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1.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2.

近十餘年來,在文化部、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的關心支持下,通過積極努力,國家博物館新入藏青銅器、佛造像、書畫碑帖、陶瓷、傢俱、漆器、玉器等珍貴文物藏品40 多萬件。這些曾散落民間或流失海外的文物很多是國之重器,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有些已被充實到通史陳列或專題陳列之中。這些文物的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凝聚著國博人的種種艱辛和捐贈者的奉獻精神。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些藏品為社會大眾服務的作用,讓更多的觀眾鑑賞,我館特策劃了這個“近藏集粹”專題展覽。本展覽精選出百餘件(套)近年來新入藏的代表性文物,分為宗邦重器、文人翰墨、出世神韻、傳世良工和國寶迴歸五個單元進行展示,希望通過此展給廣大觀眾帶來歷史和藝術的享受,同時讓大家進一步瞭解文物徵集工作的重要意義,激發大眾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情懷,增強國民的文物保護意識。

宗邦重器

本單元展出40餘件我館近年徵集的、首次公開面世的青銅容器。青銅容器出現於夏代,在商周時期達到巔峰,是古代上層社會的專享器物,被賦予豐富的社會政治與精神文化內涵。作為禮器,青銅容器是貴族地位的標誌、家族永寶的聖物、國運昌祚的象徵,以其別緻多樣的造型、獨特的裝飾紋樣以及鐫鑄在器身的文字而成為中華文明熠熠生輝的瑰寶。此次展出的青銅容器製作精美,且大多數都帶有銘文,具有重要的科學、藝術、歷史和學術價值。透過這些珍貴文物,觀眾不僅可以領略我國古代青銅鑄造的燦爛藝術,還可以進一步瞭解商周時期王朝的政治管理、祭祀禮儀、商品交易情況以及西周王年斷代、家族形態、家臣制度、貴族家族內部經濟事務等。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3.先提供本展青銅器銘文上偏僻字的字的讀音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4.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5.目前只發現一件的矮體方觚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6.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7.龜魚紋盤細部及銘文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8.帶箅子的蒸煮器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09.鄂監簋及蓋內的銘文

簋為盛食器,此器內底鑄有銘文4行22字,記載二十八年周王徙封唐伯於晉之事,對於研究西周王年具有特殊意義。(yao)公一族為殷商舊族,入周後為唐叔虞臣屬,隨之封於唐,後遷至晉。學者根據該簋的形制、紋樣及銘文字體,定其為成王時器,《漢書•律曆志》有成王即位“三十年”的記載,該器銘文中成王二十八年的紀年可與之相互參證。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0.書公簋 西周早期 2014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1.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2.作冊吳盉銘文摹本及譯文

鼎為炊煮器,此器內底鑄有銘文8行63字。任鼎銘文可與亢鼎銘文對讀,格式體例基本相同,分別記述了周代高級貴族(任鼎為周王、亢鼎為公太保召公奭)購買下級進獻的寶物以及對下級的高規格賞賜。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社會中不同階層貴族之間存在著商品交易的現象,為研究西周中期的經濟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另一方面從賣主受賞鬱草這一釀造鬯酒的重要原料來看,是一次越格祭祀的授權,這種一次性的祭祀授權可以理解為是“以禮假人”的變通方式。文末綴有一字“shū”,為族名,屬殷商舊族,曾被周王朝遷至豐鎬地區。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3.

盤為盛水器,士山盤內底鑄有銘文8行97字。該形制的盤流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根據周代歷譜,考證其紀年為懿王十六年。士山盤銘文為研究周代服制提供了重要史料,可知西周王朝派遣使臣巡戒徵察南土諸侯和方國的職事貢獻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銘文記載諸侯、方國國君饋贈使臣禮物的史實,可補西周賓禮之缺。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4.士山盤及盤底銘文 西周中期 2001年徵集

罍為盛酒器,此饕餮紋罍以幻想的神話動物饕餮為裝飾紋樣主題,肩部上下、圈足飾變形饕餮紋,腹部飾大饕餮紋。商代後期,青銅器製作日臻純熟,器物製作精良,器壁厚重,部分器物體量巨大,裝飾紋樣繁縟精細,這些特點在此罍上都有體現。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5.饕餮紋罍 商後期 2008年徵集

簋為盛食器,衛簋共有4件,形制、紋飾、銘文、規格基本相同,分別為博物館和私家收藏,屬於同時製作的成套器物。這件簋蓋內和器內底鑄有對銘12行123字。從銘文可知,衛與為兄弟關係,為兄,衛為弟,他們在王朝任不同官職,因此歸屬不同的職官系統管轄。作為小宗宗子的衛雖然有權獨立鑄造祭祀父親的禮器,但在表達自己作器意圖的銘文上,完全追隨作為大宗宗子的伯,表明西周宗法制度在當時貴族家族內被嚴格執行,在同一宗族之內,大宗在祭祀活動上以及相關的禮器製造方面具有主導權與決定權。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7.衛簋及銘文 西周中期 2006年徵集

蓮蓋蟠螭紋壺為盛酒器,兩壺基本相同,蓮瓣形器蓋,圈足。壺身紋樣以4條綯索紋為界欄隔出5條裝飾紋帶,口部和近圈足部各裝飾一週填充蟠螭紋的波帶紋,器頸肩部位裝飾兩週蟠螭紋,器腹部裝飾一週饕餮銜龍紋,圈足裝飾一週綯索紋,為東周三晉地區流行的裝飾紋樣。形制和裝飾紋樣基本相同的壺出自太原金勝村墓地M673,同墓地M674出土的蟠螭紋壺上的饕餮銜龍紋與這對壺相同。此對銅壺應出自三晉地區,鑄造精美,裝飾繁縟華麗,是極其難得的青銅禮器精品。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8.蓮蓋蟠螭紋壺(2件)春秋晚期 2015年徵集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19.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0.提樑壺細部

文人翰墨

本單元展出10餘件宋至近代的珍貴書畫,其中的宋代冊頁秋郊歸牧圖和柳蔭牧笛圖、藍瑛的楓林愛晚圖軸、髡殘的山水圖軸、金沙江全圖卷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文獻價值。中國書畫與文人結緣,成為文化精英寄情於物、發揮想象力、抒發內心情感、表達家國情懷的載體,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國書畫在收藏界備受青睞,成為拍賣市場的寵兒和炫目天價的創造者,給博物館的書畫徵集工作帶來重重困難。此次展出的書畫作品是我館在相關政府機構支持下解決書畫徵集難題的成果體現。

藍瑛(1585-1664或1666年),字田叔,號蝶叟,晚年號石頭陀,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藍瑛擅長山水,兼工人物、花鳥、蘭竹,師法宋元名家。其從黃公望畫入道,上溯晉唐宋元,尤擅長仿元代諸家山水,將各家之長和自然造化熔於一爐,自立門庭。晚年筆法蒼勁疏宕,偉峻老練,畫風呈現多種面貌,與文徵明、沈周並重。藍瑛繪畫特點較明顯的是用筆有頓挫,以疏秀蒼勁取勝,善寫秋景。此幅畫作是藍瑛晚年之作,描繪的應是北方深秋山林景色。畫面分近、中、遠三景,遠景用淡墨勾皴出山體的結構,輔以淡墨的皴染,山勢巍峨,高聳入雲。中景溪水從右上方的山谷中蜿蜒而下,作者在流水造勢上賦予了畫面氣韻的流轉。樹葉採用了雙勾點葉手法,以石青、石綠、硃砂填色,突出了深秋北方樹木層林盡染的特點。近景的樹木枝幹粗壯,盤根錯節。整幅畫仿范寬筆意,筆墨嫻熟而大氣磅礴。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1.楓林愛晚圖軸 藍瑛 清順治九年 絹本設色 2010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髡殘(1612-1692年),字石谿,一字介丘,號自禿、石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南武陵(今常德)人。髡殘在清初畫壇上,與石涯並稱“二石”,與程正揆並稱“二溪”,與原濟、朱耷、弘仁並稱“四僧”,藝術上主張抒發個性,反對陳舊,作品感情真摯,風格獨特,在當時成就最為突出,對後世影響很大。此畫作於辛丑年(公元1661年)十月,畫家時年49歲,筆意已日臻老辣嫻熟,有“奧境奇闢、緬緲幽深”之境。整幅畫用筆蒼茫,樹木鬱郁蓊蓊,繪製的是深秋山中的景色。畫面中的深山、古寺、飛雲、古木、流泉、古潭、蒼苔幾乎是髡殘中年時期山水畫中的固定形象,用來表現“寒山棲真性,冷雲藏孤情”的禪意。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2.山水圖軸 髡殘 清順治辛丑年 紙本設色 2010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系網載,致謝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3.

出世神韻

本單元展出佛教造像42件,其中包括著名的雲岡石窟北魏砂岩佛半身像和宋代夾紵菩薩坐像。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在與本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點和王朝風範的漢傳佛教藝術,佛造像是其中最燦爛多彩的藝術載體之一,包括佛、菩薩、僧、天王等。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融合當地文化信仰、風俗習慣,匯聚了佛教顯宗、密宗和藏地苯教等內容,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藝術。漢傳佛教藝術和藏傳佛教藝術交相輝映,展現著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成就。通過此次展出的40餘件佛造像,觀眾可以欣賞這兩大佛教藝術流派瑰麗的造像藝術。

下圖造像窄長臉,高肉髻,面帶神秘的微笑,具有云岡三期秀骨清像的典型特點。北魏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孝文帝遷都並推行漢化改革之後,佛教造像出現了反映中原文人清瘦高逸、超凡出塵的精神特點,一改胡貌,開始體現中國化佛像的特點。此像風格與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造像迥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雲岡石窟流失雕像雖多,由於砂岩材質容易風化,留存至今的非常少見,且雲岡三期作品目前存世完整者極少,此像更加珍稀。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4.砂岩佛半身像 北魏 2014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面帶神秘微笑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5.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6.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7.鎏金銅大白傘蓋佛母像細部

夾紵器即脫胎漆器,大約始於漢魏,流行於唐代。以夾紵方法制作佛像據說始於東晉,夾紵佛像的流行大概是因為銅荒和佛教節日行像的需要。這種乾漆夾紵佛像,經久不蛀,光澤如新,不易開裂。此菩薩像仰面向上,當是面向主佛,呈遊戲坐姿,是宋代流行的菩薩坐姿,生動而親切。此像歷經千年,雖有殘破,仍然光亮如新,是難得的夾紵佛像精品。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8.夾紵菩薩坐像 宋 2014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辛苦了——國博——近藏集粹——新入館文物專題展

29.夾紵菩薩坐像 宋 2014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