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劃重點:

1、40年前,大慈閣周邊還是保定古城最繁華的地段,糧油店、副食店、五金店已經代表了城市商業的最高水平。今天,這裡已經是商超林立。狹窄的空間正在限制著這裡的發展,古城的商業中心正在西移。

2、曾經的保定驕傲——“國營八大廠”今天已經是面目全非,昔日“小社會”的界限已經被打破,“圍城”中的青年人正在走出來,用腦與腳選擇自己的人生。

3、從窮弱中走出,再到窮困地區去幫貧扶弱,一座百年名校的新變映襯著保定教育風貌的改變。今天,保定地區的在校生人數已達近210萬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教育之城。教育,已成為時下古城人所認可的最佳投資之一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保定城市風貌圖

2018年4月,《第一財經週刊》發佈了2018年度中國最新城市排名。在這份新的中國城市分級榜單中,保定與省會石家莊一起成為了河北省僅有的兩座“二線城市”。

榜單一出,即在保定這座“千年古城”引起巨大反響。這座擁有著輝煌過去的古城,似乎即將甚至已經迎來她的“中興”。而這次“中興”,恰恰就出現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整整第40個年頭。

述說這次“中興”,描繪保定版“春天的故事”,讓我們從一組照片、一個青年和一所學校講起……

一組大慈閣的照片,映襯出古城風貌的變遷

71歲的林長庚,是保定本地資深的攝影家。靠著一部相機和一輛摩托車,林老用光影記錄下了半個世紀的保定古城變遷。今天,林老手中的這些老照片已經“身價”倍增。市內不少飯店喜歡把這些照片買來掛在雅間的牆上,古城昔年的風貌給食客增加了飯桌上的談資,也勾起了老保定人關於古城舊事的縷縷情思。

而在等身的作品中,最令林老津津樂道的,還是一組歷 時長達30多年的大慈閣攝影照片。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1985年的大慈閣

伴隨著投影中光影的閃動,林老將大慈閣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大慈閣附近的街巷,一直是保定古城最為繁華的地段。從建國之初到改革開放初期,大慈閣周圍作為商業中心聚集了眾多的糧油店、副食店、五金店、浴池等,供應著市民的各種所需,當然這些都是國營性質的。”林老說。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1989年的大慈閣

大慈閣風貌的鉅變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就在這個時代林老拍攝的照片中,大慈閣周圍開始出現在路邊進行個體經營的小吃和蔬菜水果零售;街巷兩側商店的牌子也開始出現“批發零售”“議價”這樣明顯帶有私營性質的字樣;而人們身上的服裝,也開始轉變為那個年代十分流行的西服和“的確良”;路邊停靠的北京吉普,也彰顯了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的嶄新面貌。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2003年的大慈閣

80年代末,經省、市有關部門陸續撥款,大慈閣在幾年間修繕一新,重新對外開放。此後,大慈閣周圍又先後迎來了北國商城等大型商場的“入駐”。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2017年的大慈閣

“一部3、4十年間大慈閣地區的變化史,就能映射保定市區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大變化。”林老說。

這座以上谷八景之首的“市閣凌霄”聞名的古建築,一直以來都是古城保定的象徵。而在改革開放初期,這裡還是保定市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

37歲的賈慧獻是河北大學大學建工學院的一名教師,他對保定古城風貌的變化有著很深的研究。“起初,保定城區的商業中心在東、西兩條大街;到上世紀60-70年代,商業中心逐漸轉移到擁有保定商場、鐘樓商廈、裕東百貨大樓等大型商場的裕華路一帶。”賈慧獻說。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私家車開始普及。裕華路商圈無法解決的停車問題讓這裡的商業中心地位開始動搖,取而代之的是朝陽大街上擁有大量停車位的萬博廣場、北國先天下這些新興的“Shopping Mall”型商業業態,逐步佔據了市民生活。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鐘樓和鐘樓商廈:古與今交輝

一個從保定鈔票紙廠走出的青年,折射了古城經濟的優雅轉身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子弟學校畢業

31歲的小趙是保定“西郊八大廠”之一的鈔票紙廠(更多保定人稱之為“六〇四廠”)的“子弟”,和“從小到大不離廠”的父輩們不同,小趙自大學畢業後就在保定一家傳媒公司工作。

對於自己的選擇,小趙這樣解釋,“在我父親的眼中,六〇四廠的工作近乎完美:產業工人的身份,穩定的工作職位,當然還有不錯的收入。”但這些優勢在85後的小趙眼中,卻有著近乎相反的解讀,“一生幾乎一成不變的工作,無法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相脫離,眼光格局只侷限在廠區的圍牆內;收入固定,無法通過工作的努力得到提升。”基於這樣的理念,小趙放棄了繼承父輩衣缽的機會,選擇外出闖蕩。

小趙的選擇,也是如今不少“八大廠”子弟的選擇。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棉紡廠職工老照片

國家“一五”期間,保定西郊地區先後建成保定鈔票紙廠、保定化纖廠、 保定熱電廠、保定第一棉紡織廠、保定第一膠片廠、保定變壓器廠、保定蓄電池廠和保定鑄造機械廠八個國營大廠,在相當一段時間都是當之無愧的“保定驕傲”。

在城市規劃方面頗有建樹的賈慧獻近年來又多了一項工作,就是像“八大廠”這種工業遺產的調研與保護。關於“八大廠”的人數,他並沒有做過具體統計,“連同附近列電、石油化工廠等一些工廠,把職工和家屬算在一起,大約有不到10萬。”

和不少老國企相類似,“八大廠”也採取“企業辦社會”的模式,將工廠建設成了一個個幾乎能夠獨立的社會單元。“廠裡有糧店、有學校、有醫院,老一輩員工在廠裡生下下一輩,下一輩長達後在廠辦技校裡上學,畢業後依舊供職於廠裡,循環往復。”賈慧獻對於八大廠的模式這樣描述。

“八大廠的鼎盛時期,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但就是從80年代開始,受到市場經濟模式和產業轉型的衝擊,八大廠也就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小社會的模式也開始逐漸被打破。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經濟,需要不斷的創新;而八大廠傳統的模式,本身就是對創新的一種束縛。”賈慧獻說。

今天,“八大廠”中的樂凱集團、天威集團等多數企業仍然存在,但它們的企業性質、職工人數、廠址及廠區規模都已與40年前大不相同,基本都走在了市場化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道路上。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老照片

始建於1958年,新中國第一座膠片廠,八十年代曾研製出我國第一代彩色膠捲——“樂凱”膠捲的原保定電影膠片製造廠,今天的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已於2012年完全停止了彩色膠片的生產,將精力轉移到光學薄膜上,現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數碼影像材料、數字印刷材料科研、生產基地。2011年,該集團重組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保定變壓器廠老照片

同樣建於1958年,一直以來都是國內最大變壓器廠的保定變壓器廠,今天已演變成為天威集團。在新世紀以來新能源發展的大背景下,該集團曾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期,下屬的風電和光伏產業園區遍佈保定高新區,在全國擁有十餘個現代變壓器製造公司。該集團現隸屬於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八大廠”中變化較小的保定鈔票紙廠(六〇四),現隸屬於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雖然已不再是“中國唯一”,但仍然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鈔票紙生產基地和高級防偽紙張供應商。

與商業中心相類似,保定市現今的經濟重心也在發生著面向朝陽大街的遷移。昔日以製造業為支撐的保定經濟,也正在向著創新驅動引領下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保定國家大學科技園

2012年5月,在“為改革開放而生”的保定市高新區,誕生了一座由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金融學院5所大學共同組建,目標定位於"中國電谷"自主創新基地、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高校師生創業實踐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基地,取名保定國家大學科技園。

2015年4月,高新區又迎來了以創新載體為依託,以創新企業為核心,利用智庫共享平臺、雨林空間、展示中心、創新行四個開放性支撐平臺構成的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

這些意在“孵化”的新興科技產業園區,正在吸引著和小趙一樣有理想、有能力的保定青年的前來,也正引領保定經濟實現一個新的跨越。

一座百年名校的新變,展現著古城人對未來的期待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保師附校老照片

6月1日清晨,56歲的保師附校校長王淑英早早來到了學校。2018年,是她出任這所百年名校的“旗手”已達20年。距離她投身保定的教育事業,也接近40年。

世紀之交,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致力於滿足新世紀我國人才需求的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就在這個時段的1998年,之前在師範學校工作的王淑英調任當時的保師附小校長,時年36歲的她也是當時保定市最年輕的校長。

王淑英出任校長可謂是“受任於危難之際”。1998年,當時的學校教學樓被鑑定為危房,原址拆遷,新址沒有著落,學校不得不借址遊動辦學。王淑英記得,在分散辦學的日子裡,學校曾經有過五個教學區,她每天遊走在幾個校區之間。

但即便是在那個“至暗時刻”,王淑英卻仍不願因生存的困境而錯過課程改革的春風。1999年,保師附小投身河北省“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課題研究,成為了“保定市自主學習實驗校。”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2000年王淑英與學校首批外教(澳大利亞籍)合影

同年,從我國當時改革開放最前沿“取經”歸來的王淑英,更是率先提出了辦英語特色的目標。當時,全國範圍內都開始在小學普及英語課程,但大都從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但保師附校在這方面顯然更加超前:從一年級開始每天一節英語課,每週5節。這時的保師附校,在體制上改為“公辦民助”,成為了河北省第一所外國語小學。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保師附校新貌

走上正軌的保師附校在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內穩步向前,也隨著保定城市的脈動迎來了自己的大發展。

上世紀末以來,保定市區由於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城區規模迅速膨脹。原本屬於“城外”的北部地區,逐步建立起一座住宅林立的北部新城。而為了解決新城住宅,特別是這裡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失地農民等中低收入人群子女上學問題,保師附校於2012年搬入北部新城新校區,並以零起點開辦初中,成為了保定市區唯一一所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

近年來,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以教育“拔窮根”的理念開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王淑英對此也很是贊同,在此理念下,保定西部幾個貧困縣的教育脫貧進入了王淑英的工作日程。

2017年,保師附校正式成立為河北保定師範附屬教育集團,開始積極承擔保定市委市政府賦予的教育扶貧職責。幾年間,阜平縣的龍泉關學校、白河學校、阜東小學,淶水縣的趙各莊學區已先後納入該集團的管理。集團以建分校的形式輻射帶動區域教育發展,使得山區的孩子也開始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以窮弱為始,以自強而中,以強他而終,用王淑英的話說,“保師附校的變化,就是保定市整個教育行業改革開放40年來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起,保定已在8個貧困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開始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累計投入資金11.03億餘元,惠及193.47萬名學生。

截至目前,保定教育部門已為貧困縣累計招聘特崗教師6630名,選派1111名教師扶貧支教,有效提升了貧困地區教學質量。依託保師附校、青年路幼兒園,與深度貧困縣阜平、淶源和淶水山區學校(幼兒園)組建教育集團,長期派駐管理幹部、骨幹教師,山區孩子也享受了優質教育資源。

今天,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極大豐富的保定人,正在以教育為抓手,暢想著古城更加美好的未來。

根據保定市教育局相關數據統計,目前保定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4880所(其中幼兒園2428所、小學1884所、普通高中71所、初中348所、特殊教育學校22所、中職中專技工學校110所、高校17所)。在校生達到209.97萬人(幼兒園36.49萬人,小學87.88萬人,初中31.28萬人,普通高中19.17萬人,中職技工學校9.1萬人,高校25.9萬人,特教0.15萬人),教職工14.3萬人(高校1.8萬人,中職0.82萬人,基礎教育11.7萬人)。

近年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京津籍”名校來到了保定。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北京八一學校保定分校

北京八一學校保定分校,一期投資2.5億元,已於201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英利源盛城發集團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投資7億元建設北京師範大學保定實驗學校。

保定恆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北大學園簽約,也將在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園新建一所高標準九年一貫制學校。

除“築巢引鳳”之外,來自民間的教育資本也在源源不斷進入教育行業。2018年,保定已擁有民辦學校(幼兒園)1734所。其中,民辦高中15所、民辦中職學校11所、民辦初中48所、民辦小學32所、民辦幼兒園973所,在校(園)生29.2萬;校外培訓機構622所。在職教師18900名,佔到全市教師總數的17.5% 。

在改革開放中日漸殷實的保定人,已經開始認識到教育是對未來最好的投資。欣欣向榮的保定教育,正在經歷40年以來最美好的“春天”。

改革開放40年之保定:一座古城的優雅“轉身”

雄安千年秀林 騰訊大燕網王偉倩攝

2017年4月1日,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設立,給古城的未來發展帶來新契機。經歷了40年改革開放的古城,已經悄然完成了它的優雅“轉身”;而站在一個新的歷史機遇期的保定,即將走向她的“中興”。

(本文由河北青年報與騰訊大燕網聯合出品。作者:李昂 趙野 主審:於建超、石傑、餘亞仕 感謝林長庚、賈慧獻及太行人家公眾號、樂凱集團、保師附校、保定市教育局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