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曾經社會地位很高的職業,由於科技的進步被淘汰?淘汰後的失業人員又是何去何從呢?

姜芸芸

隨著科技的進步,被淘汰的職業還不少,像打字員、速記員什麼的,但要說到“曾經社會地位很高”的話,大概非電話總機接線員莫屬了,打字員速記員什麼的社會地位一般。

最早的電話工作原理是這樣的:電話機負責將話音轉換成電流或者將電流轉換成話音,然後用電線把話機接到總機,總機是一個放射性的網絡,誰打電話,都是先接到總機,告訴總機接線員(Operater,一般都是女性)要打給誰,然後接線生將這個人的電線插頭插到要打給的那個人的插孔裡去,電話就接通了,通話完畢接線員再把插頭拔下來。如果是打到外面的長途電話,接線員再把電話轉給上一級總機。

(接線員在工作,手拿一根插頭正在尋找插孔,插在那兒的線表示正在通話)

看過蘇聯電影《列寧在十月》的朋友都記得的一段著名對話:

“電話局,電話局,我要波羅的海艦隊,183號”

“可我不知道往哪兒插呀,小姐們都昏過去了,昏,過,去,啦”

(《列寧在十月》橋段:“可我不知道往哪兒插呀,小姐們都昏過去了“)

這種人工轉接的電話方式佔用大量人力,速度又慢,而且話務員工作煩重,遇上聽不懂的方言還要傻眼,所以人們就研究自動電話交換機來取代。

第一代自動電話交換機是1891年美國人發明的步進式自動電話機,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又出現了縱橫制的第二代電話交換機,到五十年代已經很成熟了,後來人們用電子元件取代原來的機械或者電磁元件,再後來用上了計算機,到了上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程序控制的電話交換技術,叫做“程控交換機"。電話能自動交換了之後就是直接撥號,從開始的一個區域內的四位五位的號碼,到現在國際直撥的十好幾位的號碼都是自動交換的。

這麼看起來沙俄夠落後的,自動電話機問世了16年後的1917年,首都彼得堡電話局居然還是人工交換。

雖然自動交換技術在19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了,但在100年後的20世紀90年代,手動電話交換機在我國還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不要講農村,除了省會以上城市之外,就連地級市也大部分是手動交換,更不要說縣城了。

就是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單位內部的電話都無法直撥,拿起電話請總機。那時候打電話都這樣:“喂,要電子系”,“喂,要組織部”,“喂,要李書記家”,先得和總機說你要和誰通話。

(起碼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不少大單位裡都還有這麼一間“總機房”,有一位一般都不難看的接線員)

總機接線員是很牛逼的,你要是和她結了仇,那以後再也掛不通電話:

“喂,要電子系”

“沒人”

“上班時間怎麼會沒人?”

“不知道,自己走過去看看不就行啦?”

氣死算數,那位要是說我讓別人幫我掛通我來說話不就行了嗎?呵呵,你沒看到接線員頭上戴耳機?能全程監聽的,別想騙她,我當年考上大學拿到通知書,打電話向家裡報訊,中間經過三個總機,那時電話線質量差,再加上是農村,根本聽不清楚,但三位總機都是好人,聽出是好消息,主動幫忙接力傳消息,把錄取的學校和專業傳給老爺子。

老電影中還有過這樣的鏡頭,兩邊的首長在電話裡要談保密事項時,會來這樣一句:“所有總機,摘下耳機”,不準有人旁聽。

所以這個單位的電話總機絕對是一把手放心的人,要知道一把手那點秘密總機姐姐全知道。

這個崗位還不累,因為是機房,有點條件的地方全帶空調,冬暖夏涼,還有一點就是認識她們打長途電話不要錢,全算在單位賬上,那時候長途話費很貴的喲。

但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市話系統的程控化,各單位也都開始安裝程控交換機,畫風就成了這樣:

(程控交換機機房)

雖然機房內也有幾個姐姐,但那都是看一下機器,並不插手線路交換,接線員的職業沒了。職業的人就地安排,估計上圖裡的姐姐原來就是接線員。


冰冷雨天

現在的時代是被人稱為最好的時代,科技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曾經的一些職業也慢慢的被淘汰,回過頭看到底有哪些社會地位很高卻被淘汰的職業呢

一、郵差

在以前的時候我們想要聯繫寫信只能靠郵差幫忙郵送時間週期非常長,現在由於科技發達這些都已經不是問題了,我們有QQ郵箱、網易郵箱……當你想發信息的時候只要知道他的賬號並且創建一個world文檔發送就可以了。

二、傳呼小姐

三、飛機領航員

以前我們的飛機哪兒有像現在那麼先進,需要配一個飛機領航員來引導飛機的方向,現在完全不需要了,無人機都已經發明出來了。

還有許許多多沒有提到的被淘汰的職業,因為科技的發達社會已經不需要他們的技術和職業了,他們也因此一個個失業了,但現在他們有的也非常的年邁了,有的也找到屬於他的賺錢之道。


鎂客網

打字員吧!


我是做雜誌的,以前雜誌都是手寫的紙稿子,然後打字員把字打進去,排版,然後轉化格式發印廠,印刷出來在大街小巷的報刊亭賣。

後來每週五訂版她就來幫我,我請她吃午飯。我就問大姐打字這麼快,怎麼做保潔了?然後大姐說,她是集團打字部的,打字部解散了,沒找到工作,集團給安排打掃衛生了。

後來跟領導說到保潔阿姨是集團打字部的,領導說對呀,客服部的大部分人(接電話處理投訴),行政部發文具的周大姐,庫房老萬,秘書部的王大姐,財務部出納老周,都是原來打字部的,打字部解散這些人沒地方去,就都能幹什麼就幹什麼了。老頭就教育我,你要發展多職場技能,你看有會計證的就能平級,溝通能力強的就上調去秘書部,可是那除了打字什麼都不會的,就只能去做基層職位。


鼴鼠的土豆

19世紀後期,電報員曾經是非常優越的職業,類似於今天的程序員,在出賣勞動力的職業中,屬於熱門,受人羨慕的職業。


電報從19世紀中期在英國和美國同時起步開始普及, 因為當時電報是唯一能比火車傳遞速度更快的工具,各國君主發現,這速度比最快的驛馬還要快得多,軍事上有了電報完全改變了規則。

商人們發現,如果對手使用電報,而自己沒有,那麼對方在商業反應速度和信息靈敏上就要快出幾十倍,於是很短時間內(幾十年),全球各大洲主要城市(包括中國),都被電報網絡聯繫到了一起。

當時的電報發報,是用莫爾斯電碼,只有受過一定教育,手速和腦子反應快的人才能成為電報員,電報員的工作又需要長期待在室內,於是非常適合女性加入,很快,全球的電報員成了一個大型“在線網絡社區“,他們用電碼互相溝通,在不工作的時候甚至在上面互相開玩笑,打情罵俏,甚至”網戀“。



最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就是一個優秀的電報員,據說他的手速無人能及,現在大家記住他,都是因為發明了電燈等,但實際上他能創業成功,最大原因是因為他在做電報員的時候,贏取的資本開辦了公司。



但這個一度風靡一時的行業很快衰落了,因為出現了自動發報機,不太依賴電報員個人能力,最後還出現了電話網絡,於是電報員很快轉崗,不少人成為了電話接線生,或者秘書,文員等等。


紅楓歷史觀


無憂精英網

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反應就想到了打字員。

我有一個姐姐最初就是法院的打字員,在電腦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打字員就是每個單位裡面地位還蠻高的工作,因為他們擁有可以把手寫漢字轉換成電子文檔的技能。可是當電腦普及之後,如果只是會打字就會被淘汰了,因為用電腦打字只是太基礎的技能了,現代職場上人人具備。

如果我姐姐只是滿足於做一個打字員,那麼她早就會被淘汰的。她是那個時代的少見的一直保持學習,一直保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她又去進修深造,最後成了一名法官。即使是退休以後,也一直保持學習,閱讀,知識付費聽書,練瑜伽,到處旅行。只有這樣不斷學習的人才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讓自己被淘汰降低。

記得小的時候,一個親戚在國營百貨工作,那個時候,百貨大樓是又是國家所有,所以,姑姑作為售貨員也擁有著所謂的正式工作,收入也不錯。感覺那時候的社會地位還比較高的,五六歲的我每次去百貨大樓玩兒,看到姑姑還有著莫名的自豪心情,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百貨大樓所有的同事就都下崗了,姑姑就自己開服裝店了。

有地位的工作都是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遷,一些被淘汰。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已經在製造業大批替代了原有工人,但這不是地位較高的職業,人工智能最近的發展就影響到了,地位較高的醫生和銀行工作人員,而他們是現今的社會地位較高的,金融領域醫療領域都實現了替代人工。


阿爾法stadt

1、賣貨郎.之前我們那裡有跑貨郎,也就是那些擔著貨物去比較偏僻的地方賣一些日常用品的,但是後來由於班車的普及,以及每家每戶都買了摩托車,甚至有的買了小車,賣貨郎也就基本上沒有什麼生意了。我記得那個賣貨郎經常是用扁擔跳著兩個籮筐,去當地交通比較方便的商店採購、批發一些日常用品,比如香皂、毛巾、火柴、打火機、方便麵、鹽、零食什麼的,把兩個籮筐裝的滿滿當當的;把該買的貨物裝滿以後就出發,過條河翻到山對面的一些山溝溝裡面去賣貨;之所以知道這個賣貨郎經常去對面山溝溝,是因為我當時上初中時候的一個同學問過我,他問我是否認識那個人;一般賣貨郎去的地方都是交通特別不方便的地方,老家有些地方距離最近的商店也有十幾裡遠,所以那時候交通工具不是很方便的時候,賣貨郎還是很有市場的。

2.牛犁地.老家是山區農村,像在以前的話,耕地基本上是使用比較原始的牛耕地,在牛身上套上特定的工具,再加上耕犁,只要能夠熟練的操作牛的方向、快慢就行了;但是最近幾年,隨著小型耕地機的慢慢普及,這種比較原始的耕種方式也在慢慢的走出歷史舞臺。

據說主要是這種小型耕地機的效率要比牛耕地快很多,而且還比較便宜,不用為牛準備草料等等,不僅省事省錢而且效率還高。

3.挖坑工.以前農村想種樹的話,基本上是請上幾個工人,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來挖坑;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挖坑也使用上了機械,所以現在平原地區基本上沒有人工挖坑的了。


1927年的古董先生

很多年前的供銷社的職工地位就很高,很多人擠破腦袋想進到裡面工作。

我的大學同學的媽媽再幾時年前就在她家所在的鄉鎮供銷社工作,有一個在農業銀行工作的人看著工作好,就想和同學媽媽換工作,那時時計劃經濟,人們也沒啥錢,銀行的工作也沒啥好的。

我同學的爸爸也在銀行工作,不過不是農業銀行,還有工作銀行的地點離家比較近,因為這兩個原因,同學的媽媽同意了換工作,她調到銀行工作。

後來供銷社倒閉,銀行越來越吃香,同學的媽媽還當了個小官。家裡的生活條件很好。

而那個換到供銷社的人就下崗了,不知道過得咋樣,不知道那人有沒有後悔。


藍影悠悠

司機


熊68253961

我說個與眾不同的吧!

牧馬人!



曾經,在草原,放牧的職業牧馬人是份很吃香,受人尊重的職業。當然,這些瀟灑的牧馬人也是很受到姑娘們喜歡和追捧的。

牧馬人可以騎著最烈的馬,也可以騎著最駿美的馬。你們想象中的策馬嘯西風,對於牧馬人來說,那是一種常態。

一聲哨響,縱身上馬。


然而,隨著牧區範圍的漸漸縮小。

牧馬人這個職業也幾乎淡出了歷史舞臺。

也有放馬的,一般是騎著摩托車了。

牧馬人也不再是那個吃香的職業,失去了往日的風光。

這些牧馬人大多數轉去養別的牲口,也有繼續在自己草場養馬的。也有去打工做其他事情的。還有一些心態沒有調整過來,在糾結和掙扎中混日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