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拼“山寨”能拼多久?

拼多多,拼“山寨”能拼多久?

跌破发行价,拼多多市值蒸发75亿美元

7 月 26 日晚,拼多多在上海和纽约两地同时敲钟,以股票代码“PDD”在纳斯达克上市。

成立不到三年的“新电商第一股”拼多多,发行价取发行区间上端19美元/ADS,开盘报26.5美元较发行价大涨近四成,并维持一整天以 26.7 美元/ADS (+40.53%)收盘。盘后交易,拼多多继续上涨,市值近300亿美元,相当于 2/3 个京东。创始人黄铮也凭此,身价超过刘强东。

紧接着,拼多多受持续发酵的假货问题影响,除了上市首日暴涨40%之外,多个交易日连续下跌。7月31日,其股价每股20.59美元,相比较上市当日最高300亿美元市值,已跌去了50亿美元。

美东时间8月1日开盘,拼多多跌逾14%,最终报收每股20.31美元,下跌10.09%。截止8月1日,已累计下跌24%,盘中一度跌破19美元的发行价。

拼多多的市值继续蒸发,降至225亿美元。

拼多多,拼“山寨”能拼多久?

拼多多被主管部门约谈黄峥:假货肯定比想象得少

从创立到上市仅用时2年11个月拼多多上市,刷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最快上市纪录。树大招风,紧接着拼多多就迎来了诸多质疑。

“假货”、“山寨”、“消费降级”、“低线城市”……一个个标签伴随着拼多多成长,吐槽拼多多,俨然已成为一场“政治正确”的狂欢式社会活动。

7月27日,有关“拼多多平台上7.5元售卖原价888元的贝因美红爱加奶粉”、“VIVI 手机”以及“小米新品”等商品图片在网络广为流传。不少媒体发布了整个电商是否在出售假奶粉、过期奶粉以及白牌电器等相关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

7月31日,拼多多高管回应称,已经下架山寨产品小米新品。对于奶粉,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拼多多上低价的婴幼儿奶粉很多是临期产品,“这些临期奶粉占整个奶粉销售额的20%。”

8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对拼多多开展调查。拼多多回应监督要求称,将全力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称,网监司高度重视媒体反映的拼多多平台上销售侵权假冒商品等问题,已经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约谈平台经营者,并要求上海市和其他相关地方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对媒体反映的以及消费者、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拼多多平台上销售山寨产品、傍名牌等问题,认真开展调查检查,不管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平台内经营者,只要构成违法,都将依法严肃处理。

拼多多,拼“山寨”能拼多久?

黄峥在媒体采访时称,拼多多平台上能够被定义为假货的量肯定比媒体想象的要少。“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客单价决定,40块钱的东西做假也是有成本的。假货肯定比想象的少多了,但是山寨的问题,拼多多当前肯定是做得不够好。”

黄峥还表示,很多人把山寨商品和假货混为一谈,拼多多在打假问题上从来没有犹豫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收入,消费的选择不一样,但消费公平是第一位的。

对于这么大的风波,黄峥说他IPO前有这预判。他说,之所以在第三个年头就IPO,主要是想通过它推动公司解决难题,变得更透明。但危机冲击波的力度已经远超他的预期。在百度指数上,这一轮危机的指数数据,是公司IPO指数数据的4倍。

他在开完员工大会之后的早晨,写了一封信,告诉大家要强调要坚持本分价值观,面对质疑甚至恶意攻击,也要善意解读,先求责于己,拥抱公众与监督,忽略股价波动,拿出钉钉子的精神,一个一个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

拼多多,拼“山寨”能拼多久?

拼多多未来在哪里?

拼多多3年就上市,市值上约等于4个新浪、20个搜狐、80个聚美优品。它是个孩子,但已经是个足够强大的孩子。

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截止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平台活跃买家是2.95亿,2017年年底这个数字还是2.44亿。2017年全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总订单量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2017年全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GMV分别为1412亿元人民币与662亿元人民币。根据预计,拼多多2018年全年GMV有可能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核心财务数据方面,其2016年收入为5.05亿元人民币,2017年全年收入为17.44亿元人民币,2018年Q1收入已达13.85亿元人民币。

对于未来,在拼多多上市前夕,黄峥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 选择现在上市是因为拼多多现象已经变成一个社会现象,需要承担社会影响、社会责任,也是希望能够把拼多多放在更强的监督之下。“通过上市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让拼多多更加透明。作为这个形态的公司,如果再过三年、五年也没有太大差别,还不如把这个公司放到监管之下。”

拼多多用仅仅3年,做到了淘宝5年、京东10年的GMV数字,成为了社交电商“新大佬”。另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拼多多在今年3月渗透率达22.4%,仅次于淘宝,环比增长15.6%,增长率远高于淘宝和京东。

那未来呢?拼多多会不会成为淘宝、京东之后的第三个巨头?

目前,拼多多的商业模型,已从自营转向平台,类似于阿里。2016年拼多多上线之初,曾以自营为主,赚取商品进销差价。2017Q1之后彻底抛弃自营业务,逐步将在线营销服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仅收取较低平台交易佣金(0.6%)。2016年自营商品收入占比达90%,而到了2017Q1平台交易佣金收入占比达92%。如今在线营销收入占比不断提升,从2017年的69%,升至2018Q1的80%,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仅靠0.6%的手续费显然是不行的,提升货币化率是拼多多考虑长期发展的必要路径之一。货币化率(take rate=net revenue/GMV)是考量平台型电商的核心指标。据方正证券计算,拼多多2017年和2018Q1的货币化率分别为1.2%和2.1%。如不考虑GMV统计口径的差异,拼多多2.1%的货币化率和阿里的3.7%、京东的5.6%仍然有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创始人黄峥在很早就说过,希望把拼多多打造成“Costco”和“迪士尼”的结合体,它不光提供超高的性价比,更将娱乐性融入每个环节,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有机结合。

现在拼多多离这个愿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特别是在质优价廉这一部分,为保持客户粘性,“极致低价”无疑会致使商户盈利能力低下,劣质低价将成为顽疾。如果明知平台上的商家涉嫌违反知识产权、商标法,依然纵容,更是劣币驱逐良币,以“消费升级”之名,行“消费降级”之实,这也是众多媒体诟病拼多多最根本的原因。

拼多多,拼“山寨”能拼多久?

虚伪作恶还是本分赚钱?

有人曾评论拼多多抓住的是中老年电商用户的市场,但事实是,拼多多的使用人群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但是如果要论 30 岁以下年轻消费者的比例,拼多多已经是几家平台里最高的。

数据显示,拼多多用户中30岁及以下的用户占比53.3%,高于淘宝和京东。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拼多多活跃买家人均年消费金额低于700元,而阿里和京东分别在在8000元和4000元以上。说明拼多多买家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可期,这些买家的消费能力还有可观的上升空间。

拼多多,拼“山寨”能拼多久?

随着拼多多用户消费能力的提升,拼多多提供更品质化的商品也是可行之路。小米起初只做千元的低价机,现在开始做三四千元的中高端手机。腾讯成立之初,基本上的用户都是消费力不足的年轻人,如今腾讯用户已具备很强的购买力,故此, 一切皆有可能。

拼多多,拼“山寨”能拼多久?

黄峥在之前给股东的信中写到:对于拼多多管理层来说,本分意味着专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我们可能不被理解,但我们总是出于善意,不作恶。

拼多多现在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随着它走向成熟,品牌定位也会有所转变,其背后还有腾讯撑腰,作恶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选择打脸会不会有点不值得?

记得在黄峥的文章自述中说第一份正式工作在谷歌,他在那里待了三年,受益于IPO与飞升的股价,很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不作恶”就是来自谷歌一直坚持的信条。想必经历完这次,拼多多作不作恶很快会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