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鄭醫①丨幼苗初長

開篇語

醫院從1912年建院至今,歷經民國、抗戰、解放戰爭、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時代七個階段。

從天主堂醫院、天主堂公教醫院、鄭州市公教醫院、鄭州市第四人民醫院、與鄭州市工業醫院合併後的鄭州市第五人民醫院、至今的鄭州人民醫院,光陰荏苒、滄海桑田,三易其址、六更其名,它是一部厚重的畫卷。

鄭州人民醫院伴隨著國家的榮光夢想,從內憂外患走向民族解放,從改革開放走向繁榮富強,百年物換星移,歷經坎坷與磨難,規模由小到大,實力由弱變強,逐步發展壯大。

今天的鄭州人民醫院已邁入國家三級甲等醫院隊列,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急救以及醫防康協同發展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醫療集團。

前人勵精圖治,矢志篤行,譜寫了一曲曲孜孜求索、昂揚奮進的篇章,它是一部勵志的史卷。

今天,讓我們懷著敬仰和感恩的心,追尋歲月的流年,翻開它厚重的每一頁。

厚重鄭醫 幼苗初長

當鉛華洗盡,浮華散去,歷史終將顯示它本來的顏色。任時光無情地滌盪,她的輝煌與變遷,終將在她漾動的明眸間綻放出永恆的光芒。

1896年一個飄雨的黃昏,一艘駛往中國的航船上,坐著一個面目清俊的28歲的年輕人,他來自遙遠的國度——意大利。

他的本名我們已經無從考證,僅知道他的中文名字賈師誼。28歲的年輕人為了心中的理想,拋棄國內優越的生活條件,隻身飄洋萬里,前往貧弱的中國。

他坐在船上,望著眼前蒼茫無際的大海心情起伏、思緒萬千,他沒有想到,這一別他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祖國,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親人。

他更沒有想到,若干年後,他會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成為後人心目中愛的化身、愛的象徵,成為後人心目中永遠敬仰和祭拜的典範。

厚重鄭醫①丨幼苗初長

當時的中國,處在清政府統治晚期,列強割據、內憂外患,百姓生靈塗炭、流離失所。

作為一個傳教士,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任務是到中國傳教佈道,將上帝的福祉和力量帶給在人間受苦受難的眾生。

1904年賈師誼按照天主教會的安排,和其他3位意籍傳教士一起來到鄭州傳教。

1906年在慕霖路4號(現解放路)創建天主教堂,鄭州教區正式成立。

厚重鄭醫①丨幼苗初長

鄭州教區天主教堂

1911年賈師誼升任天主教鄭州教區的主教,他為擴大教會影響,傳教更多的民眾,賈師誼奔走相告、不辭辛苦,開始籌建醫院,借醫傳教、以教帶醫。

經過不懈的努力,教會租用了教堂旁臨街的兩間平房,1912年2月正式成立“天主堂醫院”,配備一名修女醫生和華人護士張殿臣,兩人採用西醫方式應診。

天主堂醫院以看眼病為主,內外科為輔,日門診量一百三四十人次,藥品僅有眼藥水、紅汞等,在簡陋的條件下,施醫贈藥,醫治了無數的中國百姓。

因對教友和貧困民眾免費治療,很快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施藥醫院”。

厚重鄭醫①丨幼苗初長

隨著就診看病的患者日漸增多,原有的兩間臨街門診不能滿足需要,賈師誼決定擴建醫院,增設病房。

心懷生靈、悲天憫人的賈師誼開始了他的又一次創業——興辦醫院、濟世救人。

1924年3月醫院更名為“天主堂公教醫院”,並在崗杜、敦睦路、漯河、襄縣、許昌等地相繼設立了分院。

厚重鄭醫①丨幼苗初長

厚重鄭醫①丨幼苗初長

厚重鄭醫①丨幼苗初長

厚重鄭醫①丨幼苗初長

之後的二十年裡,醫院得到迅速發展,成為鄭州當地規模最大的綜合醫院。

在這裡,我們還要提及一位為醫院發展做出貢獻的重磅人物——賈師誼的摯友,天主教徒石永山,時任永康醫院院長,留法醫科大學畢業。

醫院裡的疑難重症,賈師誼常常邀請他會診,石永山濟世仁慈、普愛眾蒼,在醫院最初的歲月裡,石永山給濟了醫院無私相助。1930年石永山病故後,其妻將永康醫院所有醫療設備無償贈與天主堂公教醫院。

30年代初期,醫院如豆蔻之少年,沐朝露之希翼,迎來了蓬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