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好習慣「眼不到手不動」 的重要性

駕駛好習慣“眼不到手不動” 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來看看開車時的一個好習慣——眼不到手不動。

夢飛認為“眼不到手不動”是最難做到的,少數時候,比如和他人聊天或者是到了地下車庫,心裡覺得安全時,我也沒有百分百做到這一點。

但每次意識到自己不嚴謹時,會反思,絕不會讓類似的錯誤出現第二次。

“眼不到手不動”這個好習慣,一定需要不斷積累、反思後,才能百分百融入到駕駛行為當中。

什麼是“眼不到手不動”呢?

所謂“眼不到手不動”指的是:眼不到(後視鏡),手不動(方向盤)。

請想一想你自己的駕駛經歷,是不是有時候會在沒掃後視鏡確認後方安全的情況下,不自覺地動了方向盤呢?

駕駛好習慣“眼不到手不動” 的重要性

一、關鍵要點

1、眼不到手不動,眼到手未必動

什麼意思?只要你想動方向盤,就一定要掃後視鏡,確認後方是否安全;但你掃了後視鏡,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動方向盤。

眼不到和手不動之間,不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

2、與“讓速不讓道”什麼關係?

“讓速不讓道”很多時候是一種被動應對,遇到了事情之後的處置方式;而“眼不到手不動”是一種主動變化,是自身想變化時必須要遵守的準則。

3、為什麼必須養成“眼不到手不動”的好習慣?

“三逢四要原則”裡,夢飛提出“逢自身變化”要多觀察,觀察什麼?觀察周邊狀況,其中就包括確認後視鏡。

只有確認後視鏡,保證後方安全的情況下,才能動方向盤進行自身變化。

二、案例分析

下面我們用實際案例來論證一下“眼不到手不動”的重要性:

1、左拐、開門

停車起步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情況,很多司機根本不掃左後視鏡確認安全,而是直接快速把車開出,讓主幹道上的其它交通參與者(車輛或者電動車、摩托車)毫無心理準備,最後發生碰撞。

駕駛好習慣“眼不到手不動” 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故呢?做到“眼不到手不動”。反覆確認左後視鏡(眼到),把車緩慢開出(手慢動)。

同樣,這樣操作也能避免開車門的事故,只不過這時候應該是,反覆確認左後視鏡保障後方安全,然後慢慢把車門打開。

2、右拐

我相信絕大部分司機都在右拐時被電動車或者摩托車嚇過,這說明什麼問題?你沒有做到“逢自身變化”多觀察,也沒做到“眼不到手不動”。

駕駛好習慣“眼不到手不動” 的重要性

在沒有確認右後方安全之前(眼不到),不能進行右拐彎這個動作(手不動),這裡要教大家一個技巧。

請記住,在移動狀態下,如果想動方向盤(左拐、右拐、掉頭、變道……),後視鏡的使用順序一定是先內後外。

先內後外:先瞟內後視鏡,再掃外後視鏡。

什麼意思?你在右拐的時候,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之前明明掃過右後視鏡,確認了右後方並沒有車輛,但在右拐彎的過程中卻高速插上一輛電動車華麗地掠過你的車頭,嚇你一跳。

這說明你沒有觀察到位,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掃後視鏡的順序一定是先內後外的。光掃外後視鏡,存在盲區,而且後方較遠處的電動車發現不了。

但如果,先掃內,就能發現較遠處的電動車,做到心中有數,如果發現有個電動車在快速插上,根本沒有減速的意思,就等它過去再拐彎。

然後再掃外後視鏡,確認安全後,慢慢動方向盤,慢動方向盤是為了讓彼此都有個反應時間。

這是“眼不到手不動”的一個經典應用,眼到後視鏡(先內後外),然後手再慢慢動方向盤。

3、變道

變道,我們之前專門花一個專題討論過,變道的關鍵環節也是後視鏡的使用,順序也必須是先內後外,抓住最佳時機後,再動方向盤。

駕駛好習慣“眼不到手不動” 的重要性

這裡案例裡的司機,就是過於隨意,在眼沒有到的情況下,手動方向盤來回變道,最終導致了事故。

4、倒車

倒車環節,是最需要強調的問題。很多車友回到了小區或者到了地下車庫,就會掉以輕心,認為安全了,在倒車過程中疏忽很多細節。

駕駛好習慣“眼不到手不動” 的重要性

倒車悲劇,大家應該聽過很多,但如果堅定執行“眼不到手不動”這個好習慣,就能避免類似事故。

最後請思考一個問題:還有哪些自身變化應該確認後視鏡?

三、總結

駕駛,往往都是細節定輸贏,忽視一個小環節,最終會釀成大錯。

眼不到手不動,看似簡單,卻適用於“逢自身變化”的所有場景,大家一定要把這樣的意識深深烙印在腦海裡。

在動方向盤之前問自己,我是否確認過了後方安全與否?是否做到了“眼不到手不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