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東張村村規民約「三字經」 文明新風入人心

泉港东张村村规民约“三字经” 文明新风入人心

“新二十四孝”油畫牆成為當地一大風景

走在泉港區東張村的鄉間小路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二十四孝圖,讓人不禁駐足觀看。運用三字經形式編制的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的內容納入其中,更加接地氣。相互擺闊、攀比曾經成為許多紅白喜事場面的普遍陋習。自去年以來,東張村把“婚喪從簡、厚養薄葬”作為突破口,多措並舉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的開展,全村簡辦喜事166場,簡辦喪事15場,約佔婚事喪事總量95%。

公用房裡辦喜事 費用節省近一半

去年年底,東張村村民陳明源搬進新房。按照農村習俗,家裡搬新房,要大擺酒席宴請親朋好友。這部分花費對於剛建好新房的陳明源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讓他壓力很大。

“一桌酒席要近千元,剛建完新房,手裡已經沒剩多少錢了。”陳明源說,如果不請客,面子上又過不去,他已經打算去找親朋好友借錢來辦酒席。得知情況後,東張村黨支部書記陳志成多次到陳明源家中,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後,陳明源將原本十幾桌的規模,縮減成八桌,這也讓他減輕了不少壓力。“這樣的規定,對我們很好,辦多肯定浪費多,辦少浪費就少了,壓力也比較小一點。”

記者瞭解到,自去年以來,東張村規定辦紅白喜事,酒席不能超過25桌,拱門不能超過3個,舉辦喪事的時候,花圈不能超過10個。治喪時間由原來的5至10日縮短到不超過2日,取消鼓手樂隊和紙草擺祭。建成免費使用的紅白喜事公共用房,既節約村民操辦成本,又方便群眾對辦宴規模和標準進行監督。通過簡辦,村民辦一場喪事總費用基本控制在3萬元以內,比原先節約了近50%。

泉港东张村村规民约“三字经” 文明新风入人心

三字經版的村規民約,通俗易懂。

村規民約“三字經” 朗朗上口接地氣

“東張村、靈傑地、生於此、要牢記、跟黨走、信念牢、愛祖國、愛集體……”一塊新修訂的村規民約立在村裡公園內,非常醒目。村規民約按照三字經形式修訂,讀來朗朗上口,很接地氣。

陳志成介紹,以前的村規民約,比較籠統,沒有實際操作性,村民也記不住。這次修訂,把它改成三字經的形式,總共十個篇幅,容易讀,容易記,而且容易推廣。“現在,我們也把新修訂的村規民約錄製成音頻,方便傳播。”陳志成說,村規民約寫在紙上,掛在牆上,念在嘴邊,更融進了村民的心裡。通過制定村規民約,不僅受到了村民的好評,還“約”出了鄉村文明新風,“約”出了美麗新農村,促進了鄉村和諧健康發展。

黨員鄉賢齊帶頭 不比排場比慈善

在婚喪事簡辦新規的推廣中,東張村採用黨員幹部帶頭,村裡鄉賢做標杆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去年以來,全村79名黨員全部簽訂承諾書,23名黨員帶頭簡辦喜事喪事31場次。”陳志成說。東張村鼓勵鄉賢帶頭“不比排場比慈善”,其中鄉賢陳慶堂兩次簡辦子女婚宴,捐資1200萬元用於扶貧助困等慈善公益活動。2017年,全村累計節約資金300餘萬元用於村級獎教助學等公益事業。

在東張村東張宮的休閒廣場,村裡繪製了傳統“二十四孝”和“新二十四孝”油畫牆,勸導村民革除“薄養厚葬”陋習,弘揚德孝美德。該村連續16年在重陽節舉辦“百壽宴·洗腳禮”,每年評選表彰10戶“孝親家庭“和“孝親好媳婦”、“孝親好少年”。

破舊俗、立新風,移風易俗在東張村已蔚然成風。

(記者 黃楓 通訊員 陳三龍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