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寶騄:一個天賦異稟的數學家

著名數學家許寶騄開創了中國概率論、數理統計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尤其在參數估計理論、在奈曼-皮爾遜理論、多元分析、極限理論等數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是多遠統計分析學科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概率統計領域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

許寶騄:一個天賦異稟的數學家

許寶騄

許寶騄(1910—1970)字閒若,浙江杭州人。1910年9月1日許寶騄出生於北京城,許氏家族系名門世家,在其祖父許祐身那一代,就有“七子登科”之說,即許祐身兄弟七人,3箇中了進士,4箇中了舉人。

許寶騄父親許引之在晚清時期曾任兩浙鹽運使和中國駐朝鮮仁川領事,在民國初年也是北洋政府的中級官員,曾出任過浙江菸酒事務專賣局局長,許引之一生為官,所任官職都不是很高,但卻都是肥差,因此積攢了不少家業。

許寶騄有兩兄四姐,以他最為年幼,大哥許寶駒畢業於北京大學國文系、二哥許寶騤畢業於燕京大學哲學系,大姐許寶馴則嫁給了著名紅學家俞平伯。

許寶騄從小就體弱多病,跟隨父親的任職輾轉各地赴任,曾在天津、杭州等地留居,童年時代大都由父親聘請家教傳授學業,學習唐詩宋詞、四書五經等古文經典,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10歲起就開始學作文言文,所寫文章用語精煉而準確,11歲就開始學習英文,接受西方現代教育的啟蒙。

1925年秋,許寶騄進入北京著名的“匯文中學”讀書,“匯文中學”的前身是“匯文大學堂”,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其大學部後來併入燕京大學,許寶騄在匯文中學讀書時,又學習了法文,打下了良好的外文基礎。

1928年,許寶騄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由於受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表姐夫徐傳元的影響,許寶騄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又於1929年又重新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師從鄭之蕃、熊慶來、孫光遠、楊武之等教授學習數學。

1933年,許寶騄取得國立清華大學理學學士學位,曾參加赴英首屆庚款留學考試,考試通過且被錄取,但卻因體檢時體重不足40公斤而落選,不得不到北平西山療養了一年的時間。

1934年,許寶騄被聘為北京大學數學系助教,給當時正在北京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哈佛大學退休教授奧斯古德當助教。

奧斯古德(1864—1943)是美國著名的數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並在哈佛大學數學系從事教學與科研達43年之久,在微分方程解、連續函數序列的收斂性、單連通區域映射的黎曼定理、變分法、填滿空間的曲線等數學領域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著名數學家姜立夫教授在哈佛大學留學和工作期間,就給奧斯古德教授當過助教,奧斯古德教授來到北京大學數學系執教時,已經年近7旬,他從哈佛大學退休後不久,即應邀到北京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許寶騄與數學大師奧斯古德教授朝夕相處,協助奧斯古德教授工作了兩年,深受奧斯古德的教誨和指導,熟練地掌握了矩陣的工具,尤其是精通分塊演算技巧,在分析和代數兩個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其一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6年,許寶騄再次考取了庚款留英官費生,前往倫敦大學學院統計系學習數理統計,在系主任伊根·皮爾遜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倫敦大學規定,在數理統計方向要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必須尋找一個新的統計量,編制一張統計量的臨界值表,而許寶騄因成績優異且研究工作突出,第一個被破格用統計實習的口試來代替。

1938年,許寶騄發表了3篇頗有價值的學術論文,並在這一年獲得了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許寶騄僅用兩年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充分說明了他在數學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天賦和才華。

1938年,時任倫敦大學學院統計系主任奈曼(Jerzy Neyman)教授,受聘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和講學,奈曼教授特別推薦將許寶騄提升為講師,讓許寶騄接替他在系裡的教學任務,由此也可見許寶騄在數學領域的能力。

1939年和1940年,許寶騄又連續發表了數篇學術論文,其中有兩篇論文是數理統計學科方面的重要文獻,在多元統計分析和內曼-皮爾遜理論中是奠基性的工作,並因此獲得了科學博士學位,奈曼教授常說許寶騄是他最傑出的學生之一。

1940年,許寶騄回到正在遭受戰爭創傷的中國,他決心以自己的方式,報效正處於危難之中的祖國,他輾轉來到雲南昆明,出任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教授,許寶騄與華羅庚、陳省身在當時被稱為西南聯大數學系“三傑”,鍾開萊、王壽仁、徐利治等著名數學家均是他的學生。

1945年秋,許寶騄應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聯合邀請,擔任這兩所世界一流大學的訪問教授,他在這兩所學校各講授了一個學期的課,在第一屆伯克利概率統計討論會期間,許寶騄結識了不少國際上統計方面的專家。

許寶騄:一個天賦異稟的數學家

左起:巴特萊特、克拉梅爾、許寶騄

1946年秋,許寶騄的好友霍太林教授擬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創辦統計系,特邀許寶騄前往擔任副教授,許寶騄遂在北卡羅萊納大學任教一年,協助霍太林教授創辦了統計系。

1947年,許寶騄謝絕美國諸所大學和同事的熱情挽留回國,一直在北京大學數學系擔任教授,從事教學和數學研究工作。

1948年4月,許寶騄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數學領域當選院士的只有5人,而且公佈的排名順序如下:姜立夫、許寶騄、陳省身、華羅庚和蘇步青,由此可見許寶騄當年在數學領域之地位和影響。

許寶騄自幼體質羸弱,由於終身未婚,沒有人照顧他的飲食起居,致使其身體狀況極差,176公分的身高,體重卻只有70多斤重。

許寶騄從美國回來不久,就發現自己染上了肺結核病,但他依然長期帶病堅持工作,教學和科研也一直未間斷,在矩陣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發表了10餘篇學術論文。

許寶騄:一個天賦異稟的數學家

許寶騄(前排左一)與師生合影

1955年6月,許寶騄當選中國科學院數理部學部委員,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評選出的相當於院士的學部委員,共計233人,其中數理學部當選了30人,許寶騄之所以能夠當選,是中國科學院對其政治和學術二個方面的充分肯定。

1956年,北京大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研室,許寶騄一直是這個教研室的主任,同年9月,國務院高教部在評定高校教授級別時,許寶騄被評為一級教授,工資為345元,而二級教授為280元,三級教授為240元,當時全國高校中僅有118人被評為一級教授。

1963年,許寶騄的肺部已經出現空洞,而且其自身攜帶的結核菌已經具有抗藥性,北京大學數學系多次安排他休養,都被他婉言謝絕,而是帶病堅持工作。

許寶騄:一個天賦異稟的數學家

許寶騄(前排左二)師生合影

即便在文革動亂期間,數學系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都被迫中斷,但許寶騄依然堅持科學研究,由於沒有家室的拖累和牽掛,他把是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獻給了數學,完全是一個把自己的生命都託付給數學王國的數學家。

1970年12月18日清晨,剛剛度過花甲之年的許寶騄,孤獨而淒涼地病死在北京大學的勺園佟府簡陋住所之內,他床邊的茶几上還放著一支脫帽的“Parker”牌舊金筆和一些未完成的數學手稿。

許寶騄確實身染重疾,但在文革那種嚴酷的政治環境下,他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遭遇呢?我們來看一看比他年長一歲的二哥許寶騤留下的文字,或許能夠略知一點真相,許寶騤是這樣記述的:

“文化大革命中,寶騄身蒙災難,兢兢自克。親屬往訪,輒閉門不納;偶或遙遙一望,便揮手令去,不交一言,其精神痛苦可想見矣!寶騄偶染肺炎,不數日,竟在家屬毫無所聞情況下溘然長逝。……數頁寫著未竟的殘稿散落在地,見之悽然掩涕,愴然神傷而已。”

華羅庚和俞平伯前往送別,華羅庚是許寶騄在清華大學時期的同門師弟,而紅學家俞平伯則與許寶騄淵源很深,許寶騄的姑媽許之仙是俞平伯的母親,而許寶騄的大姐又嫁給了俞平伯,許俞兩家是世家。

許寶騄病逝之後,俞平伯曾題寫了一幅輓聯:“早歲識奇才,講舍殷勤共昕夕;暮年空悵望,雲山迢遞又人天”,以此悼念這位天才的妻弟。

許寶騄:一個天賦異稟的數學家

許寶騄銅像

許寶騄一生痴迷數學,出身優越,壯歲留洋,受教於名師,桃李天下,是一位具有獻身科學精神的天才數學家,在國際概率和統計領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統計系的走廊上,許寶騄的肖像照片,是與世界許多著名統計學家們並列在一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