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盘中失守2700点 创业板再破低点 外资疯狂自信

沪指2700点盘中失守 创业板指再创调整新低

沪深两市全天再现单边下挫走势,个股一片惨绿,两市逾70只个股跌停,沪指跌1.2%盘中失守2700点,前期强势股补跌明显,热点持续性极差,多头毫无反抗,市场人气低迷。

截至收盘,沪指收报2705.16点,跌1.29%,成交额1330亿。深成指收报8422.84点,跌2.08%,成交额1581亿。创业板收报1440.80点,跌2.75%,成交额470亿。

盘面上,西安自贸区、银行、钛白粉等少数板块上涨;、草甘膦、禽流感、高送转、自由贸易港、猪肉、次新股、医药电商等板块跌幅居前。沪股通净流入15亿,深股通净流入16亿。

下跌趋势形成后A股已被脆弱的情绪面所裹挟,超短期即便有抵抗式反抽也是有心无力,因为上方面临的抛压实在太大,指数继续探底(甚至杀跌)的动力更足,接下来也需要重点关注2700点被击穿后场外资金抄底力度。操作上,投资者目前依旧是保持观望为好,切勿因为盘中指数脉冲式表现而冲动进场(或加仓),这样只会让自己的亏损加剧。换言之,在明显的右侧信号出现前不要轻易抄底,否则就是引火上身。

净买入A股、增持人民币债券 外资兵分多路流入“中国概念”

近阶段,A股三大股指走势震荡,但嗅觉灵敏的外资并未因此退潮。

兵分多路,无论是专注于投资中概股的基金、QFII,还是借道沪深股通的海外资金,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外资正加快对中国概念的配置步伐。

北上资金连续5周净买入

据数据统计,截至8月3日收盘,借道沪深股通的海外资金(下称北上资金),已连续5周净买入A股,单周净买入额超过72亿元。

若按月份来看,今年以来,北上资金经历1月份的加速流入后,2月份受外围股市波动影响,转为净流出;3月份开始恢复为净流入,当月净流入额为97亿元。

受A股被纳入MSCI国际指数的效应影响,二季度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整体骤增,并在5月份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峰值,4月、5月、6月分别净流入386亿、508亿和284.9亿元。

7月份,北上资金依然保持稳定净流入态势,累计净买入额达284.7亿元,与6月份基本持平,这一数值处于沪深港通开通以来的中上水平,并较去年同期增加近30%。

从资金的具体流向来看,以7月份为例,北上资金主要流向了金融股和周期股。

当月,获北上资金加仓超过1000万股的沪股通标的中,有13只银行股,4只非银金融股,合计占比近四成。

7月末,北上资金持有沪股通标的金融股合计市值达3943.6亿元,较7月初增加逾300亿元。

同时,钢铁、化工、房地产等周期股获得北上资金频频加仓,且力度空前。在以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大消费板块中,北上资金则出现了频繁的调仓操作。

有市场人士认为,进入8月,受业绩向好、当前估值较低,以及A股纳入MSCI第二步(纳入因子从2.5%提升至5%)实施在即等因素影响,海外资金有望借道沪深股通继续净流入A股市场。

离岸中国概念吸引力十足

在海外市场,同样有一股“中国热”。

根据记者从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获得的最新数据,截至8月1日的当周,中国债券基金在过去18周内,有14周呈现资金净流入。

而离岸中国股票基金整体在过去20周内,17周呈现资金净流入。

此类基金涵盖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以及那些投资海外上市中国股票的基金。

截至7月11日的16周内,该类基金曾连续吸引到资金净流入,创下2013年一季度以来最长“吸金”周期。

EPFR研究总监Cameron Brandt分析称,离岸中国股票基金持续吸引到新鲜资金的部分原因在于,投资者认为,一些中国企业确实以当前的价格提供了真正的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上半年度业绩报告,QFII的二季度持仓也正在浮出水面。根据数据,截至8月5日,已有17家上市公司的主力持仓者中出现QFII的身影。

从持仓市值来看,QFII对贵州茅台、海康威视、水井坊等多只个股的持仓市值均在1亿元以上。

连续17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

此前,上海证券报曾报道,尽管人民币一路走低,但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热情不减。

中债登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7月境外机构在中债托管的人民币债券余额为13540.77亿元,当月增持量达582.2亿元。这是境外机构连续第17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仓位较去年同期增长60.92%。

兴业研究团队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1月至7月份外资机构在中国债市加速配置利率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利率债今年以来的优异表现。

仅从上半年情况看,外资机构新增配置国债占到国债净增量的75%,外资机构已经成为目前国债品种不可忽视的配置力量。

加速跑马圈地外资私募已达15家

A股市场上半年呈现震荡下行态势。据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和股市相关性较大的策略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股票策略平均亏损7%,在所有策略中垫底。

另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6月份共有18家百亿级私募有新产品备案,共备案产品46只,相较上月减少11只,百亿级私募备案数量已连续3个月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土私募正经历“寒冬”的同时,外资巨头却加速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全球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全球最大的CTA对冲基金元胜,均在6月底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而于去年年底登记的贝莱德也基本完成了其首只私募基金的募集。刚刚过去的7月,外资私募管理人又增添了世邦魏理仕股权投资和新加坡毕盛资产两家公司。

至此,已有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安本、贝莱德、施罗德、安中、桥水、元胜、世邦魏理仕和毕盛等15家知名外资机构,先后在中国拿到了私募管理人牌照。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信息,在这15家外资私募中,已有10家发行了产品,且大多以投资A股市场为主。其中,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富达、瑞银已经分别备案了3只产品。

在诺亚财富派投研部基金研究经理李懿哲看来,外资私募加速布局A股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对比海外市场,A股市场已经提前调整到位,横纵向对比估值均严重低估。因此,虽然市场情绪低迷,但机构对于长期发展前景并不悲观;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对金融服务加快对外开放,从制度设计上也为海外机构提供了入场渠道。

悲观时正面信息容易被忽视

从历史经验来看,外资大举布局A股市场的时点,向来具有一定指向意义。

兴全基金黄鼎钧近日发文称,自沪深港股通开闸以来,北上资金有两次持续较长的大额净买入区间:第一次是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催生了A股的蓝筹白马行情,沪深300指数区间上涨18.26%;第二次是2018年4月至今,时逢A股估值低点与被纳入MSCI,沪深300指数区间下跌9.68%。

惠理投资表示,当前市场情绪悲观,令人容易忽视正面信息。其实,宏观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受益于基本面的良好表现,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形势乐观。板块方面,继续看好内需股,重点投资于盈利前景理想、较少受宏观事件风险影响的公司。

“虽然市场持续波动的时间恐将延长,不过投资者无须过分担心。经过近期的调整,中国股票的估值已变得更有吸引力,市盈率下调到12.6倍(1月份的高位为14倍)。只要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健,我们会继续将短期的市场调整视为长线投资逢低吸纳的良机。”惠理投资称。

贝莱德中国股票团队负责人朱悦也表示:“中国股市的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场中是偏低的。我们相信,这些年中国推行的很多结构性改革,能够逐步改善经济结构,从而带动股市估值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