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 教育改变农家命运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马鸿钧巴富强通讯员张本宝

1977年8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立即恢复高考的决定。当年冬天,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千千万万农家子弟的命运也由此得以改变。

作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郸城,是高考制度受益者之一,创造了全省有名气、全国有影响的郸城教育经验和郸城一高名校。

据统计,2012年以来,该县每年参加高考学生超过1.2万人,70%的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其中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就有217人。每年被大学录取的学生中,农家孩子占到六成以上。

贫困村变成了“状元村”“小康村”

“今年又考上了8个!”

7月28日,记者拨通郸城县李楼乡因农家孩子年年考上大学多而闻名的李小楼村党支部书记李伯祥的电话,李支书开口便高声报喜。

李小楼村是个贫困村。但近10年间,这个仅有1347口人的小村庄先后走出了152名大学生,成了有名的“大学生村”。

不仅仅是李小楼村,郸城县还有于寨村、信寨村、刘小集村等一批这样的“大学生村”。越来越多的农家孩子通过拼搏圆上了大学梦,改写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土中刨食的苦日子。

“培养一个大学生,就是挖掉一个穷根子,就能阻断贫困在一个家庭的代际传递。”谈起郸城教育,县委书记罗文阁对记者说,“郸城是个穷地方,老百姓让子女求学来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强烈。顺应百姓愿望,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既是从根上扶贫,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积蓄力量。”

为此,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来抓,制定了教育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十二五”期间,郸城县每年财政预算支出的30%都投向了教育,高于全省平均数12个百分点。

教育是最大的发展后劲。

“农村孩子上了大学,眼界宽了,脑子活了,本领强了,不但自己的命运得以改善,还把外边的信息、技术反馈给家乡,促进了家乡的发展、变化。”李伯祥说。李小楼村等昔日“贫困村”的标签,正在向“状元村”“小康村”转换。

家乡培养我,学成报桑梓。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农家子弟学成归来反哺家乡,在郸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例如,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王学海,自己筹资金、找技术,盘活了家乡濒临倒闭的康鑫药业公司,保证了600多名工人就业;从城郊乡赵寨村考上复旦大学的王文一,毕业后事业有成,回到家乡流转土地300亩发展创意农业,帮助100多名乡亲脱贫致富;在北京的郸城一高校友2017年初自发成立“天使的翅膀”助学基金,资助家境困难、品学兼优的郸城籍在校大学生,帮助其完成学业、回报社会……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教育是郸城的名片。

“郸城每年能有那么多学生考上名牌高校,除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体系、精当的备考方案外,从根本上说还是得益于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县委、县政府创造的良好办学条件。”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刘现营说,良好的办学条件体现在郸城教育的方方面面。

外界对郸城教育大多关注郸城一高,但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注意到,该县的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同样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5月份,该县发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该县乡村中小学学生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800多人。

城镇学校人满为患,乡村学校日渐萎缩,是当前很多地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个贫困县的乡村学校何以逆势增长?

该县双楼乡后徐楼小学近年来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后徐楼小学同许多农村小学一样,因硬件设施差,生源不断流失,一度只有12名学生。2015年韩天杰接任校长后,根据学区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的情况,决定把学校改为寄宿制学校。他和教师们一起动手,腾出办公室做女生宿舍,改造旧教室为男生宿舍,老师们轮流为学生做饭。县教体局拨付扶持资金10万元对学生宿舍进行粉刷、修整,村民也自发捐款6000多元帮助学校建设。办学条件改变了,流失的学生也陆续回来了。

今年暑假前,后徐楼小学的学生已增加到126人,住宿生达62人。村民们为表达对韩天杰的敬重和对学校的感谢,先后送来5面锦旗。

总结后徐楼小学的办学经验,郸城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全县乡村学校振兴的基础工程,近3年每年投资1亿多元用于乡村学校维修、建设。目前,全县农村学校基本达到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25所乡村公办初中全部建成了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还建成了85所公办寄宿制小学。像后徐楼小学一样,原来生源流失严重的双楼乡金庙小学住宿生达到了237人,李楼乡陆油坊小学、石槽镇翟庄小学等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学生也增加到200人以上。

然而,不是有吃有住学生就来了,关键还得能学好。

学生择校,最主要是择师。近年来,郸城县下大力气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郸城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推动城镇教师向乡村流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表彰奖励、职称晋升都向农村教师倾斜。

今年,郸城县进一步规范城区学校招生,加强学籍流动管理,乡村学校生源不合理外流的势头得到遏制。在乡村学校学生增加的同时,县城最好的初中的学生比上年减少1369人。让农家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局面,正在形成。

重教好学,改变命运。郸城教育,活力充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