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瀋陽最古老的「官道」盛京路的故事,皇家錢庫重地

一提到盛京路,瀋陽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它位於瀋河區瀋陽路南側,東起朝陽街,西至正陽街。盛京路早在皇太極將國號改為“清”(1635年)時就存在了,如今已有370歲的高齡。由於清初至民初,這裡一直是重要的官道,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很少往來於此。那麼,在這條古老的“官道”上曾發生過哪些故事?有誰曾是這裡的主人?

侃侃而談:瀋陽最古老的“官道”盛京路的故事,皇家錢庫重地

下面就聽小編給大家講講“盛京路”的故事,謝謝支持關注

清初是條藏金衚衕

在青磚鋪地的瀋陽路南側,有一條十餘米寬的柏油馬路,街邊藍色的路牌告訴人們,這就是盛京路。馬路兩側現代化的高樓林立,不時有行人穿梭於此。由於地處鬧市邊緣,這條古巷顯得十分幽靜。

侃侃而談:瀋陽最古老的“官道”盛京路的故事,皇家錢庫重地

“清初,它只是條不足十米寬的小土巷子。清初這裡叫金銀庫衚衕,是皇太極的皇家錢庫,皇室所有的金銀、玉器、珠寶皆儲存於此。據《盛京通志》記載“銀庫共有十八間”,但其遺址早已無存。由於該處是皇家重地,自然每日都有重兵把守,平民百姓從來不敢靠近半步,否則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清入關後,瀋陽成為“陪都重鎮”。往昔的金銀衚衕也擴大了規模,成為掌管東北三省的盛京將軍府所在地。為了顯示將軍府的獨特地位,衚衕的東西路口處,搭設了兩座氣派的雕花東、西轅門牌樓,其形狀類似今瀋陽故宮的文德坊、武功坊的牌樓,只不過規模稍遜。

“馬傻子”揭竿起義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清廷日漸腐敗衰落,貪官汙吏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加之皇帝多次東巡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導致民不聊生,哀鴻遍野。

由此,發生在金銀衚衕裡的農民起義故事流行起來。清同治年間,遼吉間農民義軍揭竿而起,其中以馬國良(外號“馬傻子”)為首的一支最為有名。“反清廷,殺恩合(時任盛京將軍),殺富濟貧”的口號成為當時凝聚人心、擴大起義隊伍的法寶,“馬傻子”義軍的規模由最初的幾百人迅速擴大到數千人。起義之火迅速燃至盛京將軍府。

一日,時任盛京將軍的恩合將內務府等王宮大臣聚到將軍府享樂,其城內重兵也隨之轉移至將軍府駐守。正當他們花天酒地、歌舞昇平之時,“馬傻子”的得力干將徐佔一乘虛而入,砸了刑部大獄和縣大獄,放了所有朝廷關押的犯人,並燒燬了承德縣衙。當恩合在將軍府遠望火光沖天的刑部大獄時,嚇出一身冷汗,馬上緊急調來援兵,鎮壓起義軍。可等到援兵趕到時,聰明的義軍已悄然撤退……

侃侃而談:瀋陽最古老的“官道”盛京路的故事,皇家錢庫重地

清末民初戰亂不斷

隨著清廷的衰敗,金銀庫衚衕裡盛京將軍府的大權也被架空,並改成奉天總督府。清末,據《瀋陽縣誌》記載,“鎮安上將軍行署駐金銀庫衚衕”。在行署東側還有座奉天巡按使公署。張錫鑾、許世英、徐世昌等均相繼在此任過總督。由於這裡有諸多行署駐紮,因而金銀衚衕改名為“軍署街”,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瀋陽解放,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改名為“盛京路”。

至此,時過境遷的金銀衚衕徹底告別了太平的日子,成了歷史上諸多重大事件的重要發生地,“軍署街”的大名也廣為人知。

1912年辛亥革命時,奉天省城曾發生一起震驚關東的血案,而這場血案的製造者正是住在“軍署街”上的奉天總督。當時,孫中山秘密派遣同盟會干將張榕從日本回到瀋陽,與東大營一位叫藍天蔚的同盟會成員一起組織“奉天聯合急進會”,密謀反清獨立,策應武昌起義。他們與當時報館一名叫田亞斌的革命志士一起欲以和談的方式奪下總督之權。時任奉天總督的趙爾巽聞訊後,懾於當時的革命形勢,立即將有“關東三狼”之稱的袁金鎧請來共商對策。兩人商議之後,決定將當時在新民任統帶的張作霖調來,一同應對革命軍的談判。

談判中,革命軍擺出種種條件,並提出交權後對他們給予優待,話到此處,在一旁早已不耐煩的張作霖把槍往桌上一拍,吼道:“誰要革命我就反對,我張作霖好交朋友,但我這槍可不認什麼朋友。”於是,和談就此告敗。

張榕見形勢不妙,便與藍商量,欲通過起義武力解決。不想,在起義還未發動時,袁金鎧已與張作霖一同為他設下了“鴻門宴”。1912年1月23日晚,袁金鎧在奉天西關平康里的德義樓宴請張榕。宴罷,張榕在回家的途中,被張作霖密派的殺手槍殺,時年29歲。同時,張榕全家皆受株連,一百多條人命橫屍街頭。此後,人們為紀念革命先驅張榕,將其生前居住過的大東區小北關街的一條衚衕稱為張榕衚衕,由於奉天總督下令,不準提張榕的名字,後改為榕光衚衕,而“榕”字仍然犯忌,故改成容光衚衕,解放後,改為榮光裡,後定名為榮光巷。

民國初年,已成為奉天省公署所在地的軍署街,又因其“官道”的獨特身份,成為“六·十”運動的發生地。

1925年,英、日帝國主義在上海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五卅”慘案,消息傳到奉天后,同年6月10日晨,在中共奉天黨的組織下,沈城各校學生分別從小南門、大北門等處進城到軍署街,集合在省公署門前。學生們高舉“為死難同胞復仇”的大幅標語,手舉白旗,振臂大呼“為死難同胞復仇!”“打倒日、英帝國主義”的口號,向奉天省公署請願。

頓時,省公署內亂作一團,時任省長的王永江急調武裝憲警荷槍實彈鎮壓,這愈加激起學生們的憤恨。迫於當時形勢,王永江起初不敢露面,先後讓奉天省政務廳長王明宇、教育廳長祁公亮出面遊說,均被學生們轟下臺。隨後,憲兵司令陳興亞也赤膊上陣,聲嘶力竭地恐嚇,但無濟於事,最後王永江無奈接受了學生們所提的大部分條件,這場反帝鬥爭才宣告勝利。

直到東北易幟後,軍署街一直都是官家要地,張學良主政東北政務委員會時,其主要活動除在大帥府外,即在軍署街的省公署內。

如今,奉天省公署舊址仍坐落在盛京路上,隱藏在原紡織廠的大院中,並不顯眼。沒有了顯赫的地位和權利,蒼老、殘破、敗落的空房子安靜了許多,沒人再去打擾它。

周總理讀書時曾居於此

除了起義、戰亂和學生運動,盛京路上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秘史。1910年春天,12歲的周恩來隨其親屬坐船輾轉來到奉天(今瀋陽),投奔其大伯父。由於當時瀋陽東關模範丙等小學堂還未建好,周恩來暫且被送到銀州(今鐵嶺)銀岡書院讀書,半年後,才轉入瀋陽東關模範丙等小學堂。在此期間,年少的周恩來每天到瀋陽東關模範丙等小學堂讀書,常往來於瀋河、大東之間,閒暇時,他還常到小河沿魁星樓去。上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與鄧穎超到瀋陽視察工作時,曾利用休息時間,到過盛京路、東關模範丙等小學堂和小河沿的魁星樓,追尋那段童年的記憶。

侃侃而談:瀋陽最古老的“官道”盛京路的故事,皇家錢庫重地

但是,周恩來在沈讀書其間究竟住在哪裡呢?這一直是個謎,有關周恩來的書中也都沒有記載。不過,據有關專家考證,其實,當時周恩來在沈讀書時就住在盛京路上。周恩來到沈後,學校沒有地方住宿,而那麼小的孩子也不可能獨自住在旅館裡,所以他只能住大伯父家,而他的伯父當時就在盛京路東口的度支司(今朝陽街)出任小職員,其居住的位置也在奉天省公署附近,也就是盛京路上。因此,根據這些史實推斷,周總理讀書時居住的地方就在盛京路。至此,盛京路不僅是歷代“官道”,也成為一代偉人曾經的居所。

星移斗轉,物是人非。沒有青磚鋪地,沒有王宮皇閣,如今的盛京路平凡了許多。今天,行走在這裡,當年官衙林立、爭權奪勢的動亂局面早已煙消雲散,有的只是林立的店鋪和樓房,平坦的柏油路和現代人忙碌而平靜的生活。惟有一幢早已空置的奉天省公署舊址和臨街店鋪的飛簷及仿古式的裝修還印證著它久遠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