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2005年陝西省咸陽宮殿遺址出土的秦代陶回紋方地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屬鋪地磚,方形磚面被十字界格劃分為大小均勻的4區,飾不同形式的回紋。中國古代生產與使用磚的時間大約始於西周,最初多用於鋪設地面。戰國晚期至秦代,陶磚的生產趨於定型,逐漸成為重要的建築材料。秦代陶磚分砌牆用的條形空心磚和鋪設地面的方地磚兩種,磚上多飾有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等圖案。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2005年陝西省咸陽宮殿遺址出土的秦代陶玄武紋空心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屬砌牆用的條形空心磚,灰陶質,長方形邊框內一對玄武相向而行。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玄武紋是由龜和蛇組合而成的瑞獸,為「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一。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四靈也是象徵四方的神靈,其中玄武代表北方。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93年陝西省興平市黃山宮遺址出土的秦代陶夔紋大瓦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泥質灰陶,呈半圓形,當面飾有2條變形的夔龍圖案,畫面左右對稱,周邊以柔美曲線組合升騰狀龍形,並分出頭、身、尾三部分。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該瓦當紋飾與遼寧綏中石碑地秦朝行宮建築遺址出土的夔紋大瓦當幾乎相同。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93年陝西省興平市黃山宮遺址出土的秦代陶鳳鳥紋大瓦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泥質灰陶,呈半圓形,當面飾有2只變形的左右對稱的鳳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鳳鳥常被視作祥瑞的神鳥,可以攘災納吉,驅邪避災,還常與和諧美好的愛情相聯繫。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93年陝西省秦雍城遺址出土的秦代陶聯珠雲紋瓦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泥質灰陶,圓形,無筒瓦,當面中心為凸乳釘,乳釘外飾有凸弦紋一週,內飾一週聯珠紋;雙線界格不穿過當心圓,將當面分為4區,每區內飾雲紋一朵。聯珠紋系由一串大小相同、彼此相連的圓形或圓珠形組成的裝飾圖案,屬中國傳統幾何紋樣,常作為分區或分欄及邊飾之用。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雍城自秦德公元年至秦獻公二年(公元前677年—前383年)一直作為秦國都城,是秦國都城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都城。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93年陝西省鳳翔縣豆腐村製陶作坊遺址出土的秦代陶動物紋瓦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泥質灰陶。當面飾有虎食豬紋和魚紋。秦代瓦當上的動物紋飾豐富,有龍紋、鳳紋、虎紋、獾紋、鹿紋、蟾蜍紋、四獸紋等,尤以鹿紋最多。紋飾類型大體可分為單體動物紋飾和複合型動物紋飾兩種。該瓦當紋飾屬於複合型動物紋飾。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79年陝西省秦始皇陵兵馬俑3號坑出土的秦代青銅矛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為格鬥兵器中的長兵器,矛頭通體寬扁,中部起脊,直刃前聚為鋒,橢圓筒形骹,骹之兩稜同鋒刃對直,兩側有固定釘孔。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93年陝西省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出土的秦代青銅長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為格鬥兵器,格與劍身為一體。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出土青銅劍30多件,有的劍身上殘留劍鞘痕跡。經測試,這些秦劍有特殊的銅錫比例,堅硬而又具有韌性,外層含鉻,系經過鉻鹽氧化處理,故雖經兩千多年的地下掩埋,依然鋒芒畢露,沒有生鏽。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87年陝西省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出土繁榮秦代青銅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屬格鬥兵器中的長兵器,由矛和劍演化而來,由鈹(pī)首,柲(柄)、柲(bì)末的銅鐓組成。青銅鈹起源於春秋,盛行於秦至西漢時期,西漢以後逐漸被鐵鈹取代。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74年陝西省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出土的秦代青銅箭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屬遠射兵器。西漢景帝初年以前,軍中箭鏃多用青銅製造。景帝時期,開始製作鐵箭鏃,武帝末年,青銅箭鏃逐漸減少,鐵箭鏃開始普遍使用。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68年河北省滿城漢墓[M1]出土的西漢玉具鐵劍(河北博物院藏)。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用玉來裝飾劍首、劍格和劍鞘的劍,被稱作玉具劍。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玉具劍上的玉飾包括劍首、劍格、劍璏(wèi)、劍珌(bì)。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以玉裝飾劍的做法始於西周時期,戰國時期玉劍飾逐漸流行,至西漢時期,玉劍飾使用不僅廣泛,而且更加系統。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此套玉具劍的玉飾上均浮雕螭龍紋。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79年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大武鄉齊王墓5號隨葬坑出土西漢金籥青銅戈、金鐏(淄博市博物館藏)。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戈為古代常用格鬥兵器中的長兵器,但從該戈材質和製作工藝來看,應是非實用作戰兵器,當屬漢初齊國王室儀仗兵器。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其造型優雅、裝飾豪華,展現了齊國發達的金器細工工藝。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84年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陵兵馬俑坑出土的西漢早期陶執兵俑(徐州博物館藏),俑立姿,戴幘(zé),上穿雙層緊袖長襦,下著長褲,扎行滕,腳蹬圓頭平底靴。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雙手拱執於胸前,原應執有長兵器。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這類陶俑有的揹負箭箙(fú),屬步兵俑。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84年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陵兵馬俑坑出土的西漢早期陶跽坐馭手俑(徐州博物館藏),俑跽坐姿勢,左手握韁繩,右手持鞭馭車狀。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這種陶俑與秦始皇陵二號銅車馬上的馭手俑形象非常相似,應為戰車上的馭手俑。俑的頭部和身軀分開燒製,頸脖下端做成圓錐體形,正好插入身軀頸部事先留出的孔內。俑身原有彩繪已全部脫落。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獅子山兵馬俑坑發現於1984年,是繼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咸陽景帝陵兵馬俑之後又一重要發現,出土兵馬俑2300餘件,包括官吏俑、髮辮俑、戰袍俑、跽坐馭手俑、甲冑俑等多種類型。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同墓出土的西漢早期陶跽坐甲冑俑(徐州博物館藏),俑跽坐姿,頭戴胄,胄的形制與獅子山楚王墓中出土的鐵胄相同;俑左手中空,右手作抓握狀,原應持兵器。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他們出土時與跽坐馭手俑同為一組,排列有序,共22排,每排8-11個不等,共計有212個,應為一個軍陣。跽坐甲冑俑一個是車兵中弓弩手的形象。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1984年江蘇省徐州市羊鬼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陶馬(徐州博物館藏),與獅子山兵馬俑坑出土的陶馬形制幾乎相同,應為兩驂兩服。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陶馬形體健壯,唇後端有一貫穿兩側的圓孔,應為裝馬銜處。有的馬胸前殘留有紅彩。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整匹馬為分模製作:馬耳單獨模製,頭頸用雙模製作,身軀也用雙模製作,牆壁厚重,下部留口;馬四肢模製成型,多為實心體,個別後腿上部中空;馬尾亦用模製成實心體。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馬體各部件燒製後,再進行粘接、塗彩。

國博「秦漢文明」展之「文治武功」篇精品賞析(3)


注1、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注2、文字參考展覽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