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讀完《今日簡史》Day 1:科技剝奪人類自由|遠讀重洋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出品 | 遠讀重洋

↓文末有大禮,五天連連送↓

7 月 20 日,一本萬眾矚目的新書《今日簡史》在深圳書展正式發售。聽名字,你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呢?沒錯,這本書就是著名暢銷書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繼《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之後的最新著作。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對很多人來說,赫拉利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生於以色列,是牛津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希伯來大學的教授。他之前的兩部作品《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僅中文版在國內的銷量就超過了 500 萬冊,在全球更稱得上是現象級的暢銷書。

如果說《人類簡史》是解讀“昨天”,《未來簡史》是展望“明天”,這本《今日簡史》就是赫拉利分析“今天”的一本書。而且很特別的是,以往我們解讀的新書都是英文版先發售,過半年或一年以上才出中文版;但這本《今日簡史》居然是中文版全球首發,英文版反而要等到 9 月份才正式發售。

接下來,我們就用一週的時間,一起看看這本《今日簡史》到底講了什麼。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

一、科技顛覆

二、政治挑戰

三、絕望與希望

四、真相

五、生存下去

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科技顛覆。

其實關於科技的話題,赫拉利在他上一本書《未來簡史》裡已經有了很多闡述,比如生物工程、人機結合、由數據組成的“萬物之網”等等。在這本《今日簡史》裡,赫拉利重點談了人工智能 AI 和人類工作之間的關係。

01.

被 AI 創造的“無用階層”

自 AI 誕生之初,關於人工智能會不會搶人類飯碗的爭論就一直不休。比如,《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就說,未來有 70% 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很多人對“AI 和機器人會搶人類飯碗”這個結論,幾乎已經沒有什麼懷疑了。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而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赫拉利又往前推了一步——他認為,因為 AI 和機器人的發展,人類社會將出現一個數量龐大的“無用階層”,這幾十億人無法對世界作出任何貢獻,只能混吃等死。

過去提到 AI,我們通常認為,創意和藝術類的工作相對比較保險,不會被機器搶走。但赫拉利卻告訴我們,包括創意和藝術在內的各行各業,未來都會被 AI 和 機器人取代。在這本書裡,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假設你的另一半把你甩了,AI 算法可以幫你渡過“悲傷的五個階段”:

一、先用博比·麥克費林的歌《不要憂慮,要快樂》幫你否認發生的事實;

二、再用艾拉妮絲·莫莉賽特的《你應該知道》讓你發洩憤怒;

三、接著用雅克·布雷爾的《不要離開我》和保羅·楊的《回來,留下來》鼓勵你討價還價;

四、再用阿黛爾的《如你》讓你深刻體會沮喪;

五、最後再用葛羅莉亞·蓋羅的《我會活下去》讓你接受一切。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接下來,AI 算法會為你量身改造這些歌曲的旋律。可能有的歌所有地方都好,但有一個地方你不喜歡。也許你自己還沒有意識到,但 AI 算法已經知道了——因為只要一到那個地方,你的心跳就會停一下,催產素的數值也會稍微降低。

而 AI 算法就可以把你不喜歡的這個地方重新改寫,甚至完全刪掉。最終,算法可以根據你的生物統計數據,量身打造全世界只有你會喜歡的歌曲。僅憑這一點,AI 就可以碾壓全世界最牛的音樂家。

02.

生化機制操控人類

長遠來看,AI 和機器人會比人類更瞭解自己的情緒,甚至還能操控人類的情感。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人類之所以會對各種事物產生不同感受,是因為人類體內生化機制的分工合作。

比如,當我們因為某件事情感到幸福快樂,背後其實是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等神經元和生化物質綜合作用的結果。未來,

AI 可以對人體生化機制實現實時監控,從而預測和操控人類的行為。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換句話說,未來人類會被 AI 玩弄於鼓掌之間。不僅如此,赫拉利還提到了兩種重要的能力,一種叫“連接性”,另一種叫“可更新性”;這兩種能力,AI 和機器人具備,人類卻並不具備。

顧名思義,“連接性”是指機器之間可以相互連通,無數的機器連接起來,會構成一張巨大的網絡。

比如,赫拉利認為等自動駕駛普及之後,發生車禍的概率會降低。因為所有車輛的運行軌跡和速度會成為自動駕駛網絡中的一部分,如此一來,就不太會出現單獨個體之間因為溝通不暢或者不瞭解對方意圖而發生的意外事故。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可更新性”則有點像我們在手機上更新應用軟件。比如,騰訊發佈了微信的更新版本,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應用商店下載更新,你可以馬上用到微信更新之後的新功能。

但這樣的能力,人類並不具備——比如,某醫藥公司研發出了抗癌新藥,AI 機器醫生可以瞬間同步信息,提高治療效率,但人類醫生卻做不到 100% 同步這個信息。

03.

科技毀滅“自由主義”

更進一步來說,如果 AI 和機器人掌握了人類這麼多數據,未來就不僅僅是搶走人類飯碗這麼簡單了。

赫拉利認為,如果數據被 AI 和機器人掌控,而 AI 和機器人又被幾個科技巨頭掌控,那麼就會出現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數據獨裁。

即便在今天,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已經掌握了很多人的數據信息。在不久的將來,科技巨頭們會對你的生活習慣和隱私了如指掌。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但如果把數據國有化,也可能會出現以政府為主導的數據霸權;而反過來說,如果讓每個人都擁有數據,實施起來難度也不小。因此,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也是全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除了失業威脅和數據獨裁,赫拉利認為,AI 和機器人還會在精神層面毀滅“自由主義”,徹底剝奪人類的自由。

什麼是“自由主義”呢?簡單來說,就是政治上實行民主選舉,經濟上奉行自由市場,個人層面在不侵犯他人的前提下,人有自由做一切事情。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但正因為自由主義崇尚個人選擇至上,AI 和機器人才能通過操控人類的生化機制,徹底剝奪人類的自由。

比如,選舉領導人的時候,選民往往不會斟酌利弊、理性思考,而是“感覺”誰更靠譜,就會選擇誰。但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和人體生化機制的干預手段,“感覺”又是最容易被 AI 和機器人操控的。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不再擁有自我意識,一切都是被操控的結果。

那麼,人類該如何避免被機器淘汰的命運呢?

04.

如何對抗 AI 霸權

在赫拉利看來,最直接的辦法是政府強制停止對 AI 和機器人的研發投入。但剛才也提到了,人類不具備“連接性”的能力——

各國政府都有獨立的意識形態,相互之間很難達成統一。如果 A 政府停止研究 AI,B 政府卻持續加大對 AI 的投入,最後 A 政府在國際競爭中一定會落於下風。

因此,指望政府之間達成共識、統一行動,並不現實。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儘可能創造足夠多的新工作。但這也對人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創造新工作,就意味著人類要和 AI 機器人賽跑,不斷增加勞動強度和知識的迭代速度。但人類需要休息,機器並不需要休息,這樣的競爭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於是,赫拉利提出了第三個辦法:提供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基本服務,保護每個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但問題又來了:只有發達國家才有能力給公民提供全民基本收入,欠發達國家根本無法承擔巨大的財政壓力。

另外,如何定義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基本服務也是個問題——比如,全民基本服務是要讓公民具備讀寫能力就夠了,還是要會寫計算機程序和拉小提琴?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看法也多半不一樣。因此,這個辦法實施起來也有難度。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於是,赫拉利又提出了一個辦法:

建立社群,為人們設立有意義的生活目標。

書中提到了以色列的猶太教徒,其中有 50% 的極端正統男性教徒從來不工作。雖然他們又窮又失業,但每次調查顯示,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比以色列社會的其他任何階層都高——因為他們在宗教裡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因此生活得也更快樂。

05.

人類真的會失業嗎

當然,有一點必須要明確:赫拉利的歷史觀和分析世界的角度,只是諸多不同角度的其中一種。儘管赫拉利的角度足夠新穎獨特,但這也只是讓我們在認知世界的時候,多了一個維度而已。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比如,美國資深科技專家麥努爾·可汗(Mynul Khan)就認為,AI 和機器人並不會搶走人類的工作。

AI 和機器人的普及雖然會減少傳統工作崗位,但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新崗位。2011 年的一項研究也表明,100 萬臺工業機器人可以直接創造近 300 萬個人類就業機會。

人類歷史上,從發明車輪到古騰堡印刷機,人類一直在發展和適應新的技術。而且每一次,人類都會擔心新技術是否會搶走人類的工作。但每一次新技術的誕生,其實都會催生新的行業和就業機會。

比如,1440 年人類發明了打印機,雖然它搶走了很多抄寫員的工作,但圖書大規模生產之後,隨之創造了與圖書生產、運輸、推廣、銷售等大量的相關工作;印刷成本的下降,還直接導致了報紙的誕生。雖然抄寫員們失業了,但大量的新工作也被催生了出來。


再比如,19 世紀初美國 80% 的工作崗位都和農業有關。但因為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到今天這個比例只有 2%。而且,農業機械化並沒有毀掉美國經濟,反而讓美國農業變得更高效環保。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同時,當人類和機器打交道的時候,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變得不可或缺。因為機器人難免不會出現故障,平常也需要維護保養和升級換代。隨著 AI 和機器人越來越普及,人類社會也需要更多具備技術專長的人才去維護優化 AI 系統和相關硬件,這些都是新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全新工作機會。

還有專家認為,AI 和機器人的普及,也並不會搶走創意和藝術類的工作。相反,科技的普及會給人類提供更多更準確的數據,讓人們更加專注思考創意和藝術的本質,更深入挖掘自身的激情和創造力。

而且,即便 AI 和機器人擁有了大量數據,它們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能反映真實世界的情況。關於這一點,前谷歌數據科學家賽斯·戴威維茨在他 2017 年的暢銷書《人人說謊》中談到,數據應用有一個最大的陷阱,叫 The curse of dimensionality,翻譯過來叫做“維數災難”。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數據受到非常多變量影響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兩個變量能和這個數據的結果相吻合。

但結論往往是,這兩個變量和你想研究的數據並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比如,研究股市的時候,有人曾發現某些 Twitter 關鍵詞完全符合股市的走向;或者在研究遺傳基因的時候,發現高智商人的某個基因與別人不同。但經過長期的觀察,卻發現這些因素是千萬種數據排列組合中的巧合。

所以,人類並不能用 Twitter 來預測股市的走勢,或者用某個基因來預測人類的智商。對於股市或智商等極度複雜的問題,利用數據來預測因果關係的方法還遠遠不夠成熟。

而且,數據主義背後的邏輯是實證主義,也就是根據已知現象來認識現實。從這個角度來說,就算AI和機器人收集了全球所有的數據,它們仍難以洞察人心的複雜與深邃。

粉絲福利

五本《今日簡史》免費送!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連續 5 天,5 篇深入解讀文章

關注遠讀重洋並留言

都可獲得 1 本《今日簡史》

書籍由中信出版社寄出

一周读完《今日简史》Day 1:科技剥夺人类自由|远读重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