一派,都要根據自身條件而言,這裡面都有深奧的藝木探索與追求,最主要的是要掌握重點及特點,還不能離開自身條件盲目,要定向的學,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掌握京劇這門學問。


楊俊德3


個人認為楊先生更值得學習,以不是很好的先天條件,開宗立派,開創獨特的演唱風格,揚長避短,完全是刻苦用功的結果。譚先生天賦極好,嗓音高亮,扮相好,但是唱唸大而化之,而且唱唸調門相差很大,有時候處理過於草率,雖別具特色,但是總感覺差點意思,可能與家庭條件個人天賦都有關係吧


德眾800323


兩大京劇流派都值得學習,如果你有一條好嗓子,高而亮,那你就學譚!假如你再有較好的武功底子,學譚最適合了!因為譚派的代表戲和看家戲你能唱!否則,你還是學楊派,畢竟楊派不以武戲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