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酒會,奠定了百年根基,卻也埋下混亂的惡果!

紫紅泥酒故事講堂,一杯好酒,品位歷史!

如果說中國的歷史就是由一個個酒局串起來的,那可能說得有些過了。但酒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確實很大。比如我們前面講過的鴻門宴、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等,中國的歷史往往就在這一杯酒間。

今天要說的這酒局,對中國歷史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只不過它所處於的朝代相對比較冷門,這個酒局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這就是——“新亭會”

新亭位於今南京市雨花臺區軟件大道一帶,這裡風光奇特。新亭西臨大江,東吳時是餞送、迎賓、宴集之所,但到了東晉,新亭的作用發生了性質的變化,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是重要的軍事堡壘,也是建康宮城的南北門戶。

一場酒會,奠定了百年根基,卻也埋下混亂的惡果!

新亭

“新亭會”的背景

自從司馬炎統一三國之後,中國就進入到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先是八王之亂,後是五胡亂華,中原地區幾乎被完整地糟蹋了一遍。

尤其是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人劉聰派大將石勒率領大軍攻打晉國。匈奴大軍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殺死了太尉王衍。很快,匈奴軍又攻入京師洛陽,俘獲了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燬宮殿。這件事情在歷史上被稱為“永嘉之亂”。

在這些侵略中原的外族人眼中,漢族人只是食物,跟雞鴨羊為同一種類。他們進入中原以後,開始大肆屠殺中原漢族。《晉書》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可見,當時的中原漢族到了什麼樣的危險境地!

漢族的女子最為可憐,她們不會像普通的漢族人一樣被殺死,而是被羯族人當家畜飼養起來。她們被起了外號叫兩腳羊,晚上她們被隨時姦淫,白天她們被隨地宰殺,她們就是軍糧。

在這種情況下,黃河流域的大量世族為了避禍,紛紛渡過長江,徙居江南。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此後,江南地區漸取代中原而成全國經濟重心。其中的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一場酒會,奠定了百年根基,卻也埋下混亂的惡果!

新亭會

新亭會的故事很簡單,南渡後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常心懷故國每逢閒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在宴席上,名士周顗嘆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

這裡的江河之異,是指長江和洛河的區別。當年在洛水邊,名士高門定期聚眾舉辦酒會,清談闊論,極興而歸,形成了一個極其風雅的傳統。此時眾人遙想當年盛況,不由悲從中來,唏噓一片。這後來也成了一個成語,“新亭對泣”。

另一個大名士王導見此情景,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現在正是我們報效國家的時候,怎麼能像監獄裡的囚犯一樣抱頭痛哭呢?眾人聽王導這麼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了起來。

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後世詠歎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裡常常見到的“風景殊異”、“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一場酒會,奠定了百年根基,卻也埋下混亂的惡果!

王導

這次酒會的主角是王導。王導,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這次新亭酒會對東晉政權的建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北方士人是組成東晉司馬睿政權的重要力量,此次酒會上王導打消了眾士人的萎靡頹廢之態。後來,眾士人團結起來,使東晉政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建立起來。名相王導也被時人稱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新亭會的影響

王導估計也想不到,終東晉一朝再沒能克服神州了。他同時也想不到,他拉攏門閥士族穩定了東晉王朝,卻也為東晉埋下了禍根。

公元316年(建興四年),劉聰圍長安,十二月十一日,晉愍帝無奈出降,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承製改元,即晉王位(尚未稱帝),公元318年,即皇位。晉元帝即位後,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

為此,司馬睿重用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晉元帝,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晉元帝,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晉元帝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由此開始了時人謂的“王與馬,共天下”。

一場酒會,奠定了百年根基,卻也埋下混亂的惡果!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自然也聽到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傳說,這是對他皇權的威脅。他需要有個人來制衡王家,於是他想到了汝南周家的周顗。對,就是那個說“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的周顗。

周顗最後死在王導的堂弟王敦的手裡。後來,王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對諸兒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對這樣的良友。”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此後王、桓、庾、謝等門閥的起起落落也正是這種相互制衡的結果。

東晉門閥政治的特點

東晉從建立之初“王與馬共天下”就註定了東晉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干涉強大族的權利,那麼,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

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並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將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 ,表示堅決的反對態度來維持帝室。東晉朝在399年孫盧之亂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變,本質上無非是這個主要矛盾在反覆表現。

東晉政治的特點還表現在門閥貴族之間的相互制衡,一旦有哪一家掌握軍政大權的門閥有獨大成為下一代皇權的苗頭,就會被其他家族聯手扼制,這是祖逖獲援稀少、王敦篡權受阻、桓溫北伐失敗、謝安功成身退、桓玄稱帝失敗的共同原因。門閥政治的拖累式制衡,直到晉末桓玄之亂,方才徹底被削弱,劉裕這才能實現效果明顯好於桓溫的北伐。

王導其實是知道門閥制度的問題的。他晚年常說,人家說我糊塗,將來會有人想念我這糊塗。

一場新亭會,奠定了東晉百年根基,也使門閥制度達到鼎盛,埋下混亂的惡果。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千載往事悠悠,到如今,剩下的只有故紙堆和那一杯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