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見證義舉,更見證擔當」

  ——發生在忻州古城保護與改造中的忻府故事

  本報記者 王國樑

  活化建設,是忻州古城保護、改造的靈魂。讓忻州古城“活起來”是這一省字號重點工程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活化”理念無異於老城保護與改造中警戒“空城、死城”教訓的點“穴”之招。

   “忻州古城保護改造是關乎新忻州城市建設與惠及子孫後輩的千年大計、千秋大業。”胸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抱負的市區兩級決策者如是說。

   資深城市發展研究人士指出,當奇村溫泉、頓村溫泉成為“大雲中河景區”建設的兩顆明珠,合索鄉依託“一山一水一寺”構建忻州城市後花園,打造全新模式的現代溫泉生態康養基地之際,特別是以近日忻州首屆房車露營大會暨雲中河景區二期正式開園為標誌,忻府區著力打造“一河、一湖、兩山、三組團”旅遊發展新格局的努力,為助推全市旅遊產業轉型實現全域旅遊發展目標註入了新動能,這些舉措將對踐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強“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發展戰略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而事實上,與“城市之北”大旅遊發展格局相呼應,“城市之南”的忻州古城保護改造和活化建設項目的穩步推進,將形成以北城樓“晉北鎖鑰”為典範,集東、南、西三座古城樓以及連接城牆的修復與重建,以秀容書院為標誌古城文化的復興,則會更為全面地展示這座城市歷史、軍事、文化的豐厚底蘊……地處忻州古城中心區域的忻府區秀容街道辦事處,得天時地利之機,在古城保護與改造中,再一次成為這座城市關注的焦點,成為忻府區“三個街道辦事處”中見證城市最大變化和實施古城保護的直接參與者,作為古城保護與改造的開路“先鋒官”,這是一份榮耀、責任,更是一份誓言。

  一、指揮若定的城南片區副指揮長郭春寶

  以7月3日,中共忻府區委秘書處、區人民政府秘書處聯合出臺《忻州古城保護改造活化建設服務保障組工作實施方案》為標誌,忻州古城保護改造所涉範圍內的城南片區的拆除任務全面完成。歷時兩個多月時間,城南片區完成了以東街村、南關村、南街村、西街村為重點的1823戶、近5500餘人的房屋拆除與臨時安置任務。

  近日,記者在忻州古城保護改造活化建設項目現場看到,東大街、南關大街、七一南路、橋西街,以及主戰場秀容書院周圍、西城牆以東的街道上鋼結構圍擋框架已經支起,彩鋼圍擋正在有序安裝。秀容街辦武裝部長、徵遷二組組長楊晉光介紹說:“截至目前,古城保護範圍內正在安裝10000餘米的彩鋼圍擋,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就是為各大施工公司提供‘保姆式’服務與保障。”

  “抓班子,帶隊伍;強黨建,聚人心。以真心換真情,是做好基層村居工作的靈魂所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行動在古城保護的具體實踐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42歲的秀容街辦黨工委書記、城南片區副指揮長郭春寶告訴記者,自今年1月25日調任辦事處以來,從抓7村7居的基層黨建提檔提質做起,全面推進“大黨建工程”建設,並特聘區委宣傳部理論專家擔任村居黨建導師,從鞏固各村居黨支部“兩學一做”成果入手,定期宣講、輔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新黨章黨規等,著力提升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強化黨員幹部的引領帶頭作用。擼起袖子加油幹,齊心協力克時艱,處村(居)兩級形成了團結奮進、幹事擔當、勇於奉獻的工作氛圍。辦事處黨工委及城南片區指揮部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五個徵遷小組,堅持“入情、貼心、依法,一戶一策,民生為本”的工作方法,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指數”,贏得了當地村民百姓的廣泛支持和積極配合,按期完成了市區總指揮部下達的拆遷任務。

   與此同時,辦事處主任董永勝在統籌各徵遷小組工作進度、任務量、難點攻克的基礎上,注重強化黨工委的政治優勢,成功化解了若干歷史遺留老大難問題,完成了南街村的土地確權任務;著力營造服務保障機制,助推太原雙語學校、智慧物流等重點項目完成徵地手續,為項目落地奠定了基礎。

   郭春寶說:“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半年多來每天早八晚十就是自己的工作節奏,新建路上的一家小吃攤和附近的大碗麵,甚至是方便麵,就是生活。”而從這些簡單的小事做起,換來的卻是整潔有序的辦公環境,以及開門辦公、面對面接訪的擔當與職守……

  古城保護,見證民眾義舉,更展示黨員幹部擔當。在這個考場上,驗證一個指揮部領導和黨工委書記穩得住的定力,戰前指揮的能力,臨場決斷的魄力;檢驗處村兩級黨員幹部的能力、智慧,見證解民憂,贏民心,以人為本的實際本領;是一個衡量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的真正“較軍場”。

  坐陣穩,用心聽,善謀事,投真情,沒有辜負五萬村居民眾的信任,沒有辜負區委領導的信任,沒有辜負一個黨員幹部的初心,有8個鄉鎮工作的豐富經歷,自擔綱秀容街辦黨工委書記短短半年多時間,郭春寶贏得了“百姓貼心人”之稱,贏得了“攻堅書記”的稱謂。在談到下一步工作時,郭春寶深有感觸地表示:“團結、戰鬥、出活,是衡量黨工委及村居黨支部班子建設的重要標準,是強化‘三基’建設的切入點和營造幹事創業氛圍的基礎,也是黨風引領民風、成風化人的鮮明旗幟。”

   二、古城見證義舉:南街村居民趙志剛捐贈祖宅

   一件珍品,作為個體,束之高閣或藏於密室或許是百姓們覺得最好的保護方式。然而,捐贈交給國家或政府,則可以賦予其生命和靈魂。當然,一座古宅的命運,更是如此。

   6月2日,忻府區南街村居民趙志剛一家向忻州古城保護改造指揮部捐贈建於晚清時期的一處祖宅。捐贈儀式在秀容路文昌寺北一巷趙志剛家的祖宅舉行,忻府區四大班子領導和眾多南街居民群眾共同見證了這一義舉。

  45歲的趙志剛告訴記者,趙家祖宅緊臨秀容書院,祖宅是曾祖父於清代光緒二年修建的,由住人的正房、放糧的南房和供設牌位的東廳構成,至今仍保留著原狀。祖父是抗大畢業的老黨員,退休後全家人生活在這裡,直到自己結婚時才搬離出去。祖宅躲過戰爭破壞,避過風雨侵蝕,雖然空置下來,但每年都會請工人修繕,曾有鄉人提出購買均被婉言拒絕。

   隨著忻州古城修復工程的推進,今年5月,祖宅所在的南街村劃入了徵遷範圍。在與家人協商後,趙志剛做出決定,將祖宅捐出,此舉得到了鄉親們的稱讚。曾經一些守著“油簍還是舊的好”想法的村民們再也坐不住了,紛份行動起來,不到兩個月時間,南街村涉及徵遷的700戶居民就與政府達成協議,創下了老屋舊居拆除的“南街模式”。

   “戀舊戀祖情結讓人理解,然而告別舊街舊房無下水、無暖氣、出行不便,抱殘守缺並不是美好生活之源,古城的崛起將成為一個忻府人真正的榮光。”辦事處副主任、拆遷一組組長付強意味深長地說。

  在談及祖宅的情感時,“品高德彰”的趙志剛說:“祖上留存的產業承載了趙家祖祖輩輩對於家的情感,無論走多遠,這座房子在,我們的根就在。從此讓宅院得到‘長生’,讓這份家史長存,是全家人的共同心願。為古城歷史傳承和文化研究貢獻一份力量,當屬古城居民的一件功德之事吧……”

  據瞭解,秀容古城始建於東漢末年,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後經發展,漸成典型的州城建制。因古城形似臥牛,又叫“臥牛城”,有“晉北鎖鑰”之稱。城內北城門樓名貫三晉,南北大街等街巷風格古樸,秀容書院古風猶存,部分城牆牆體完整。秀容古城修復改造完成後,不僅可以提升城市歷史文化品位,促進忻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還將極大改善老城區內群眾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

   義感君子,利動平民。住新樓,領補償,只要勤勞,新生活則是一種更好的選擇。盧野的“天瑞”、匡村的“北里”、“健康”小區的日益繁盛說明了一切。

  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韓家先人,過世15年後入土為安

  拂去棺木上塵封十五年的浮塵,在盧還魚老人遺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安慰道:“老人家,我們理解您,您是要‘看’著鄉親們搬入新家,才放心,是最後一個走的人。”話音落下,老梁身後的韓家五兄妹不禁潸然淚下,哽咽無語……

  老梁,名叫梁銀旺,是南街村支委兼村委會副主任,也是拆遷一組的骨幹成員。之後的6月8日,由老梁親任事宴總管,韓家兄妹的母親在過世後的第15個年頭入土為安。為了表示對老人在天之靈的告慰,老梁和辦事處副主任、拆遷一組組長付強,分別在老人葬禮的禮薄上記上300元禮金;而梁銀旺還為韓家長子個人藉資5000元用於辦事所用。之後,韓家兄妹心平氣順地在拆遷之約上籤上了“同意”之字。

   真心換真情,百姓情動,“萬難”不難。韓家長兄和其他韓家兄妹分別給辦事處黨工委及城南片區徵遷第一小組贈送了錦旗和感謝信。

  “感謝信”中說,“徵遷伊始,秀容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高度重視,充分研究,精心指導,以付強副主任為組長的徵遷小組,在困難面前不迴避、不推諉、敢於擔當,起早貪黑、廢寢忘食、風雨無阻……在我們兄妹間多次做工作,通過他過人的智慧、辛勤付出及南街村委朱興建、梁銀旺的協助,終於使我們兄妹放棄前嫌,聽從徵遷小組的意見,順利安葬了母親,解開了我們全家人的心結,完成了我們盡孝的夙願……”

   四、東街村黨總支書記王勇和他的“必勝團隊”

  7月27日下午3點許。

   33的東街村委會大學生聘幹張晶(女),吃過晌午父親張林山病逝“頭七”的待親飯,像往常上班一樣來到村委會辦公樓,把整理好的父親有關征遷工作的文件、登記表文檔、日記等資料親手交到黨總支書記王勇手中。

   頓時,王勇眼淚打轉,用低沉的語調哽咽道,“孩子,不用這麼急,我不忍動‘老戰友’的這些東西……”

   眼前略顯瘦弱的王勇,今年49歲。其實,他是鄉親們眼中和處村兩級黨員幹部中的一條硬漢,而張晶遞交父親張林山遺物之舉,突然擊中了他心底那根最柔軟的神經……在場的村支委石美蘭,第二徵遷組組長、辦事處武裝部長楊晉光等人,不禁潸然淚下。

  見此情景,記者趕緊打住採訪話題。王勇與眾人一道安慰張晶,“先把安葬父親的善後事宜辦好,來日方長,徵遷的後續之事還有很多,做好以後的工作就是對父親最好的懷念……”

  送別張晶後,王勇介紹說,“林山哥是村裡有名的‘文化人’能寫會算,受聘參加村委工作多年,也是咱徵遷二組的骨幹成員。住在村東頭的張家是村中大家族,好多同族村民都很關注,看他怎麼辦?而林山哥正是東街村4月11日徵遷工作啟動後,第一個簽字同意的人。”

  王勇接著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有村支委石美蘭勸母親王潤花帶頭簽字,從而帶動了石姓家族村民紛紛主動配合;有張林山的率先帶動;有村民喬喜花邊安排病逝丈夫楊殊祥後事,邊搬遷到臨時租房點等等舍小家、顧大局的義舉善行,東街村245戶村居的徵遷任務完成成為城南片區的率先者之一。當然,村委會也是竭盡全力為徵遷戶提供最大的方便和服務,至今東街村新建的大市場為了服務古城建設的需要,臨時作了部分徵遷戶的安置點或存放物品處,還專門騰出2間房為上了年紀的村民存放了4件壽器棺木。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三年來,東街村黨總支及村委會凝聚合力,抽調精幹力量,密切配合市區重點工程建設。2016年因修建勝利路,完成了117戶農居的徵遷任務;2017年因修建學道街、東大街、雲東路、興寺街,完成了700戶農居徵遷任務;在今年的古城保護改造中,完成了245戶民居的徵遷及近800人的臨時安置任務。幾年來,在市區大建城建年和古城保護等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累計完成了1062戶農村居民的徵遷任務,進一步豐富了始於創衛的“東街精神"和成熟於助力重點項目建設的“東街速度”的內涵與特質。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王勇滿懷信心地說,“今天,古城保護改造項目賦予東街村的徵遷基礎任務及要求工期的收官與打結,將為東街村實現振興和新發展開啟新的序幕。”他接著表示,基層不牢,地動山搖。黨的根基在基層,基層的關鍵在支部。在辦事處黨工委的堅強領導下,發揮黨支部主體作用和引領功能,推動思想政治建設要抓在日常、嚴在經常,東街村及居委會黨總支正在以“集結號”的力量團結引領轄區所有黨員群眾,在支持古城建設,共建秀美家園、共享美好生活的進程中闊步前行。(本欄目圖片由郭健 魯明強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