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所創作的一首五絕,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偏安一隅,不思恢復。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出任建康知府時,夜裡遭遇城中叛亂,他卻不思平叛,拋下李清照棄城而逃。李清照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當年的悲壯之舉,故作此詩,同時也有諷刺國家和丈夫之意。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賞析:

詩一開篇便以高亢激昂的語調,發議論之語,抒胸中豪情,論人生價值取向。作者說,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家、為人民而死,要成為鬼中的英雄。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作者此二句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力地諷刺南宋朝廷只顧逃亡不顧百姓的行徑,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有振聾發聵的作用。詩中所表現出的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有感天地、泣鬼神之魄力。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句,借用項羽烏江自刎的典故,作進一步諷刺,並表明自己的態度。當年,項羽被漢軍追及,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毅然下馬步戰,而後揮刀自刎。

李清照認為,不肯渡江、捨身取義的項羽是值得人們敬佩的英雄,他雖死猶榮,不愧為鬼雄。而整個南宋,在面對敵兵入侵時,不是直面戰爭,而是一味逃脫;更有自己的丈夫,在叛亂之中只顧念個人安危,不管城中百姓生死,臨陣逃脫。相比之下,國家的懦弱、丈夫的膽怯,實在令人氣憤。

其實,作者只是在借歷史諷刺現實,並不見得非要自己的丈夫犧牲性命。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附:其他相關的詩

杜牧對項羽自刎的這此段歷史,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題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可以看出,杜牧與李清照的觀點大相徑庭。他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應該有容忍羞愧與恥辱的氣量,而不是遇到挫折便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甚至負氣自殺。他認為,如果項羽能夠“包羞忍恥”,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勝負還未可知。然而,項羽卻剛愎自用,在最後關頭,看重的乃是個人的顏面而烏江自刎。項羽氣節固然值得人們欣賞,但他作為王者的這一做法,實在不足借鑑。

再後來,北宋的王安石讀了杜牧的《題烏江亭》,也表示不贊同,寫下《烏江亭》一詩: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與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從政治家的冷靜分析入手,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捲土重來,因為江東子弟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

讀了以上三首詩,你對這段歷史持有什麼樣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