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財富│5折買BTC:數字貨幣打折季來了?

您正在閱讀算力智庫第111篇原創作品

算力說


熊市漫漫、競爭激烈、轉型艱難,交易所的日子不好過。於是,各家交易所都在增加用戶粘度上做足了功夫。尤其在資產增值方面,交易即挖礦成了潮流,各類理財產品紛紛在交易所開售,令人眼花繚亂。而近期,又有交易所推出了“幣打折”模式,讓用戶可以折扣價購買數字貨幣。那麼,“幣打折”究竟是福利還是營銷呢?

5折買USDT、5折買BTC,買數字貨幣也有折扣了。

算力智庫瞭解到,這是當下一些數字貨幣交易所推出的新玩法。看來現在交易所為了口碑和流量,也是夠拼的。

究竟什麼是幣打折,幣打折真的讓投資者得到實惠了嗎?優惠幅度可達50%,交易所在貼錢賺吆喝嗎?

真的打折了嗎?

打折買幣真實惠?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

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某投資者以5折購買1 BTC,那麼他僅需支付0.5TBC即可。但在支付0.5BTC後,他並不會馬上得到那1 BTC,因為按規則該產品有3年鎖定期,也就是他要等到3年後才能拿到1 BTC。

幣打折的本質其實是傳統理財產品的一種變體。

傳統理財產品的模式是,投資者支付本金,經過一定期限後獲得額外收益。而幣打折模式幾乎如出一轍。

從另一個角度看上述幣打折的例子就會發現,其本質流程是:投資者交給交易所0.6 BTC,交易所通過投資理財為其創造0.4的收益,最終投資者拿到1 BTC。這也就是把傳統產品後期的“額外獲得感”提前告知,變成了前期“落袋為安”的“優惠打折”。

顯然,兩種產品在機制上都是理財產品,只是給用戶不同的體驗而已。從這一層面上講,儘管幣打折模式並非投資理財原理機制的顛覆式創新,但其把收益的獲得感提前,先發制人地讓投資者“眼前一亮”,可以說是營銷模式的一大創新。

美中不足的是,長達3年的鎖定期對於急於求成的幣圈投資者似乎太久。對此,算力智庫諮詢了Bloex交易所顧問李易周,他表示:

首先,短期產品往往存在“期限錯配”風險,也就是資金運作方可能因為投資期限過短而無法產生足夠收益,甚至發生資金斷裂,而較長的投資期限可以確保穩健收益。

其次,目前市面上的數字貨幣理財產品多為短線產品,長線產品存在市場空白。Bloex發現,市場對長線產品是有需求的。

最後,李易周認為,數字貨幣行業非常浮躁,投資者往往急功近利,通過長線產品可以給用戶樹立形式上的“心理底線”,幫助用戶長久持有。

另外,李易周也強調,3年鎖定期並不代表零流動性。用戶購買產品後仍可贖回(當然收益會受損),未來還可交易或質押換取流動資產,自由度較高。

李易周透露,如果按照傳統理財收益率來換算的話,幣打折系列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12-30%,在數字資管領域屬於穩健型收益。

粒·財富│5折買BTC:數字貨幣打折季來了?

Bloex顧問李易周

交易所的理財"新"經

幣打折模式可謂業界最新花樣,但交易所覬覦理財,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李易周對算力智庫表示:“傳統投資者對數字貨幣不瞭解,不懂投資模型和方法。而數字貨幣投資者往往看不上傳統產品的低收益率。直白來說就是,傳統投資者看到20%的收益率就覺得是騙子,而數字貨幣投資者看到50%的收益率都覺得毫無吸引力。”

“經過長期觀察分析,我們發現了傳統投資與數字貨幣投資領域的這條鴻溝,而幣打折產品正是瞄準了這條鴻溝,希望以穩健合理的收益來吸引兩方面投資者,彌合這條鴻溝”,李易周進一步解釋道。

李易周坦言:“其實市場上很多交易所都早就推出了理財功能,比如LBank就做的很好。而對我們來說,要做就要做第一,因此我們開發了幣打折,雖然在數字資產領域可以說是業內首創,但也是借鑑了傳統的到期國債模式。”

LBank聯合創始人何偉也向算力智庫表示:“數字資產管理是我們關注的。我們發現國外投資市場上散戶少機構多,而國內市場正好相反,但往往都是機構賺錢散戶虧錢。所以我們認為散戶應該依靠專業團隊和機構來實現收益。專業團隊可以讓投資者在牛市中獲得更大收益,在熊市中至少可以少虧錢。”

據算力智庫瞭解,目前各家交易所在理財服務方面都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和產品。相關詳情請閱讀往期文章《數字資管又添新軍:鷸蚌相爭 投資者獲利?》。

何偉向算力智庫透露了LBank擴張理財功能的詳情:“我們很快會納入更多資管團隊的更多產品,並且詳細明示出來供用戶選擇,比如產品類型是保本型還是主動型,歷史業績和團隊情況,募集多少資金,採用何種投資策略等等。我們會篩選一些優質團隊,再讓用戶自由選擇。”

何偉直言,交易所提供理財服務,可以說是為了增加用戶粘性,這是每個交易所都會考慮的問題,而從用戶角度思考的話,思路就更簡單:“我來幫你賺錢”。

夾縫中求生存

數字資管這塊大蛋糕,正吸引更多交易所加入。就在Bloex推出幣打折後,玩家網也宣佈推出幣打折,這讓剛開闢出的資管新領域瞬間進入激烈競爭狀態,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熊市背景下交易所爭奪用戶資金的白熱化程度。

理財戰場的開闢,恰恰反映出交易所的窘境。

數字貨幣熊市帶來的人氣低迷,讓交易所的新用戶和交易量雙雙下滑,對交易所盈利帶來負面影響。

同時,天價上幣費、黑客盜幣事件頻發、“交易即挖礦”的社區型交易所橫空出世等,都讓傳統中心化交易所不得不更早面對“生存還是死亡”的終極問題。

據算力智瞭解,目前交易所對於C端用戶的服務,已經從貨幣兌換延伸到了資產管理。而對於B端項目方,交易所也在嘗試“上幣”之外的更多服務。

何偉告訴算力智庫:“業內常說交易所是‘收割機’,但其實也是行業資源的彙集者。與其利用上幣費成為‘收割者’,我們現在更希望憑藉資源優勢為項目方提供一條龍諮詢服務,幫助項目方成長。比起簡單的上幣,我們還可以做很多,比如孵化、資源整合、資本對接、市值管理、市場推廣等等。”

何偉表示,交易所助推項目方,其實是一件三贏的好事。對項目方來說可以補足短板,對交易所來說收穫了一個優質項目上幣,對用戶來說增加了項目上線後的上漲概率,可以說互利共贏。

當然,任何模式的創新還需經過檢驗,畢竟在投資市場裡,所有參與方都在直麵人性,美好的願景可能在落地時就變了樣。正如幣打折當前正面對的尷尬是,折扣力度大的產品一搶而空,而折扣小的產品乏人問津,給運營者徒增壓力。

文章所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敬請注意投資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