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方程式

快樂方程式

英國哲學家邊沁認為人類由兩個主人控制——快樂和痛苦,我們所為、所言、所思都由這兩個主人決定。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追求著快樂。然而快樂究竟是什麼呢?

快樂方程式

生化系統的快感

神經、神經元、突觸和各種起媒介作用的生化物質(如多巴胺、腎上激素、血清素等)構成了我們感覺的生化系統。當感知到外界某種刺激,腦中流動小小的腦電流,刺激腺體分泌各種化學物質,血液中流過各種激素,於是我們感到很愉悅。

快樂方程式

神經突觸

那麼是不是快樂等於這個生化系統的快感呢?

1932年,赫胥黎發表了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在書中的世界裡,所有人無論生化環境如何,都會無比快樂,不會有戰爭、罷工、經濟危機。因為通過精神藥物蘇麻,可以直接有效刺激人的生化系統,讓人一直很愉悅而且不影響工作。事實上17%的駐阿富汗美軍服用抗抑鬱藥物,緩解壓力和痛苦。

快樂方程式

黑客帝國

赫胥黎描繪的這個“美麗新世界”如同《黑客帝國》裡所有人“幸福”生活在的電腦虛擬的矩陣世界一樣,讓人有點不寒而慄。因為如果快樂=快感,那麼“人”只是一種被化學反應控制的沒有任何自主選擇的生物,人如果只是這樣,真是讓“人”絕望。

快樂方程式

愉快的時間多於痛苦的時間

有數據愛好者提出,通過量化分析,愉快的時間如果多於痛苦的時間,就是快樂。

但是如果單純的時間對比,養小孩肯定是痛苦大於愉快。尤其碰到一個熊孩子,夜裡經常性哭鬧個3次要餵奶,你急急忙忙換好尿布,發現他又拉了。他抓著番茄醬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你還沒發火,小孩先嚎啕大哭了,於是又耐著性子去哄他。然而很多人都說快樂的主要來源是養小孩。哪天這孩子突然喊了你一聲“媽媽”,你感到之前的辛苦很值,很快樂。

快樂方程式

熊孩子

快樂方程式

自我的意義

快樂並不在於諸如財富、健康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快樂來自內心”,所以娛樂節目、廣告和流行歌曲都在引導“做你自己”、“跟著感覺走”。可“我”是什麼,想要什麼?

人對生活閱歷形成的價值體驗大不相同。快樂感源於生命整體意義有價值的肯定,所有之前的付出與期望,在人生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的評價下得到值得的判斷,不以長短計算,不以局部評判。在生理快感的基礎上誕生出心理的快樂。

適當的跑步產生快樂,作為足球運動員進球產生快樂,作為國家隊隊員在世界盃決賽中打進致勝一球產生快樂,作為被球隊雪藏,被大家不看好的板凳隊員,家裡有孩子期待的眼光,通過自己不懈努力,終於在決賽中傷平補時階段登場並打進致勝一球也會快樂,意義賦予快樂意義。

快樂方程式

快樂方程式

轉瞬即逝的“快樂”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件辛苦的差使。

生命進化過程中,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行為,生化系統就會用愉悅作為獎賞。比如甜意味著高熱量食物,在食物匱乏的原始人時代,吃甜味食物可獲得高熱量,從而增大生存的概率,於是肥胖的現代人仍然喜歡甜品。但這種愉悅無法長時間維持,隨著客觀條件的滿足,期望往往會不斷膨脹,於是需要不斷加大劑量加大頻率。盲目追求快樂,只會痛苦不堪,渴望快樂往往變得壓力重重而不快樂。大多數人在緊張和無趣之間徘徊,到了一端就嚮往另一端。

快樂方程式

還有一個辦法,並非加速加量,而是放慢快樂的節奏,好好體驗。不一味的追求快樂,而是盡力調整興奮和安寧的合適比例,並在佔據多數時間的安寧內,認真體會不強烈而又持續穩定的滿足。

快樂方程式

快樂方程式

所以,快樂應該是,此刻的我們,在人生閱歷中形成的價值觀裡,對自身的整體意義有價值的判斷下,生化系統產生的感到滿足的體驗。

看完文章仍然不知道快樂是什麼?這很正常,快樂本就是需要尋找的東西。

甜太簡單,回甘才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