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每天要吃三餐?吃零食真的比较不好么?

分餐而食,从餐饮内容和出菜次序上长期形塑出的规范来看,是专属于人类社会(以人性的角度而言)的行为,但它同样也受限于生物体的某些限制,最强力的限制莫过于举世皆然的日常三分法作息。每日分三次进食:这大概是比禁止乱伦更普遍的举世法则了。

为什么人每天要吃三餐?吃零食真的比较不好么?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就一个清醒的个体来说,成年人的消化系统必须每隔五到六个小时进食一次。食物在胃里停留的阶段大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再来需要三到五小时的时间来通过小肠,这段吸收的阶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待在大肠的时间就长得多了,可能超过六十个小时;不过,到了这里,已经属于食物残渣的储存和管理阶段了,就狭义的解释,并不属于食物循环的一部分。若我们把这个生物上的限制和另一个基本的生理需求,即睡眠,两相结合,睡眠时间平均是八小时左右,如此一来,一个成年个体的标准日常基础作息表就出来了。

为什么人每天要吃三餐?吃零食真的比较不好么?

然而,“吃零食”经常是用来形容大白天里吃个不停,有着明显负面色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确实总是常跟超高热量或太油太甜的食物产生连结,而且常常是在身体不太活动的时候进行。青少年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洋芋片、糖果一口接一口,再大口灌下汽水,立刻形成一幅经典的吃零食画面。不过,隐藏在这背后的观念大概仍脱不了“只有摆在餐桌上的食物才是正餐”吧。更何况,假设这位任性的青少年大口嚼的是沙拉、谷物和水果,喝的是水,多半还是会遭到责骂。

为什么人每天要吃三餐?吃零食真的比较不好么?

吃零食承受的可说是来自社会和营养学的双重抨击,是对于它不遵守集体用餐习惯,又不尊重用餐时间的刑求。吃零食之所以受人指摘,乃是它被认为是一种脱离社会的行径,部分原因在于吃零食经常是一个人单独的行为—尽管一群人看电视球赛转播共食披萨,看起来也很符合社会要求的所谓正餐的标准—其实最主要原因还是,它未能遵循社会的集体作息时间表。

国家经济统计院会定期针对法国国民的日常作息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下午一点钟,全法国有超过半数的人都在饭桌上(早餐的时间就没有那么集中了)。要说把专属用餐的时段划分出来塞进群体作息时程表里,是因为其他活动也画出特定时段的缘故,不如说是彼此互为因果的。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或其他的任何地方,居住在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里的人更早—可说从小婴儿吸奶阶段就开始了—得知用餐是有时间表的。小婴儿一天从吃七餐(常用的说法应该是喂七次奶)到一天五次然后四次,长大成人之后,固定一日三餐。

为什么人每天要吃三餐?吃零食真的比较不好么?

这并不是在否定群体用餐时刻常具有的教会神圣色彩,事实上完全相反。在许多社会里,有很多宗教仪式,或类似的宗教活动正是以神圣的餐会形式举办。天主教的弥撒就是典型的例子。推而广之,平日的正餐,举凡多人齐聚一堂的场合,很少能完全抛掉宗教的影子,当然也摆脱不掉相关的规范和禁令。西方人每日三餐中的早餐大概是最不受社会和宗教规范束缚的一餐了。这多半与它历史不长,而且不太要求大家齐聚一堂的特性脱不了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