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機構上市潮來了?

私募機構上市潮來了?

資本荒肆虐的2018年,人心惶惶。近半年以來,幾十家內地企業前赴後繼,奔赴港交所或美國資本市場,生怕趕不上上市退出的末班列車。這一度造就了港交所一天8家公司上市,鑼都不夠敲的奇異場景。在企業們上市逃亡之際,私募機構們也不甘落後,躍躍欲試。

2018年6月28日,以不動產投資為主的私募管理公司瑞威資本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2018年6月中旬,PE機構基岩資本遞交了招股書,希望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21世紀經濟報道稱,已表態或開始籌劃赴港上市的私募機構不下10家,包括東方港灣投資、已經被新三板強制摘牌的中科招商等。如果這些私募公司都能成功上市,國內或將迎來新一波私募上市潮。

上市逃荒?

“私募股權機構奔赴海外資本市場,一方面是因為資金荒,機構迫切需要融資、擴充資本金,另一方面是因為A股市場監管嚴厲,不得已轉向海外。”某投資人告訴投中網。

2017年年底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金荒在一級市場蔓延,有機構甚至“連前臺都被派出去募資”,但依然收效甚微。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國內基金整體募集態勢表現低迷,完成募資的國內VC/PE只有425家,同比下降19.51%,規模同比降幅達七成。

不得已之下,機構們開始將眼光轉向海外二級市場。

如今已經提交招股書的基岩資本,其經營實體是廣州基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其資產管理規模約為2.62億美元。同時,其營收為576萬美元,其中基金管理服務費用在其總收入中佔比達88%,FA業務佔比為12%。

私募機構上市潮來了?

而剛提交招股書不久的瑞威資本,主要專注於開展以不動產投資為主的私募基金或財富管理等投融資服務,其業務還涉及旅遊、教育、養老、工業等“地產+”領域。目前,其旗下有12個項目基金和6個母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為44.11億人民幣。

截至2017年年底和2018年4月30日,瑞威資本的營收分別約為1.3億元和5646.7萬元,淨利潤分別約為6335萬元和2762萬元。2017年,其項目基金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超過九成。總收入中,來自常規管理費的比例超過8成,而績效費用的佔比僅為15.1%。

私募機構上市潮來了?

我們知道,私募機構的收入通常主要來自固定的常規管理費和浮動的績效管理費。管理費多為機構資產管理規模的1%至5%,基本不與業績掛鉤。績效費則是基金退出時,因為收益高於預期,投資機構額外獲得的一定比例(多為20%以上)的績效獎勵,因此和其盈利水平和投資能力息息相關。

觀察黑石、KKR等全球私募巨頭的業績可以發現,其績效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均超過50%,遠高於管理費,這一點和國內機構恰好相反。這意味著,國內私募機構隨後若想在營收上更上一層樓,提高投資能力將是重中之重。

私募機構上市潮來了?

除了瑞威資本和基岩資本等,計劃上市的公司中還有多家新三板的老面孔,比如中科招商、投行東方高聖在新三板的融資平臺東方略等。中科招商最新公告顯示,被摘牌後,公司正與戰略投資者接洽並謀求赴港上市。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稱,東方略在2018年5月終止掛牌後,目前也已啟動赴港上市和B輪融資。

“對小機構來說,上市可能是為了尋求資金糧草,以更好抵禦資本荒的風險。對大機構來說,在A股掛牌通道幾乎閉塞的情況下,海外上市既可以提高機構本身的品牌知名度,增加公司的資金募集規模;還可以使份額公眾化,讓GP擁有可長期持續投資的資金,這對價值投資有利。”某投資人告訴投中網。

而據證券時報報道,對中科招商等“新三板熟客”來說,之所以轉戰港交所,或是希望為此前的投資人尋找資本市場的新出路。畢竟,中科招商目前有超過2000戶小股東,還有通過定增而來的眾多投資者。他們都需要一個交代。

可見,無論是大小私募機構,這波上市潮似乎更多是他們在“內憂外患”下不得不作出的選擇。

在新三板製造一家黑石

私募機構上市其實並不新鮮。早在2007年,一批海外私募巨頭便掀起首輪上市潮。放眼國內,2015年前後,新三板市場火熱,上市也曾經成為私募機構的風尚。

2015年,九鼎投資首當其衝掛牌新三板後,中科招商、硅谷天堂、同創偉業、天圖資本、達仁資管、菁英時代等二十多傢俬募機構紛紛登陸新三板。

市場起初覺得這一現象頗有益處,畢竟私募掛牌新三板除了能幫助這些公司提高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增加融資,或還能讓其獲得更多投資機會。

然而,讓市場沒想到的是,多傢俬募上市後,通過資金運作瘋狂融資。他們將資金用於打造多元投資結構,比如設立母基金、收購金融牌照等,反而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其資產管理業務,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據媒體當時的報道,中科招商等多傢俬募 通過發行大額定增運作了多筆鉅額融資:中科招商融資後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超過20家,被稱為“囤殼王”;有私募快速拿下多個金融牌照,從私募公司變成了金控集團;還有部分私募上市後不僅大肆融資,還併購了期貨公司,計劃籌建保險公司、收購證券公司等。

截至2015年12月底,私募機構在新三板的融資總額超過千億元,其中僅中科招商、硅谷天堂等私募公司的融資金額佔比就超過四分之一。

更神奇的是,截至2015年6月底,資產管理規模約為220億元的九鼎投資,市值居然一度超過千億元,和當時管理著3000億美元的私募巨頭黑石不相上下。中科招商在巔峰時期市值也一度高達1300億元。

私募機構上市潮來了?

私募們瘋狂的資本動作,很快引起了股轉系統的注意。2015年年底,證監會叫停了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在全國股轉系統的掛牌和融資。半年後,私募掛牌新三板通道重開,但審核機制和掛牌門檻變得更加嚴格。

2016年5月,全國股轉公司發文新增八大掛牌條件,要求私募公司“管理費收入與業績報酬之和須佔收入來源的80%以上”等。同時,要求已掛牌私募機構進行自查、整改。如不符合要求,或將面臨摘牌。

2016年,中科招商和硅谷天堂等多傢俬募管理費與業績收入之和在總收入中的佔比未超過60%,與要求的80%相去甚遠,它們因此被列入了整改名單。

隨後,九鼎集團被多項利空消息纏身,停牌33個月。復牌後,其千億市值暴跌超過九成。截至2018年8月3日收盤,其市值約為66.9億元;而中科招商除了市值暴跌,還因為整改不到位,2017 年12月被以66億元市值強制退市。

多傢俬募公司在一番浩浩蕩蕩的大躍進式上市後,吸走了大量資金,但也最終折戟。在這波上市私募的惡劣影響下,國內私募登陸A股的大門幾乎就此關閉。

來自美國的啟示

“我無法想象為什麼私募公司還會想要上市,畢竟已經上市的私募公司表現實在不怎麼樣。”2017年年初,私募巨頭凱雷集團創始人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如此表示。

作為強週期行業,私募投資行業缺乏穩定的業績預期,且比較容易受宏觀經濟及政策環境的影響,這些都導致其上市企業的市值有時不太樂觀。美國多傢俬募巨頭已經用親身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2007年黑石上市那個夏天,美國正處於信貸市場全面萎縮的前夕。次級房屋抵押債款的負面影響不斷蔓延,債務大廈開始搖搖欲墜,市場投資者一片驚慌。

經濟形勢大好時,私募股權公司拼命舉債,不斷抬高收購標的公司的價格,希望攫取每分利潤。但隨著資本奔逃,其被投公司的市值縮水,但賬面負債卻絲毫未減,私募公司的鉅額投資開始面臨著化為烏有的危險。

在此背景下,2017年2月,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 IPO;同年6月,黑石登陸紐交所;隨後的10月,Main Street Capital在納斯達克上市。這三傢俬募機構都幸運地在金融危機爆發前進入了資本市場——這讓它們能籌集到比幾個月後更多的資金。美國也在這一年迎來了一波私募上市高峰。

黑石的及時上市,讓它成為美國當時近5年裡最大規模的IPO。在黑石上市後的第11天,另一傢俬募巨頭KKR也提交了上市申請,但那已經有點遲了——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迫近,資本市場飄搖動盪,錯過了最好時機的KKR一直到2010年7月才實現上市。

2012年後兩年,被金融危機襲擊過後的經濟環境依然不太明朗,但美國卻在此時迎來了第二波私募上市潮——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和凱雷集團等紛紛加入了上市隊伍,上市成了它們自救的金融手段。

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排名前十的PE機構——凱雷、黑石、KKR、阿波羅全球管理集團、CVC Capital、華平投資、銀湖資本以及TPG等,超過一半已經實現上市。

私募機構上市潮來了?

圖表來源:PEI 2017年全球私募股權機構排名

可惜,已經上市的私募巨頭多數股價處於低迷狀態,就連如今資金管理規模已經超過4300億美元的黑石也難逃股價魔咒。

從歷史數據來看,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私募機構股價的下跌速度多快於整個市場的下跌速度:2008年金融危機時,黑石的股價一度從每股36.45美元暴跌至4.15美元,期間雖然有所回升,但截至2018年8月3日收盤,它的股價仍低於開盤價。截至2008年聖誕節,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等多傢俬募的股價從超30美元的開盤價下跌至低於1美元。

私募機構上市潮來了?

隨後,在2014年和2016年,私募股權公司的股票又經歷了兩輪暴跌。比如,相比2015年春季,2016年私募巨頭凱雷、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黑石和KKR等的股價均下跌了超過35%。

儘管幾家公司的股價此後有所回升,但直到今天,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股價仍沒有回到過此前的高位。面對著不盡如人意的市值,2017年年初,凱雷、阿波羅和KKR等都宣佈將回購自己價值數億美元的股票,希望藉此提振股價。

如果只以股價來評價,黑石、KKR等私募巨頭的上市挑戰似乎都失敗了。而對奔赴海外資本市場的中國私募機構來說,如果僅僅將上市期望寄託於市值,恐怕也將要失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