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慘遭小國打臉,建立印度洋霸權受挫

6月22日起,塞舌爾總統丹尼·富爾展開對印度為期6天的訪問,這也是他首次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6月25日,丹尼·富爾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了會談。

印度當地媒體《印度商業在線》6月25日報道稱,今年1月27日,印度外交秘書蘇傑生訪問塞舌爾,其間,兩國簽訂了關於在塞進行設施開發、管理、運行和維護的修訂協議。塞舌爾阿索普申島將被租借給印度,用於建設飛機跑道等相關設施。協議為期20年,並可更新10年。

印度慘遭小國打臉,建立印度洋霸權受挫

塞舌爾總統 丹尼·富爾

但這項計劃在當時遭到國會議員的強烈反對,並引發民眾抗議。反對派議員說,由於該島靠近繁忙的海運航線,允許印度進入這座島嶼,形同將領土拱手讓給他國。此外,與印度共同管理島上的設施,也損害塞舌爾主權。

由於該國反對黨派成員(佔據國民議會大多數席位)已經表態稱他們不會批准這份協議。如果塞舌爾總統將此份海軍基地建設協議遞交國會,很有可能無法通過。塞舌爾總統巴里·富爾告訴路透社,印度已批准這份協議。並表示政府將不會把(海軍基地建設)協議呈交給國民議會請求予以批准,以表達對國會的不滿。

但就在印度《經濟時報》6月26日報道,印度外長斯瓦拉傑當天表示,26日是“歷史性的一天”的時候。塞舌爾啪啪打臉印度。塞舌爾新聞通訊社26日報道,塞舌爾總統丹尼·富爾當天在接受採訪時確認,在他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討論期間,沒有談及在塞舌爾阿桑普申島上建設海軍基地有關事宜。該報道還對印度當地媒體《印度商業在線》25日的有關報道予以駁斥,稱其為不實消息。

印度慘遭小國打臉,建立印度洋霸權受挫

印度的印度洋控制戰略

主導印度洋是印度海洋戰略的目標。印度洋對印度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東、西、北三面連接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有紅海、波斯灣、阿拉伯海、孟加拉灣等重要邊緣海和海灣。據統計,世界上約40%的離岸石油產品出自印度洋,65%的石油儲量和35%的天然氣儲量存在於印度洋沿岸國家。印度洋還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交通樞紐,世界上1 /3的散裝貨和2 /3的原油都通過這條國際航道運往各地。印度在馬六甲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之間,大部分國土伸入印度洋,其海岸線長達7000公里,每年大約97%的對外貿易物資通過海路運輸,石油需求的 90%來自海上。印度洋對印度還具有經濟和生態等方面的多重意義。

任何一個國家的海洋戰略都服務於該國的國家戰略,印度也同樣如此。印度的國家戰略是要成為一個世界大國,這一戰略從其獨立之日起就已確定。印度的開國元勳尼赫魯認為,印度擁有雄厚的潛在資源,除美、蘇、中三大國外,“第四個大國舍印度莫屬”。

他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宣稱:“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逐漸顯露出來的經濟發展勢頭和技術潛能,印度正在崛起之中,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一個重要的角色,實現大國抱負的願望越發強烈。印度的海洋戰略是其國家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服從於後者,緊緊圍繞它而確立和展開。

印度慘遭小國打臉,建立印度洋霸權受挫

印度維拉特號航空母艦

為使印度成為“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印度海洋戰略的目標非常明確,即主導印度洋。印度自認為是“印度洋的真正饋贈’,“不應該忘記印度洋之所以被稱為‘印度的’是因為印度支配著它”。除地理優勢之外,文化優越感是印度提出的另一條理由。“多少世紀以來,印度是印度洋地區最先進的文明,在波斯灣、非洲和東南亞等印度洋周邊的其他地區發揮著影響力。”印度不僅是陸上大國,還要成為海上大國,才能在國際社會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印度慘遭小國打臉,建立印度洋霸權受挫

塞舌爾是西南印度洋群島國家

同中國的關係

中塞1976年6月30日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發展順利。2011年,塞舌爾邀請中國在馬埃島設立軍事基地,以加強打擊海盜。中方對此回應表示會考慮在塞舌爾和其他國家的合適港口進行補給或休整。2013年5月5日至5月6日,外交部副部長謝杭生訪問塞舌爾,並代表中國政府與塞方簽署了兩國互免簽證協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