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士生的返乡亲历:为什么我们越读书越困窘?

农村学生从小就在一种落后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绝大部分人去打工,好一点的读个二本、三本或者高职高专。不仅如此,国家的投入主要集中于985、211这些重点大学;普通院校得到的投入非常少,与重点大学的差距一日千里,他们也自然一直输到了大学毕业。在人才市场上,他们的竞争力可以预想;在工作条件上,他们的起点也可想而知。——《呼喊在风中》

Part.1

小时候,常听大人念叨:“读得书多胜斗丘,不劳耕种自然收。白日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

这是我家乡自古流传的一首打油诗。今天,当着孩子的面,做父母的会说:“多读一点书总不坏事。”在外人面前,他们又会说:“读书有什么用?读出来还不是打工!”

一方面希望孩子多受点教育,一方面又对读书的出路不抱太大希望,这中间包含着农村人多少矛盾,多少无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出生于1980年代的人,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着结婚、买房、还贷、失业等种种压力。自顾不暇,又如何能够改变家庭的状况呢?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80后农村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上大学的。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如果问,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有什么最值得庆幸和最后悔的事,那么我会说:我最庆幸的是我上了大学,没有辜负大人的期望;而我最后悔的也是我读到了大学,把整个家庭读穿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因为我的读书而长期受煎熬。

大学期间,父亲来信写道:‘我知道你的钱太少,但在这个月内没有钱寄给你,下个月我一定想办法再寄给你。’”每次重读至此,便会泣下沾襟。

Part.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稍有加大,90后在读书期间承受的经济压力或许有所减轻,但是,他们毕业之后面临的出路不容乐观。

农村的教育环境和质量,是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善呢?尽管不少农村父母举全家之力培养孩子上大学,但农村孩子考入重点大学的几率不高;能够考上二本院校就已经万岁了。

对此,我有着真切感受。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湖北大别山区的一所省级重点高中——M一中工作了数年。

M县130万人口,每年中考参考人数约两万,一中录取了成绩排在前列的1200人,学生每天学习12个小时以上,但最终通过高考能上一本的,也就350人左右。而其他七所普通高中的升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M一中是湖北大别山区优质教育资源最丰富的高中之一,每年能够保证有两三个人考上清华北大,而周边好几个县,已经有十年没有人能够考上“两大校”了。

农村学生是普通大学的主力军。套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

2010年夏天,我在北大听温儒敏教授讲中学语文教育,他告诉大家:像北大这样的顶尖级大学,每年来自城市的学生占到了88%。而《上海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是:上海大学的农村学生仅占11%。

农村学生从小就在一种落后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绝大部分人去打工,好一点的读个二本、三本或者高职高专。而最差的大学,往往有着最高的收费。尤其是三本院校,每个学生一年一到两万的学费,完全是走着教育产业化之路。

Part.3

不仅如此,农村学生一直输到了人生最关键的大学阶段。国家的大量投入主要集中于985、211这些重点大学,普通院校能得到的投入非常之少,与重点大学的差距也是一日千里。

他们也自然一直输到了大学毕业,在人才市场上,他们的竞争力可以预想;在工作条件上,他们的起点也可想而知。

这几年来,国家开始允许名牌大学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招生”,并且这个比例在逐年扩大,然而,这种招生的考查重点是“知识面”、“灵活性”、“思维能力”、“现场表现的能力”,那些优秀的农村学生也很难脱颖而出。

作为在重点高中工作了7年的我,对此十分了解:同样是省重点高中,通过自主招生的人数,武汉市一所学校可能会达到一两百人,而县城高中可能不足十人。

有一个纪录片叫《为什么穷——出路》,拍摄的是湖北的故事——农村孩子没考上好大学,花钱读个三本。那个只有一根手指的母亲,拼尽全力供女儿上学,以为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让我潸然泪下。

读书致贫是不是一种时代病?这些学生毕业后,要多少年才能赚回大学费用?这样的教育,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多少关系?

当然,培养人才的意义,绝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改变个人命运和家庭状况这个目的之上,而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够为家乡做点贡献。但是,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人愿意回到故土呢?

每次从城市回到家乡,我跟许多人感受相同:除了楼房多一点,河水不再清澈,家乡一二十年来没有大改变。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只在告诉我们:农村是落后贫穷的,生活在这里是艰辛的,你们要通过上大学落脚到城市,去做体面的城里人。

Part.4

写这篇文章时,我又重读了王晓明教授的一篇调研随笔——《L县见闻》:

“在访问L县的那些学校、看着学生们的年轻的面孔时,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些学校到底对L家乡有什么用呢?除了向年轻人灌输对城市的向往,激发他们背弃乡村的决心,除了将那些最聪明、最刻苦、最能奋斗的年轻人挑选出来,送入大学,开始那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灿烂前程’——这是一所中学大门口的标语上的话。除此之外,这些学校还做了别的事情吗?”

那时,已走出农村的70后大学生,哪怕仅有专科文凭,也有机会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过上中产阶级的“好日子”。而在今天,对于同样抛弃了家乡的80后、90后农村大学生来说,留在一线城市的成本越来越高。城市不属于你,家乡又似乎回不去。

农村娃娃要不要读高中,读大学?这是艰难的抉择。大学毕业后,他们能有多少人,留在城市安家置业,或者回乡给家乡做贡献?我们期待,社会的流通之路是通畅的,阶层不是板结的,无论来自哪里的大学生,都能学到真正让自己幸福的知识技能,都能在学成之后安居乐业。

近几年来,中国的教育情况有了些变化。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生的资助,资助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展到了高中阶段,另一方面,中国的一流大学也在想办法扩大农村学生的比例。

自2012年国家开始提出实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以来,近两年来,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

例如,在2014年高考中,M县一中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达9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其中通过国家“贫困专项”或清华大学等名校推行的“自强计划”而进入两大校的有7人之多;L县一中,通过“自强计划”有1人录入清华,打破十年的记录。

无论是实行“贫困专项”,还是“自强计划”,都是教育无法实现完全公平的情况下,国家采取的补偿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