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每次提到國外優質的綜藝節目,我們的反應常常有兩種:

1、我們又要抄襲;2我們抄不了。

不過,其實,我們也有不少優質、原創的良心節目。

比如今天我要說的《博物奇妙夜》。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博物奇妙夜”,一聽這個名,許多人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

這是國內首檔實景文博談話節目。

嘉賓們不是在攝影棚,而是在文化古蹟或博物館裡談古論今。

他們的談話內容常常涉及上下五千年,方圓幾萬裡。

無疑,它高大上,有些學院派。

對此種節目,一般老百姓常常是敬而遠之、束之高閣。

所以,豆瓣評分雖然9.1,但標記人數只有一千多。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不過,我今天還是要安利一下它。

畢竟,生活需要雅俗共賞,偶爾漲點姿勢也不是什麼壞事。

況且,博物館、古人、傳統、歷史並不等於古板和老舊。

看來幾集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祖宗要比我們更會玩兒。

在談老祖宗之前,先說一下節目嘉賓吧。

這一次,節目的主嘉賓是人稱“馬爺”的馬未都

馬未都是非常厲害的收藏家和古董鑑賞家,曾上過《百家講壇》,博學多識且風趣幽默。

有他坐鎮,節目的文化水平有保證。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除了“馬爺”,第一集還有一位大師,那就是“是樂器都會”的國樂大師方錦龍

方錦龍大師一出場,那絕對是對耳朵的一次洗禮。

我想,看過他表演的童鞋,一定非常後悔小時候沒有被爸媽逼著學點樂器。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除了專家大拿之外,節目也邀請了一些明星嘉賓,比如

歌手阿蘭,舞者唐詩逸,演員張曉龍、孫茜、餘少群,主持人趙普、作家蔣方舟等。

這些明星們未必都是歷史傳統的行家,不過,有這份傳承文化的心,還是要為他們鼓掌的。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孫茜

第一集,嘉賓們來到了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始建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

1500多年前的人,智慧了得、手藝更是出神入化。

風吹雨打那麼多年,那些佛像,每一尊依舊活靈活現、神態各異。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欣賞石窟之後,嘉賓們圍桌而坐,開始喝茶聊天。

聊的內容自然離不開石窟。

這一次,他們主要參觀的是一個“音樂窟”,於是話題自然是關於音樂的。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一說到音樂,那方錦龍老師就停不下來了。

他一開口,說的就是存在了9000年的一種樂器(音同“月”)。

龠是鼻祖級別的管樂器,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吹火筒”。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石窟中的龠

吹火筒是怎麼變成樂器的呢?

為了“避煙”。

或許有人有這樣的經驗,吹火筒如果直直地對著火堆吹的話,火焰會燻到眼睛。

於是,古人為了避煙,就把吹火筒斜著吹。

筒子一斜,音樂聲就出來了,龠也就誕生了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生火的吹火筒可以成樂器,狩獵的石頭也能成樂器。

具有7000年曆史的,就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

古人在狩獵時,會把一塊石頭系在繩子的一端,甩幾圈之後投出去擊打獵物。

人們發現,在甩的過程中,石頭會發出“嗚嗚”的聲音,如果石頭有孔,聲音更大。

久而久之,壎誕生了,那聲音蒼涼、空遠,猶如沙漠來的風。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古人的智慧真是了得,似乎任何東西都能成為一件樂器。

而關於樂器,有這樣一句古話: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什麼意思呢?就是絃樂器不如管樂器,管樂器不如人聲。

也就是說,越天然的聲音越是動聽。

在石窟裡,方錦龍老師就親自為我們演繹了一次“肉聲”。

他把臉皮做樂器,直接彈出了一曲“哆來咪”。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初聞其聲,我真的是又驚又喜。

於是,我也試了一下,沒想到,雖不成曲,但真的有聲。

不過,友情提醒,一般人可不要輕易嘗試。

就如方老師所言,這隻適合臉皮厚的人,臉皮薄的人可受不了。

就連方老師這樣“臉皮如此厚”的人,短短几個音下來,臉都彈紅了。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第一集,我們在方錦龍老師的帶領下,從音樂這個口進入龍崗石窟。

到了第二集,我們換了一扇門,從舞蹈這個口進入。

唐詩逸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首席舞者,節目一開始,他就和方錦龍老師合作了舞蹈《飛天》。

在千年石佛面前,琵琶悠揚、舞姿曼妙,美哉。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面對文化古蹟,走在博物館內,如何進入其中一直是許多人的困擾。

我們知道,今天旅遊最常見的樣子,就是拿著手機或單反邊走邊拍。

那在博物館裡,面對古蹟,我們也要這樣做嗎?

馬未都說,留下紀念可以,但如果真要走進它,這樣做可不行。

方錦龍以音樂,唐詩逸以舞蹈,那普通人如何進入歷史遺蹟呢?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往前擱”,也就是把自己置身於歷史中。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面對歷史,我們就做一回魚。

在1500年前的石窟裡,我就把自己想象成1500年前的北魏人。

只有這樣陷進歷史裡,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佛像對於彼時人們的意義。

而用手機邊看邊拍,無疑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阻礙我們陷進去。

對於古蹟,如果我們的感受只有薄薄的照片,那就對不起它幾千年來所受的風吹雨打了。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安利這個節目,觀看這樣的節目,我會擔心有人說這是“裝逼”,“媚雅”。

但,看了一集之後,我堅定必須要安利。

因為,節目苦口婆心地說,對民族的藝術,我們得加強一份傳世的精神。

以前,我們一直以為琵琶就是四根弦。

不過,在石窟裡,我們看到了5根弦的琵琶。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但,這種5弦琵琶,在中國,自唐以後,漸漸就沒了。

反而是在日本,我們找到了一張源自唐代的5弦琵琶。

這張琵琶是當年唐王朝賜予日本皇室的禮物,一直傳至今日。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節目中,方錦龍用撥片彈起了五絃琵琶,我和嘉賓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音樂是最典型的“和風”音樂。

我們的第二個反應就是,原來“和風”就是我們的“唐風”。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想聽唐代的音樂就去聽日本的“和風”音樂。

豆瓣9.1,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節目

對於這件事,許多人可能會很驕傲,覺得日本的民族音樂其實來自我們的大唐。

我想,我們是該自豪,但我們其實也該心存一份愧疚。

畢竟,身為子孫,我們享受著大唐盛世帶給我們的榮耀,但它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我們卻沒有完整地保留下來。

那是遺憾,也是悲哀。

當然,不僅是音樂,不僅是大唐,幾千年裡,我們丟失了很多。

而現在,我們應該小心、謹慎地對待這些民族瑰寶。

在我看來,學習、瞭解民族的藝術絕不是裝逼,而是作為民族一份子的基本素質。

如果1500年後,我們今天的藝術只能在別的民族才能看到,我想,那可不是令人開心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