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寿山石里的美人,大家更是都爱看。

美人是如何与寿山石联系在一起的?清代高兆《观石录》有云:“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

单纯从石材而论,细嫩通灵、温润凝腻的寿山石,在数百年前的典籍、论著中,就被譬喻为“如脂如膏如腴”的美人肌肤,而雕刻家以美人入“刻”,让她真正“走”入寿山石中,也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芙蓉石嫦娥奔月章

福建东南201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水洞高山石荷花仙子人物摆件

福建东南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江秀影 芙蓉晶石 春色醉佳人浮雕椭圆章

福建东南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于是从明清时起,仕女、美人题材,在当时“玩石”的主要群体,也就是官僚、文人的推动下,开始了她的女神“逆袭”之路,发展至今日,更是成为了寿山石雕刻的一个大宗。

从古典柔美的仕女,到民族风情的少女、丰腴肉感的裸女……雕刻家刀笔下的美人,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美感。

而人们对“美人”的审美,随着不同时期欣赏趣味、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偏好。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阮宝光作 荔枝洞石仕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6春季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芙蓉石仕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荔枝洞石仕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仕女——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以仕女举例,唐代较为崇尚绮丽、夸饰的豪奢之风,在当时的绘画、陶俑等工艺美术作品中,“仕女”多具丰满体态,着华丽服饰,显示出一种富贵气象。

到了清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的文人推崇一种“病态美”,如曹雪芹写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鬓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这种审美风气也转移到了寿山石的仕女雕刻之中,因而我们会看到,清代的仕女形象,在工艺上,十分崇尚细巧秀逸的风格,造型也更趋于纤弱秀美——体态似“弱柳扶风”,意态亦“多愁善感”,注重表现一种“闺阁之态”、“贞静之致”。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清 将军洞芙蓉石 朱文闲章

福建东南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在现代的一些老工艺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仍可看到这种“仕女”风格的承续。

比如周宝庭的代表作《坐鼓仕女》、《黛玉葬花》,作品中的女子形象清秀端丽,身段袅娜纤美,表情含蓄温婉,眉目、发髻勾勒精细,在作品的精神及气质上,带有很强的诗意化和文学性。而从郭功森大师的《麻姑献寿》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晚清仕女造型的遗风。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郭功森 琪源洞都城坑石 麻姑献寿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冯志杰 大山晶石 母子喜收果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姜海天 高山石 仕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除了延续传统,当代雕刻家们富有创新性的探索,亦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现代雕刻大师林发述首次将“民国仕女”系列搬到寿山石雕上,扩充了仕女形象的多样性,他的民国仕女,较之传统仕女更多了分少女天真活泼的情趣,线条简洁明快、利落生动,既彰显了时代特色,亦具浓厚的世俗趣味。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发述作李红善伯洞石仕女赏花摆件

福建东南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陈文斌作 旗降石长亭别摆件

福建东南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俞世英 四股四高山石 仕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外,现代工艺大师们在仕女雕刻技法的丰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上,亦有所开拓。

在表现手法的“创新”上,他们惯于吸收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门类的滋养,并做出了创造性的有益尝试。这种创新精神除了带来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也为当代的仕女题材赋予了新鲜的面貌。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郭懋介作 田黄石《文君弹琴》薄意摆件

福建东南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比如郭懋介的《文君弹琴》,就借鉴了古典园林美学的“间离”艺术。

这件作品中,文君并不是重点刻画的主体,我们的目光是被近处的柳树、山石所占据的,但精妙处在于,雕刻者在柳树下置了一个“圆窗”,这个窗子,既有聚焦亦有间隔的作用,使“文君弹琴”的画面自成一景,观者亦从中获得了别样的审美感受。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郑世斌作旗降石文姬归汉摆件

福建东南2010春季寿山石雕精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郑世斌作 汶洋石《题红叶诗》薄意章

福建东南201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现代女性——东方与西方的融合

在女性作品中,除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有东方、西方的融合。

建国以至改革开放后,寿山石雕艺术以开放性的姿态,迎接了女性形象的变革,六十年代出现的“白毛女”、八十年代惊世骇俗的“裸女”,使得寿山石雕刻中的“女性形象”谱系,变得更丰富、也更全面。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高山石 白毛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兴起于六十年代中后期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西方跨文化、跨艺术类型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一个经典。寿山石雕白毛女形象的出现,可以说正是当时“时代热潮”的产物。

这件创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白毛女》,即是以当时流行的写实造型手法完成的作品,白毛女踮起的脚尖、纤盈的舞姿步态,以至于昂扬的精神面貌、简洁朴素的衣饰刻画,都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飞作 荔枝洞石《裸女方章》

福建东南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田黄石裸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6春季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飞作 芙蓉石《裸女把玩件》

福建东南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浪潮的席卷,中国艺术界形成了一股自由创作、追求人性觉醒的创作风潮,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下,林飞首先将西方学院派的雕塑语言融入寿山石雕刻之中,以颠覆传统的魄力,创造出了著名的“裸女”系列。

在“裸女”雕刻中,他强调人体比例均匀写实、线条的清晰与准确,充分吸收了西方学院派“富丽堂皇”的雕塑风格,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飞作 芙蓉石《夏娃摆件》

福建东南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飞作 二号矿石裸女钮日字章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飞作 荔枝洞石山鬼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林飞的“裸女”,并非一味地“全盘西化”。

他曾从中国传统神话中汲取灵感,将富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楚辞》中的山鬼形象,移植到自己的创作中,并通过浪漫大胆的想象,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在对山鬼的雕刻上强调人体比例和肌肉骨骼走势,具有西方准确的艺术造型功力,但以西方的雕刻技法却完美展现出了东方少女曼妙的姿态,既严谨又浪漫。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飞 鸡母窝石 出淤泥而不染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飞作 芙蓉石海的女儿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陈文斌 芙蓉石 海的女儿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裸女艺术中的“海女”系列,也是中西方文化高度重合的一类题材。

中国有《龙王公主》,西方则有著名童话《海的女儿》。此类题材虽是从描绘奔放大胆的裸女出发,却超越了西方美学的规范与定式,兼采东西、融会并蓄,传达出一种属于东方女性的含蓄、婉约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这类作品通常以色泽深灰的部分、甚至是粗粝的砂岩,衬托“海女”的轻柔、曼丽,在花瓣、荷叶的包裹下,或是砂质的岸石、珊瑚的围绕中,升起彷如“明珠”般的绝美女子,这种粗粝与柔美的结合,给我们带来对比强烈的冲击性美感。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黄丽娟 善伯洞石 裸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黄丽娟 芙蓉石 少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林飞的弟子,寿山石领域首位女性国大师黄丽娟,同样凭着对女性题材的深刻了解,别出心裁地将西方美术的雕塑造型和寿山石特有的斑斓色彩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备受业界喜爱的女性作品。

黄丽娟是雕塑专业出身,在正式从事寿山石雕刻之前,她曾在罗源电影公司有一段美工设计的工作经历,画了很多年的电影海报、明星海报,这段经历,对于她之后在寿山石雕的造型设计、色彩运用以及线条质感的塑造上,无疑是有很大裨益的。

在一件《裸女摆件》中,她运用略微夸张化的曲线,塑造裸女负于背后的双手、微微曲起的膝盖乃至丰腴的乳房等,突出了女性特有的圆润温顺的母性之美,形象丰满且富有现代气息。黄丽娟的“裸女”,洋溢着一种纯洁高贵的“母性”,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似是对生命意义的讴歌,也是对伟大母性的颂赞。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黄丽娟作 高山石少女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黄丽娟作 牛蛋石童女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黄丽娟的创作追求纯粹的艺术性,注重人文关怀。对妇女、儿童题材的偏爱,表现了这一倾向。

她的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的纯洁、天真的现代少女,在这部分作品中,她将少女的天真童稚,天性的活泼可爱,神情的无忧无虑,刻画得精妙、独到,充满稚拙、细腻的美感,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黄丽娟作 善伯洞石《少女套件》

福建东南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林东作 芙蓉石师生情摆件

福建东南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如何展现与发觉女性的美,是古今寿山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寿山石雕中,走出来的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女性”,她们表达着不同时代的美学思考,寄托着人们关于“爱与美”的情思,她们美丽、青春、纯净、高洁、母性,是世间的至美,也是人性的至美。

今日荐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

寿山石文化网

从寿山石里走出的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