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伏發電發展不佳皆因主政者能力不足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蔡英文當局訂下“2025非核家園”目標,盼臺灣再生能源發電(綠電)比率達到20%,但去年臺灣再生能源發電比率僅4.9%,近日臺灣審計部門也表示再生能源設施建設進度不如預期,無法彌補供電缺口。臺灣學者王京明批評稱,臺灣具備發展太陽能的良好條件,再生能源發電量無法達標,是因為主政者能力不足又不尊重市場機制。

據臺電公司資料,去年臺灣再生能源佔比最高為水力發電2.3%,政府大力推動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僅佔0.7%。臺灣審計部門2017年度報告也指出,截至去年底,已完成設置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容量佔2025年目標比率僅有8.84%,發展成效不佳。

“不是天資不夠,只是不夠用功!”王京明指出,臺灣海峽是良好風場,可以發展離岸風電,且臺灣多處每年日照數超過2000小時,如高雄、臺南等,因此,臺灣有錢有風場有陽光,再生能源發電量卻遲遲無法達標,就是因為主政者能力不足又不尊重市場機制。

以太陽能光伏發電來說,王京明認為,“綠能屋頂”不應設立門檻,要求太陽能安置廠商須有多少資本、整合多少家用戶,符合市場機制的做法應是散戶住戶只要屋頂有2個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即使發電量只有1000瓦,也可以找零售廠商簽約。

王京明表示,臺灣當局不應該過度介入商業模式,而是應積極推進基礎建設工程,讓臺電電網可以安全供電,成立交易所,打造共享經濟,讓民眾可以自由上網買賣太陽能光伏發電,才能“衝高電量”。

王京明指出,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意義是家家戶戶都可以裝設發電板,現在臺灣當局的做法反而本末倒置,導致太陽能光電發展遇阻難行。 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