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在介绍今天的片子前,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有多久没认真看完一本书了?

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

当碎片化阅读逐渐取代传统阅读,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

有一群爱书之人,却在逆流而行——

书迷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这是来自央视的一套纪录片。

它于今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在电视台开播,可惜收视寥寥。

豆瓣上,看过的人也仅有几百人。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但,这绝对是一部不该被埋没的良心记录片。

《书迷》一共4集,分别从做书、开书店、淘书、贩书四个角度,讲述了爱书之人与书籍的渊源和羁绊。

首先,讲的是「一本书的诞生」。

大家都看过书,但是了解书籍的制作和装帧设计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有一位相当有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朱赢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国画系,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

但是在阴差阳错之下,他却成为了一名书籍设计师和美编。

十余年间,经由他设计的书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关于朱赢椿的个人审美,从他的工作室就可见一斑。

在南师大的随园校区,他将一处废弃的印刷厂房改造成了“随园书坊”。

大树、绿植、老房、小猫……

朱赢椿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了一部部书籍的设计制作。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朱赢椿设计的书籍,都特别有设计感和质感。

比如《虫子旁》,记录的是他在书坊院子里观察到的各种昆虫。

手稿+照片+文字的形式,颇具自然古朴之感,又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而另一本书《不裁》,运用了独特的装帧设计。

首先是在书的扉页,藏了一把用纸做的刀。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在书的中间,每两页是连在一起的。

读者在看书的时候,需要看一页裁一页,极大地加强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如此大胆而有趣的设计,使得此书击败了545名对手,最终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脱颖而出。

说起来,在朱赢椿设计的所有书里面,有一本叫《平如美棠》的线装书尤其值得一提。

「平如」是一名年逾九旬的老人的名字,「美棠」是他妻子的名字。

在老伴过世后,平如老爷子用手绘的方式,记录下了和妻子相识、相知、相爱的点点滴滴。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老人虽然没有学过画画,但是每一笔都饱含深情。

朱赢椿在设计这本书的装帧时,也充分保留了这种自然真诚的情感——

大红色的封面,象征两人感情的浓烈。

而金色的海棠,则表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坚贞。

再加上老人亲手写的字体,可以说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完美结合。

这本皮相和肉骨相得益彰的作品,出版后取得了极好的成绩。

不仅销量超过20万册,还被译成英文、法文等语言远销海外。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一本书的诞生,要经历作者、编辑、设计者等多人的努力,可以说是非常不易。

同样,想要把一本做好的书卖出去,也不容易。

尤其是放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愿意去书店买书的人也原来越少了。

如何把书店做出特色,成了一大难题。

在昆明,有一家特立独行的小书店就提供了很好的方案。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马力是这家麦田书店的老板,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

首先,书店运营的时间就非常任性——一年四季,书店都是12点才开门。

另外,书店的空间也非常小,只有17平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店里摆放的每一本书都是由马力精心挑选出来的。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马力在挑选书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符合自己的口味。

因此,每当有客人光顾时,他都会和客人攀谈介绍。

每逢书店周年庆的时候,他还会自己做一些小礼物作为赠品。

一来二往,大多数顾客都在私下成了他的朋友,书店的生意也自然有了保障。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买一本书的过程,就像去了解一个新朋友。

马力的身份,就是作为中间人,将这两个未来的「朋友」联系起来。

相较于马力这家以「小」出名的书店,钱小华的先锋书店可以说是非常「大」了。

有多大?一张图告诉你——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是不是觉得书店的格局似曾相识?

没错,这是一家由地下停车场改造成的书店,占地4000平。

这家书店曾被英国广播公司评选为“全球十佳最美书店”

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南京的文化地标,以及无数文艺青年们最爱的去处。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从名字就可以听出来,钱小华的经营理念就在于「先锋」二字。

除了这家由停车场改造成的书店,他还尝试过在乡村开书店

一开始,这种想法遭受了很多质疑。

毕竟,乡村本来就人少,并且购买力也远不如城市。

钱小华偏偏不信邪,在安徽黟县开办了碧山书局。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和一排排的书架意外地合拍。

当地的村民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经常在茶余饭后来这里看书,十分热闹。

一开始,碧山书局的存在宛如一座公益图书馆,只能给当地村民提供便利,几乎没有盈利的空间。

突然有一天,有人把书局的照片发在网上。

一瞬间,这个建在乡村里的书店火了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不仅卖的书越来越多,还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事业。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有人在想法设法地卖书,也有人在想方设法地买书。

不过,他们想买的却不是一般的书,而是具有收藏价值或特殊意义的旧书。

这样的人又被叫做「淘书人」。

天津的徐凤文,就是一个职业的淘书人。

每到周末,他都回去天津的海河边淘旧书。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每次淘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艳遇。

一旦碰到喜欢的书,不折手段也要搞到手。

徐凤文有一个用旧厂房改造的书房,里面摆满了他30多年来淘到的三万多本书。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这些年来,他搬了无数次家,但是自己珍爱的书籍却一本没丢。

肯定有人要问了:何必买这么多书呢,买了又看不完。

史航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头顶的星空我没有数过

我又不都看得见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一本喜欢的书,对于书迷来说不仅仅是用于使用的商品。

它更像是一个古董,一件精美的收藏品。

透过泛黄的纸业,可以感知那个年代的社会人情和审美密码。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读书,可以说是最廉价的「投资」。

但是放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读书却变成了一种奢侈。

据统计,2016年,中国人均读书近8本;到了2017年,人均读书已不到1本。

尤其是纸质的书籍,在同花样百出的娱乐方式竞争时已日渐式微。

片中记录的每一位,都是在这股浪潮中逆流而上的人。

他们始终在身体力行地捍卫这种最原始,却又最直抵心灵的文化传播方式。

向每一位用心做书、读书、买书、卖书的「书迷」致敬。

央视这部新出良心片,不看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