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可以致贫

勤劳可以致贫

曾经,某大佬教导我们:“忠诚和勤奋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近来,又有另一群大佬搞了个“三点钟区块链”的社群,谈笑间可以日割亩韭。那么,致富密码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从小学起就被灌输一个理念——勤劳致富。然而,古有好汉杨志,一心“边庭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却未免落草为寇;近有九十年代一批自以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国企工人,对着买断工龄的区区几万块钱黯然神伤;今有被互联网列强的996掏空了身体,打算在不惑之年居功自重的码农们,却发现裁员和降薪猝不及防地到来,甚至酿成中兴欧先生那样的悲剧。

猛回头看看那些日进斗金的人,像二百五一样忙着的并不多:专事抄袭和洗稿的自媒体,比起挖空心思码干货的,粉丝和收入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有两个事业不顺的哥们,在五脊六兽之际误打误撞买入比特币,挣了一大笔;你们公司上了市,精研开会表演艺术的肉食者们从此财务自由,而你不过就是换辆车了事。这样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

这些不幸与幸运,背后有其规律。大佬们宣传的的“忠诚与勤奋”,很可能是一盘大棋:

社会也好,公司也罢,其正常运转总是希望多数劳动者具备如下特征:

1. 没有完成财富的初步积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 相信在康庄大道上努力拉车,就可以到达幸福的彼岸。

这盘大棋的玄机在于,别人给你画好的康庄大道,很可能是一个圈儿,见题图。什么,你说我是驴?我可是干互联网的,公司蒸蒸日上,随便跳槽都涨薪,这不是扯淡么?那咱们就来算算看。

在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上班,平均一年挣一百万,就算在西二旗也不丢人了吧?交完了现税和期税(五险一金),大约还剩七十五万,在996中能撑过二十五年的话,一共是一千八百万,买个还说得过去的房子花掉八百万,还剩一千万,这听起来还行啊?

别忙,这还没算你的开销!舆论真正可怕之处,在于让本与木匠同阶级属性的码农,误以为自己站在了人类前列线上,并为了维护虚无的逼格义无反顾地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做产品经理的,就得配置全套最新苹果产品;发了奖金,总得去加沙地带来趟自驾游;涨了工资,就得按照“年薪=车价”的原则换座驾;作为"高科技"工作者,绝不能因为学区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找个你身边年薪百万的朋友,算算他的挑费,你看看上面的一千万还能剩个几毛?

勤劳可以致贫

从宇宙中心的高端码皇,到软件外包的普通码畜,虽然各有各的活法,却很少有人觉得轻松。社会舆论构建出来的阶层消费主义,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用以操纵绝大多数劳动者永远处于资产意义上的赤贫状态,好满足上文的那两个条件。至于如何跳出消费主义陷阱,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因此此事的难度比致富更高。

勤奋没有错,不过,在没弄明白如何致富之前,就盲目地加班与奉献,等待你的十有八九是悲剧。要跳出脚下的圈子,首先得解放思想:谁告诉你劳动所得才光荣?有些老板在财富积累中,没少干缺德事儿,却掉头来告诉员工:多劳多得!这,只不过是个道德上的紧箍咒。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那么多劳,尽可能多得,又何伤大雅?

勤奋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才重要呢?通过对一百多位成功人士和伪成功人士的数据分析,我们总结出最关键的一点:只积累那些自己留得下的东西。悲催之处就在于,勤不得其法的话,能留得下的东西真不多。

技术应该留得下吧?去大厂面试,人事了压低你的工资,还要大义凛然地补上一句:“来这里,学技术才是真的!”于是,你就心甘情愿地拥抱007了。认为技术学到手,天下遍地走,这放在北宋末年的铁匠身上,或许是成立的。可是现如今,会用PHP写个网站,或者用Tensorflow调个程序,真得算不得啥技术,这些东西进化速度得比H5N1还快。积累这些不算深入的应用技术,好比苦练BP机维修,在付出一万小时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连台都关了。

勤劳可以致贫

可是,那谁,那谁谁,这些技术大牛们不是身价一路水涨船高么?其实,他们积累的可不是技术,这事儿我们一会再说。

技术留不下,那职级留得下么?如果你在BAT上班,级别算有点通货属性,坊间还给他们制定了换算关系。如果你在二三线公司,抬头是“总监”也好,“总统”也罢,其价值都如津巴布韦元一般无人在意。在这类公司中,钱不够,官来凑,升职不过是加薪不够时的敷衍罢了。近年来,BAT的头衔也有通货膨胀的趋势,为了升官拼命加班,性价比也有限。

勤劳可以致贫

钱,当然是留得住的。别人来挖你,降薪你肯定不去。所以,不要为了“学到技术”或者“名片好看”而放弃薪资要求——工资高了学不到技术,这是什么道理?在MSRA时,我跟隔壁组老板聊天,他问我:“你觉得给个好title重要,还是高工资重要?”我乐了:“我也挣你那么多钱的话,公司管我叫donkey researcher我都没意见!”可是,正因为钱是硬通货,打工的不要指望在这上能占什么便宜。

那么还有什么可以留得下呢?其实最有价值的,一是人脉,二是影响力。

自原始共产社会解体以后,信息不对称就是人类积累超额财富的核心手段,而某领域的有效信息,往往在一个小圈子里传播。一双皮鞋市面上卖五百,你小姨子在温州的厂子二十一双就能出,这就能串串货;大家都想炒币挣钱,唯有你混币圈能拿到ICO份额,别人也就只能干瞪眼。

利用职务之便进入某个圈子,积累起足够的人脉,长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公司解雇你也不怕。比如,做耳挖勺销售久了,熟悉国际各大耳挖勺买家,自己可以干个耳挖勺集团;而给耳挖勺写驱动程序的码农,最多跳槽做个耳挖勺高工。所以,对待你的合作伙伴,与其煞有介事地压榨他们的利润,不如善待他们建立个人关系,这才是能留得下的财富。不理解的,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广告产业里,人人都喊反作弊,实际谁也没打算真正反作弊呢?

比起人脉,更有价值的是影响力。那些江湖闻名的技术大牛,真要写起程序来,其实未必有你快,只不过他们把你调bug的时间,都用来在各种大会发表演讲罢了。此话有些戏谑,大牛们有本领的还是多的,不过有本领却只会埋头干活,不肯自称“某某领域第一人”,则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影响力大了,你就有了某种宗教属性,信众就会对你的能力有高估的溢价,这种溢价带来的机会和财富,不是埋头干活比得了的。记得某网站并发有问题,他们花几百万请了位知名专家,却决不肯花几十万招个一线经验丰富的年轻工程师。所以,教授不如明星挣得多,这是现行财富分配制度下必然的结果。

趁着在BAT上班,做的事居然还能用到EXCEL,那就赶紧以“BAT大数据负责人”的名义,频频参会宣讲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和战略吧!这必引来众人的赞叹:某某真乃大数据大师也!这两年,我在房前屋后碰见的BAT的“大数据负责人”,已经不下三十个了,可乐的是,他们不管谁出去说还都有人信。倘或在微博又买了一百万粉丝,再隔三茬五转两篇大数据文章,吃瓜群众就会自发封你为“大数据第一人”,想推也推不掉了。

积累了人脉也好,影响力也罢,要想找机会快速变现,还要过心理上的一关:热情拥抱击鼓传花的财富机会。其实大多数快速的财富聚敛,都或多或少有此属性——没有泡沫,又怎么能挣钱呢?与其讨论房价啥时候会崩盘,比特币到底是不是庞氏骗局,何不趁早冲进去,用你的影响力和人脉推波助澜,顺便薅一把走人呢?管它是不是骗局,又不是你炮制的,有什么可自责?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忘掉紧箍咒一样的KPI,和煽情的加班总动员吧!大佬看起来比你还勤奋,可是他的财富并非因为勤奋,而是因为他有股份你没有;别人炒币财务自由,不是因为他们比你更懂区块链,而是他们愿意尽早投身这一财富运动。

在社会画好的道路上埋头拉车,从不看看路旁有什么瓜果可摘,这只会让你变得狭隘与局促。很多人精神和物质贫困的根源,就在于此。惭愧的是,这其中也包括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