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中流傳的「三親,三不親」到底啥意思?

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各種各樣的民俗和文化不斷的發展、融合和嬗變,也衍生、總結出很多的“規律”、經驗,隨著人們口口相傳,為了更好的理解和記憶,便成為了“俗語”或“口頭禪”。

儘管其正確性和實用性姑且不論,但是它們也算是一種民俗文化生態的折射和反映。

老百姓中流傳的“三親,三不親”到底啥意思?

農村老人們常說“三親,三不親”,所謂的“三親”是指“姑、姨、舅”(即姑媽、姨媽、舅舅)這三位親人,因為姑姑是父親的姐或妹,姨是母親的姐或妹,舅舅是母親的兄或弟。

沒齒之恩,父母為大。愛屋及烏,“姑、姨、舅”是與父親或母親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有著血濃於水的緊密關係,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是所有親人中相對更親密的,所以叫做“三親”。

“三不親”是指“三親”的配偶,即“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婦(即舅媽)“,注意這裡是“姨父”而不是“姨夫”(姨夫是指姨妹或姨姐的丈夫,也可稱姨妹夫或姨姐夫)。

這三個人雖然名義也是親人,但都實際上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僅僅是因為他們與“姑、姨、舅”這些親人成了配偶,才有了交集,作為親戚來往、走動,不然誰也不認識誰。

老百姓中流傳的“三親,三不親”到底啥意思?

而且,這種親戚關係相對“三親”就不穩定多了,如果與姑,舅,姨離婚了,那麼其另一半就與自己基本上就沒關係了,而“姑、姨、舅”永遠都是自己的“姑、姨、舅”。

也就是說,姑父、姨夫、舅母皆是外來的,本來都不歸屬與本家族之中,故而顯得生疏。民間就說這種關係隔了一層,顯得沒有那麼親了,一代接著一代也會慢慢疏遠,所謂“三不親”。甚至老百姓中有極端的說法:“臭姑父,爛妗子”,就是指的這三不親的姑父和舅媽!

那有人又要問了,伯母或嬸母(父親的哥哥或弟弟的配偶)不是和自己一般姓氏不同,也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為什麼“三不親”裡面不包括伯母或嬸母呢?

這個要歸結到中國傳統的宗族權和父權體系。我們一般把所有的親戚關係分成內親外戚,即親指族內(同姓),戚言族外(異姓)。

老百姓中流傳的“三親,三不親”到底啥意思?

民間常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見了”(或頭道親,二道表,三道親戚走完了),這個主要指母系關係形成的親戚:比如一代是直系親屬象親兄妹、親姐弟之類,二代當然就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了,三代四代不走了,或走動很少很淡了,當然不是絕對的,但大部分都是這樣。

在父權體系下,在做了所謂“三親,三不親”的區分之後,在“三不親”內部又做了亞層次的區分,比如親戚中,老百姓還流傳一句老話叫“姑親輩輩親,姨親親一輩”的說法,這個實際是基於父權主體體系,認為父親所在的親族關係形成的“姑親”權重比母系所形成的“姨親”更重一些。

另外還有個說法“親只三代,族符萬年”,“親只三代”主要用於描述母系方面的,“族符萬年”就是指父系綿延下來的宗族會傳承成千上萬年,比如同一個老爹的幾個兒子各自後代之間的關係。

老百姓中流傳的“三親,三不親”到底啥意思?

上述的“姑父、姨父和舅的媳婦(即舅媽)”延續三代親戚關係就差不多了,伯母或嬸母因為在男權和宗族權體系下,家族的繁衍和認定視角是以男性為主體的。

,起先也來自另外一個不同的家族,但是她們因為和自己的伯父、叔父結為配偶,就“依附”上伯父、叔父這種“族符萬年”的關係,自然地,“三不親”裡就沒有包括伯母或嬸母了。

當然這種“萬年”就超出了“五服親戚”關係的標準,只是一種“宗親”了。民間還就這種“三親”和“三不親”的關係進一步總結出:親就是親,不叫也親;不親就是不親,叫也不親。實際上就是分別說的前一種“三親”與後一種“三不親”的關係!

傳統上親情不像友情,一經吵鬧或意見分歧,就“恩斷義絕”、各奔前程了。親情一般總有血緣或婚姻關係牽扯著,血緣關係是切不斷的,無論世事怎麼發展,流淌著同一個家族的血液。

當然這個也不能一概而論的,要因人而異。“三親”不一定就親;而“三不親”也不一定就不親。“親情”重在“情”字,無血緣關係也可以有親情;有血緣關係也不一定有親情,我們應該珍惜這些關係。

老百姓中流傳的“三親,三不親”到底啥意思?

依照這句俗語產生的通俗邏輯來看,“三不親”的人員都是外來者,與自己家族本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加之在一起生活的時間短,後續也並沒有頻繁的交往,故而顯得生疏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這種親屬之說最本源還是要追溯到基於血緣的中國家族制度,由血緣而結成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親疏紐帶。這種血緣的嚴格界限並非完全合理,它忽視了情感可以打破血緣的疆界,可以說機械地以血緣來區分遠近親疏就是直接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樹立起了一堵厚厚的牆,近乎作繭自縛。

現在隨著社會人際關係的變化與發展,我們珍惜親情、精心維護占主導地位的血緣親情的同時,也要容納朋友同事、戰友同學、鄰居故舊之間在長期友好交往、“三觀”相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

老百姓中流傳的“三親,三不親”到底啥意思?

這類“三親,三不親”的俗語,我們承認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可否認殘留著的歷史上的蠻風古俗。當今社會,我們把它看做一種民間風俗調查的資料或許可以,但是還把它當作箴言或圭臬用來教育子女和後代是有失偏頗的,或者說有點不合時宜。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