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政策尋租」及其結果|文化縱橫

中国的“政策寻租”及其结果|文化纵横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訂閱《文化縱橫》2018年6月刊。

因為尋租,政策的執行往往會偏離頂層設計者的原本意圖,甚至走向反面,使得國家和社會成為受害者、犧牲品。

政策越多,尋租越多

政策尋租往往表現為一種“內部交易”,遏止政策尋租就是要把“內部交易”轉變成“外部交易”。如何實現“外部交易”?那就是把“交易”建立在公開的市場和社會之上。市場、社會、法治是“外部交易”不可或缺的因素,更是消除“內部交易”的有效手段。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高層強調改革開放政策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對國家的下一步發展的確非常重要。從前的改革往往是分散和局部的,導致改革的碎片化,頂層設計則是要通過對國家的下一步改革和發展,進行系統的規劃,明瞭下一步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及路徑。很容易理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一直是中國政策領域的關鍵詞。

不過,頂層設計在執行過程中也帶來一些副產品。因為中央層面不斷產生政策,到了地方層面,往往演變成政策治國。更為嚴重的是,政策尋租行為盛行。中央層面形成一個政策,各地馬上形成一個“內部產業鏈”,政策執行成為各級政府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內部交易”。因為尋租,政策的執行往往會偏離頂層設計者的原本意圖,甚至走向反面,使得國家和社會成為受害者、犧牲品。來自中央的政策越多,地方尋租行為越嚴重,政策執行就越變形。

政策尋租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任何國家和社會,只要政府有政策,政策背後有利益,就避免不了尋租行為,否則“政策尋租”這一概念也不會堂而皇之地進入學術研究界和政策界。在中國,政策尋租也不是新鮮事物,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存在。不過,要指出的是,隨著中央政府制定政策的密度加大,政策尋租行為越來越嚴重;如果不加以糾正,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龐大的政策尋租市場

各個經濟角色,包括中央官僚機構、地方政府和企業(無論是國有、民營或外資企業),政策尋租行為普遍。例如最近十多年來,為了促成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中央政府制定一系列產業政策,也界定一些重要的產業領域,給予大量財政和金融支持。各級地方政府也根據中央的政策精神,對自己所屬的企業實行類似的政策。這麼一來,馬上就能形成一個龐大的政策尋租市場,形成不同的“團團夥夥”,包括政府、企業和“中介”。

政府和企業兩個角色很容易理解,因為政府需要企業來執行政策。“中介”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從前政府和企業直接打交道,無需中介。現在一方面為了反腐敗(即不正當的政商關係),另一方面為了增加政府政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政府往往會請來“中介”,對政策項目做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審。評估對象不侷限於經濟項目,也包括諸如高科技類型企業等五花八門的類別。人們可以把這些“評估者”稱為“中介”。

這個“圈子”的正當性似乎無懈可擊,做好了可以增進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但實際上不然。這些“圈子”的活動大多數都是政策尋租。對政府官僚來說,通過“科學”和“透明”的方法落實項目,是政策業績;對“中介”來說,既拿到政府的好處,也拿到企業的好處,而“講真話”從來就不需要考慮;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從政府那裡拿到大量財政和金融利益,把工廠開了再說,產品賣不賣,是不是市場所需要的,則不是自己首先需要考慮的。

“政策尋租”的結果就是學術界所說的“分利集團”的形成,大家誰也不說實話,各方抱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態,分享來自政府的政策“紅利”。為什麼中央政府所界定和支持的新興產業,最終必然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儘管這些年已有很多新興產業的民營企業因為產能過剩而破產,但有更多的企業仍然在做政策尋租。國企就更不用說了,十八大以來中央要“去產能”的大部分企業是國企。

巨量的過剩產能是如何造成的?在市場經濟領域,產能過剩也會出現,即所謂的市場失敗,但不會導致類似中國的嚴峻情況。中國的情況是因為企業(尤其是國企)不能按照市場原則來生產。這並非情況沒有反映出來,或生產者不瞭解情況,而是因為各方的“利益鏈”關係,誰也不想把實際情況說出來。政策尋租讓各方變得毫無責任感。只要能夠從政策尋到足夠的“租金”,各方都會變得極其懶惰,不動腦筋,不作為。

扶貧扶出尋租空間

扶貧政策是另一個明顯的政策尋租領域。為了實現全民小康社會,精準扶貧成了“十三五”規劃的主題詞。精準扶貧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這不僅關係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更關係到一個社會的基本公平和正義。然而,即便這個中央高層極其重視的領域,也出現了普遍的政策尋租行為。

這是政府、幫扶單位(企業、學校等各種組織)、村幹部、甚至被幫扶對象(或村民)結成的一個利益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目標最終往往演變成不是要幫助農村真正脫離貧窮,而是以最高的效率來完成上層政府下達的扶貧任務。這就出現了甘肅“楊改蘭”事件所顯示的,沒有人去幫助真正貧困者的情況。在很多地方,“扶貧”實際上變成了“扶富”。因為扶貧有指標(即在規定的時間裡脫離貧窮),那些處於絕望中的人被視為沒有希望脫貧,所以更容易被地方官員和幫扶者所忽視。

更有意思的是,被幫扶對象也能夠得到“政策尋租”的機會。一些村民知道政府和幹部負有扶貧的政治責任,也拼命參與政策尋租。這裡,筆者想再次引用從前引用過的兩個例子。在一個較貧困省份的一個市,政府為了應對留守兒童的失學問題,對地方幹部和小學教師實行對兒童學生的“承包責任制”。這原是一件好事,但最終培養出很多不負責任的父母。一些父母千方百計把小孩推給地方政府和學校,自己則好吃懶做。一個兒童病了,打電話給家長,家長正在打麻將,就回答說:“小孩不是你們在負責的嗎?”竟然叫教師帶孩子去看病。

另一個例子也是在同一個省,幹部負責幫助農民脫貧,送羊到農戶,希望農戶通過養羊來脫貧。一次,羊病了,農戶打電話給幹部說:“你的羊病了,希望來看一下。”要注意,這個農夫並不認為幹部養羊是為了幫助他脫貧,而是認為幹部是為了實現政府扶貧的目標。實際上,此類事情實在太多,不勝枚舉。這些事例都表明,政策尋租不僅會促成政策變形,走上錯誤的方向,也會促成一個社會向下走,道德衰敗,社會成員變得毫無責任感。

知識界的尋租

有人說,中國基層和農村的人比較自私,知識水平低,容易做“刁民”,容易出現“政策尋租”。那知識界又如何呢?實際上,知識界的政策尋租甚至超過了產業界和農村。與產業界產能過剩相反的是,知識界生產不出有效的知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對教育界的投入越來越多。就大學建設而言,之前有“985”和“211”等工程,現在又搞“雙一流”。實際上,各種類似和變相的工程不計其數。決策者的原意是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不計其數的財政和金融資源流向這些大學,但這麼多年下來,大學發生了什麼?錢當然多了,大學富了,但知識仍然貧窮。無論是政府還是大學精英都意識到,知識的創造有待體制的改革。大量的政策尋租消耗了國家大量的錢財,但體制依然如此。

如果說大學積重難返,舊體制很難加以改革,那新型智庫呢?近年來,中央政府把智庫建設提到很重要的議事日程上,期待新型智庫能夠生產出有效知識產品。儘管智庫也有歷史的問題,但很多智庫都是新成立的,應當說沒有多少歷史包袱。那新型智庫能否擔當生產有效知識的責任?

從現狀來看,答案不是直接和明確的,因為智庫也在做政策尋租,而非真正在追求有效知識。很多智庫並沒有在搞踏踏實實的研究工作,或研究產生有效知識的方法論,而是說些“應當說的話”,即政治正確的話。更有智庫把大量精力放在搞各種指標體系上。

西方搞智庫搞了那麼多年,也只有在近年才開始出現評估智庫的智庫,在中國最著名的就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簡稱TTCSP)。不過,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並不為西方的智庫所看重,因為這個項目要麼做一些很顯然的事情,要麼就是缺少科學依據。

中國呢?有多少智庫、多少人在搞或想搞智庫評估?智庫還沒有成長起來,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已經勃興。就其本質來說,智庫是跟教條主義及官僚主義對立的;後者興了,前者自然沒有空間。未來的歷史會證明這一點。就現狀來說,新型智庫領域忙著政策尋租,誰也不會反思現狀。在政策尋租方面,大家都是獲利者,為什麼要去改變現狀呢?

市場與法治

有政策尋租的行為,是不是意味著一個國家就不需要政策了呢?顯然不是。前段時間中國經濟學界進行了一場中國要不要產業政策的大辯論。這場辯論或許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性,但在學術或經驗上並無顯著意義,因為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一個沒有產業政策的經濟體,也找不到只有市場而沒有政府的經濟體。

也就是說,這場辯論沒有抓住事物的本質。問題並不在於需不需要產業政策,而在於需要什麼樣的產業政策,誰來制定,誰來落實,如何落實。經驗地看,一些國家的產業政策有效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而有些國家的產業政策反而制約了經濟發展。

其他方面的公共政策也是如此。近代以來,各國的公共政策(尤其是社會政策)有效助推了文明的進步、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但也有一些公共政策(例如社會福利)導致嚴重的政策尋租,產生了諸多負面效果。

在中國,政府在方方面面扮演著關鍵角色,而政府的角色是通過政策來體現的。這說明各級政府還會繼續制定大量的政策。不過,經驗表明,如果政策尋租行為不能有效減少或阻止,很多政策將很難達到其預期的目標,甚至走向反面。對中國來說,所要考量的問題,是如何減少和阻止政策尋租行為。

在這方面,各國積累了不少經驗。政策尋租往往表現為一種“內部交易”,遏止政策尋租就是要把“內部交易”轉變成“外部交易”。如何實現“外部交易”?那就是把“交易”建立在公開的市場和社會之上。市場、社會、法治是“外部交易”不可或缺的因素,更是消除“內部交易”的有效手段。

文化縱橫

中国的“政策寻租”及其结果|文化纵横

打賞不設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中国的“政策寻租”及其结果|文化纵横

(長按識別二維碼打賞)

進入微店

[email protected]

本文已參與“最佳評論計劃”,入選留言者,有機會獲得贈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