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分享|爸媽必看:北大心理老師和你聊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節分享|爸媽必看:北大心理老師和你聊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我們經常會聽到諸如此類的話。身為家長,更是對孩子寄予最美好的期待,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開朗樂觀、快樂幸福……然而這些美好期待的實現,和孩子先天身體素質、父母性格類型和教養方式、兒童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等息息相關。

今天,先和大家聊聊兒童心理健康的話題。我們摘取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線訪談”欄目就兒童心理健康話題,對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碩士生導師、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專職督導陳師韜老師進行採訪的精華內容。

在兒童節來臨之際,歡迎各位爸爸媽媽們,和我們共同學習瞭解兒童心理健康知識,一起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孩子在成長的不同時期有哪些比較常見和需要重視的心理問題呢?

童年時期,我們會有一些神經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

1. 自閉症

例如我們現在越來越關注的自閉症,也叫做孤獨症,這就屬於神經發育障礙的一種表現。

有自閉症傾向的兒童會在溝通和社交中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說他們和同伴或者家人互動性情緒交流的會比較少。對他們來說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他們主動邀請同伴進行玩耍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他們還會有很多侷限性的興趣愛好,比如說小朋友喜歡玩玩具汽車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有自閉症的孩子可能會關注車子的車輪,非常侷限的興趣愛好等等。

2.多動

童年期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注意力缺陷和多動。

有很多家長會問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動,注意力是不是有問題。一般來說,12歲以前的孩子如果發生一些和同齡孩子相比更明顯的注意力缺陷情況,比如說做事情非常粗心大意,非常不注意細節,注意力維持時間很短,比如他讀一本書,反反覆覆讀一頁,雖然讀很多次都會忘記,這就是注意力非常短。比如他做事情有頭沒尾,開始做作業做了一半就跑出去做別的事情,或者丟三落四,或者不願意做費腦力的事情,這時候孩子表現出有一些注意力的缺陷。

如果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比如說精力特別充沛,總是在教室裡跑來跑去,控制不了自己的嘴或者手,總是動來動去影響他人,或者喜歡從教室這個地方衝到那個地方,比如家裡和教室裡的座位上總是亂七八糟,非常沒有條理,這個時候可能會表現出有一些多動症狀和行為。如果兒童有這個注意力和多動缺陷的時候,家長和老師最開始可以通過一些行為控制的方法,幫助他們瞭解怎麼樣認識到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有意識地調整。如果問題特別嚴重,因為這是一個神經發展的缺陷,可能會需要用一些藥物進行治療和調整。

3.學習障礙

在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會面對的一個比較隱性的問題--學習障礙。當孩子智力發展完全沒問題,但是在學習某部分內容總是不能有所起色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了解孩子是否存在有一定的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表現在學習某一內容的內隱缺陷上,例如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可能容易搞混形近的字、在閱讀的時候跳行漏行、難以理解某些概念。由於這種缺陷的存在,容易導致兒童青少年造成對自己的自卑感、無能感,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出現注意力分散、不願意和同伴交往、害怕來學校甚至厭學逃學等現象。如果孩子真的存在某些學習障礙,那需要老師和家長及早的調整教學方式和干預方式來應對孩子的學習障礙,幫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心。

  • 中盛凱新PEM兒童心智行為評估

上面的內容,陳老師分享了兒童在不同成長期需要重視的三大心理問題,自閉症、多動和學習障礙。身為家長的您可能也會心生憂慮,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想要知道目前孩子的心理行為表現是否健康。據小編所知,現在不少婦幼保健院,像北京豐臺區婦幼保健醫院、西京醫院兒科、山東省婦幼保健院、惠州第二婦幼保健院等醫院,開展的PEM兒童心智行為評估項目,不僅能對孩子的心智健康狀況(包括孩子的氣質類型、情緒狀態、心理行為問題等)進行評估,還能對家長的心理狀態及家庭環境等進行全方位評估。

兒童節分享|爸媽必看:北大心理老師和你聊兒童心理健康

PEM兒童心理健康評估應用展示

套用一句俗語,知己知孩子,心身更健康。在充分知曉孩子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心理特質的基礎上,及時改善和提升孩子的心理狀態,優選適合孩子的養育方式,將有助促進孩子心身健康成長。讀完本文,點擊文末瞭解更多,查詢你所在區域哪家醫院在開展此項目,給自己和孩子來個全方位心理評估吧。

兒童節分享|爸媽必看:北大心理老師和你聊兒童心理健康

PEM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二、不同階段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孩子在學校中遇到人際矛盾,嚴重的曾經遭到過校園霸凌,導致了孩子的抑鬱狀態和焦慮狀態,家長、老師、社會該如何幫助孩子?

1.把人際矛盾當做一個契機

我們說到的這些是人際關係引起的。人際關係是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一門課程,因為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人際關係會伴隨我們人生。從小我們就要學會處理如何解決一些人際關係當中的矛盾和衝突,當孩子在學校裡出現一些人際矛盾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其實可以通過矛盾把它當做一個契機,幫助孩子分析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應該如何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矛盾發生的原因,並且幫他們用一個很積極的方式進行溝通和處理。

2.校園霸陵必須重視

當然,有時候我們的人際間的矛盾會上升到比較嚴重的狀態,比如說霸凌,其實現在校園霸凌慢慢增多,我們也看到很多新聞報道來說校園霸凌事件。什麼叫校園霸凌呢?就是兩方因為力量的不平等進行故意的身體上的攻擊、言語的諷刺以及侮辱等,造成一些心理損傷,有的孩子遭到校園霸凌,開始出現害怕去學校,成績下滑,比較容易出現一點小事就比較暴躁,並且會容易通過攻擊行為處理和同學之間的人際矛盾。

當孩子有這些行為表現的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引起重視,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導致了這種行為的發生,因為有時候校園霸凌出現在比較隱秘的地方,不太容易被察覺到。如果發現這樣一些信號首先要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有比較嚴重情形出現的時候,我們成人可以把霸凌者和被霸凌的一方找來好好談一談,心平氣和了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情況,從他們各自的角度去回顧這個事件,並且體察他們不同的情緒狀態,比如說是生氣的、是內疚的、是很無奈的、是很害怕恐懼的,要把這些情緒好好分析一下,並且讓雙方都站在對方的角度剖析一下這件事情應該怎麼更妥善的處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家長和老師也會有一些情緒的反映,成人也需要有一定的情緒調控能力給他們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幫助孩子來了解如何處理這樣的矛盾。

兒童節分享|爸媽必看:北大心理老師和你聊兒童心理健康

三、現在孩子學業壓力比較大,有些出現考前焦慮和對自己的不自信,家長和老師該如何幫助孩子?

1.學習壓力大的原因剖析

有些時候有的孩子會因為學業壓力感到不堪重負,覺得陷入了惡性循環,比如每天作業都做不完,第二天又要考試了,又很焦慮,沒有辦法很好地調整自己。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這種焦慮情緒呢?可能會有幾個不同的原因組成。

一方面,有的孩子特別在意結果,非常看中考試也好,學習排名也好,這個結果對他的意義,他會覺得說,如果這次考試沒有考到前三名就意味著我是一個失敗者,覺得我一事無成,覺得一考定終生,會有這種結果導向的想法,不自覺地會給自己帶來壓力。有時候是家長和老師這種環境給他帶來的壓力,比如有一次考試沒有考好,家長會用指責、責罵的方式來給孩子反饋。孩子就會認識到我成績不好,爸爸媽媽就會責怪我,就會認為我自己不能考差,所以社會壓力也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心理壓力。

2.成長型思維的引導

斯坦福的一位心理學家把這種結果性導向的、比較僵化的思維方式叫做“固著型思維”。有“固著型思維”的人非常看重結果;一旦遇到失敗就容易內歸因,覺得是自己的不優秀導致了自己的失敗。而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型思維”的概念。這樣的孩子如果考差了,會從過程中找漏洞,積極面對挫折,認為繼續努力還有進步的空間。他們重視努力的過程而不只侷限於結果的成敗。當然,這樣的思維方式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會有的,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一些引導。

因此,家長和老師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更加註重給孩子一些具體的反饋,比如說可以反饋給孩子說,你每天晚上回來按照自己的作息時間在學習,並且每天都能用複習錯題集的方法進行回顧,你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努力,結果怎麼樣並不是最重要的,學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可能家長用這樣的方式也會讓孩子更加靈活、更加積極的來面對這些壓力。

兒童節分享|爸媽必看:北大心理老師和你聊兒童心理健康

四、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家長、老師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孩子在成長階段大腦發育並不完善,因此對情緒和行為的調控能力是有成長空間的。研究顯示,孩子的情緒狀態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果家庭成員中,尤其是母親有抑鬱或者焦慮的情緒,就非常容易影響孩子,讓孩子潛移默化的用抑鬱或者焦慮的情緒處理方式來面對事件。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情緒起伏時,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在穩定自己情緒的狀態的前提下做一個有效的榜樣,教會孩子如何調節當下激動的情緒。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在做作業時,孩子會和家長有很多衝突,孩子作業做不出,很沮喪,可能會想撕書撕本子,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情緒暴躁,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會刺激這種矛盾,也會讓孩子不知道怎麼面對作業做不出的不爽情緒。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覺得我有情緒,讓自己的聲音變輕一點或者通過讓自己深呼吸平緩情緒的方式,再和孩子溝通說,“你在這裡遇到了什麼問題,我看你現在情緒特別不好,你好像特別沮喪,覺得作業很難”,先去認可孩子的這種情緒,然後幫助孩子梳理這個情緒背後的原因,那是因為這道題目太難了做不出來,還是你忘記怎麼做了,還是這道題表意不清或者你理解有困難,找到具體原因,再幫助孩子梳理下一步應該怎麼做。一方面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也示範瞭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