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2017年7月4日,我國著名的能源動力科學家,全國政協原常委,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名譽副主席,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原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原副校長、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陳學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9歲。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陳先生,您離開的每一天裡,我們都十分懷念您,十分想念您。

先生,請您放心,交大人誓不忘您工程報國之志、西部奉獻之情,我們定秉承您遺志,在西部繼續奉獻智慧和力量。

學界旗幟 後輩楷模

——追憶著名能源動力科學家、西安交通大學陳學俊院士

他從上海來,隨交通大學紮根西安,一住六十年。

“秦嶺一片白雲飄,關中平原真富饒,周秦漢唐是古都,工業重鎮在今朝;交大西遷任務重,西安建校熱情高,文教適應工農業,經濟建設進高潮。”

1957年9月的一個早晨,陳學俊站在西安交通大學東門遠眺秦嶺,寫下了這首《遷校有感》。這一年,他和夫人帶著四個孩子乘坐第一批載有交大基礎技術課與專業課教師的專列,由上海來到了西安。38歲的他,是交大西遷中最年輕的教授。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夫婦和四個孩子(1950年)

陳學俊是我國著名的能源動力科學家,全國政協原常委,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原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原副校長、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

2017年7月4日2時26分,陳學俊院士在他奮鬥了一生的熱土西安,與世長辭,享年99歲。

學界旗幟 工程先驅

從“工程救國”到“工程強國”是陳學俊院士一生的光輝寫照。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年輕時的陳學俊先生

1941年,年僅22歲的陳學俊在中國工程師學會年會上宣讀了我國鍋爐製造方面的第一篇論文《鍋爐製造工藝研究》,並創作了一曲《工程師進行曲》,表達了他當時工程救國的思想和決心。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先生創作的《工程師進行曲 》

28歲時,他創辦了國內第一種熱能工程刊物《熱工專刊》。33歲時,他負責籌建了我國高校中的第一個鍋爐專業,克服困難開出了鍋爐專業的全部課程,4年間培養了我國第一批鍋爐專業畢業生,期間還主持解決了上海南市電廠次高壓直流鍋爐的嚴重脈動問題,參加了國產第一臺12.5萬千瓦及30萬千瓦直流鍋爐的試驗運行。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先生著作(部分)

29歲至40歲的十餘年間,他著手編著了我國動力工程的成套書籍,陸續出版了《燃氣輪機》《鍋爐學》等十餘部專著及材料,其中《燃氣輪機》一書是國內第一本燃氣輪機專著,而且當時在國際上也十分少見。

作為我國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上世紀50年代末,陳學俊即開始了汽液兩相流動與傳熱的研究,1959年指導研究生在國際上率先研究了下降流動的截面含汽率,隨後幾年,他在研究彎管中兩相混合物流動特性時,發現了“液膜倒置”現象這一重要的兩相流動機理。他在國內首先倡導發展超臨界壓力機組,為配合電廠向高壓大容量發展,曾主持了60萬千瓦超臨界壓力機組初始參數選擇的研究,並開始籌建高壓試驗檯。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先生在工廠

在科研攻堅中,他更是創造了多個“首次”:首次在國內外對螺旋管內兩相環狀流速度場進行理論求解,並應用LDV測定了環狀流液膜層局部速度分佈;首次在國內應用高速攝影和觀察窗技術實現了中高壓汽水兩相流的測定判別,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張臥式螺旋管內中高壓汽水兩相流型圖;首次提出了水平管上下壁溫飛昇點的計算模型與兩相流摩擦阻力計算式;首次在國內對中高壓下汽水兩相流在垂直單管、平行管、U形管、螺旋管等內的壓力降型、密度波型及熱力型脈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區分和定義了汽化點處脈動這種新的脈動形式等。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院士在美國舉行的第四屆國際新能源學術會議上致辭(1981年)

為了使中國的熱能工程研究走向世界舞臺,1984年,在西安,65歲的陳學俊發起主辦了第一屆國際多相流與傳熱學術會議,這是我國高校第一次召開國際學術會議,代表了當時多相流與傳熱學科的世界水平。此後,這一國際會議從中美兩國學者間的學術研討,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學者嚮往的學術舞臺。

交大旗幟 後輩楷模

陳老一直到90歲高齡仍堅持參加學生活動。每當他緩緩步入現場時,全場學生都會起立,掌聲經久不息。

老師和同學們都說,陳學俊院士就是交大的一面旗幟。不管是他精勤育人、開拓創新的實幹精神,還是他工程救國、舉家西遷的動人故事,抑或是他與夫人袁旦慶教授的伉儷情深,都在交大師生校友中傳為佳話、代代相承。

1996年,陳學俊被授予交通大學遷校四十年來作出貢獻榮譽證書。對於交通大學西遷,陳學俊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時任動力機械系副主任的他,堅決擁護交通大學全部遷往西安,把滿腔熱情投入到遷校的動員工作中,在他和時任動力機械系主任朱麟五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動力機械系成為全校唯一全遷西安的系。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先生在教研室

遷校初期的交通大學新校園是一片荒郊野地,馬路不通、電燈不明,野草叢中兔子亂跑,入夜閉門可聽狼叫。陳學俊與遷校先驅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將動力系建成了國家高教系統最具學術影響力的系,並先後創建了國內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創立了國內唯一的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中國最大的多相流熱物理學科的人才培養基地,相關研究成果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十億元人民幣,在我國能源、動力、石油、化工及環境等行業的科技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先生與第一屆鍋爐專業研究生合影

在上海,陳學俊培養了我國第一屆鍋爐專業本科生,來到西安後,他又先後培養了我國第一屆二年制研究生、四年制研究生。其中不少畢業研究生成為院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高級工程師等學界領袖和行業領軍者。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留影

1981年我國開始實行學位制度,陳學俊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組組員,並被評選為國內首屆熱能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1983年又被評選為核反應堆學科博士生導師。他在西安交大創建了兩個博士點,也是當時大學裡唯一的同時是兩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先生手稿

自1947年步入教育領域,陳學俊親自教過的學生有2500多人,其中有6人成為兩院院士。他培養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獲博士學位,34人獲碩士學位,博士後4名。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 陳學俊先生在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前留影(2003年)

如今斯人已去,西安交大校園裡的梧桐道上、騰飛塔前卻彷彿依稀可見陳學俊院士在人攙扶下緩緩前行的身影。他的故事不曾遠去,他的精神永遠長存。

陳學俊先生生平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陳學俊先生1919年3月5日出生於安徽滁縣,193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重慶)機械系,1946年獲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1939年至1949年在重慶及上海中央工業試驗所工作,1947年起兼任交通大學教授,1950年起任交通大學專任教授、鍋爐教研室主任、動力機械系副主任。

1957年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擁護交大遷校,舉家西遷。1957年至今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學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歷任教研室主任、動力機械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副校長、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6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現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陳學俊先生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歷任九三學社陝西省委副主委、主委,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名譽副主席。

陳學俊先生是我國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多相流熱物理學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先生於上世紀50年代初籌建了我國高校中第一個鍋爐專業,開出了鍋爐專業的全部課程;籌建了我國高校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能源動力工程專家和教育家,為我國能源動力工程科。

陳學俊先生,我們想念您

「出品 / 黨委宣傳部」

文字 / 陝西日報記者 呂 揚

通訊員 紀夢然 史瑞瓊

圖片 / 西安交大檔案館 《陳學俊回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