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4+1”,走好!

这是哨位为你站岗的

1413天

最后的“4+1”,走好!

延续了19年的军校“4+1”

将在几天之后送走它最后一批学员

今天,一段学员离校的视频在朋友圈被疯转。许多人看后,以为是军校学员毕业了,其实不是,这是大三的学员“3升4”去任职院校培训。

而在任职院校等待他们的,除了此前“3升4”的师兄师姐以外,还有比他们早两级的“4+1”学员——中国军校最后的“4+1”学员。

最后的“4+1”,走好!

从我军开始实行“4+1”制度至今,19年岁月已经过去,从4到“4+1”再到“3升4”,这一不断调试的过程,是中国军官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调试与成长。

19年,整整一代军官的青春。站在历史的节点,我们有必要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这不仅是对那一代“4+1”们青春的尊重,也是对后继者的教育与启迪。

最后的“4+1”,走好!

2006年,行走在南京街头的军校学员,那时候还是红肩章

1999年夏,全军第一批军校4+1学员开始走进各大院校的大门,这批人被部队寄予了厚望——既懂技术又懂指挥的复合型指挥人才!

19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谈到“4+1",大多数人的关注点都在“+1”提高军事指挥技能上,而在政策制定之初,我们的关注点其实是在前面那个“4”上,希望通过这四年提高军官的通识教育水平。

最后的“4+1”,走好!

原南京

政治学院“三号院”

出于未来军事技术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判断,我军决定大力提高军官基础文化水平。因此,我们决定将军队院校指挥生长军官学历教育合训,逐渐向理工科水平高的院校集中,指挥生长军官的第一任职能力主要通过第5年的任职院校来完成(即所谓的“ 4+1” 模式)。

部队希望通过资源整合,让军校学员在本科四年接受更多的通用学科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掌握更多基础文化知识。伴随这一改革,必然是在本科四年压缩指挥专业相关课时,因此,才需要在“4”年之后再“+1”。

最后的“4+1”,走好!

“4+1”制度同一年兴起的还有国防生制度。其实这两项制度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国防生制度走得更远,它把学员的通识教育内容,完全放在了地方大学,而非由军校培养。

设计者希望通过分流合训,培养出既具有比较扎实、宽厚、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又具有过硬军事素质、较强岗位任职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

最后的“4+1”,走好!

原武警沈阳指挥学院

为此,部队不惜在政策上向“4+1”学员倾斜:

根据当时总部文件精神,“4+1”授予双学位,首期合训成员经历完整的“4+1”之后,可以授予上尉正连的军衔和职务,一定比例的优秀学员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

初生的“4+1”,仿佛承载着中国军校改革的希望。在当时,好几所军中名校的首届合训旅成员招的分数都超高,很多人是放弃了清华北大来加入“4+1”培养模式的。毫不夸张地说,第一届合训分流学员的综合实力在某种程度上,标注了军校学员所能达到的一种高度!

最后的“4+1”,走好!

然而,经过几年的试验发展,“分流合训”在基层用人单位却渐渐受到冷遇。根据2006年的一次大规模基层调研显示,基层部队按受欢迎程度给基层指挥员的排序分别是:

优秀战士保送读军校学员、战士考军校学员、四年制指挥类学员、“ 4+1”军队院校合训分流学员、“4 +1” 国防生合训分流学员。合训分流,似乎出现了“水土不服”。

最后的“4+1”,走好!

不满意的不仅是基层,对于合训分流学员本身,也有诸多不适之处。

首先,毕业定职定衔、工资档次高一档渐渐不再被提及,加一的政策优势不再凸显。更有部分单位,分流一年不算干龄,在面临晋职晋衔上,他们比四年制学员慢一些。

其次,接受四年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培养后,这些掌握较高文化水平的新一代年轻军官对于职业发展和个人理想有着更高的追求。四年从国家重点大学获得的科技文化知识与表面看来简单、琐碎、非研究性甚至非技术性工作岗位形成巨大落差,让学员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

最后,伴随上一轮军校改革,部分一流军校的人文关怀、理想主义教育走在了全军前列,他们培养的满怀理想文化的学员与基层现实文化也产生了矛盾冲突,思想活、不安心服役成为了部分“学生官”的标签。

最后的“4+1”,走好!

舰艇学院

当然,以上问题并非“4+1”制度走向终结的最终原因,真正促使“4+1”终结的,是因为它不再被需要。

伴随着“4+1”制度出现的各种不适,军队院校和基层作战单位都开始积极调整,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承担合训任务的院校开始逐步加大军事指挥技能培训,基层单位不断加大对新毕业学员的任职培训力度。

合训院校不能仅是夯实学员科学文化基础,还得为学员军事素质基础、初级指挥能力做好铺垫。合训与分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本就应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很难割裂开来。

基层单位不能仅仅对学员拿来即用,他们承担起了毕业学员岗位适应的最后一关培训任务,时间跨度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

最后的“4+1”,走好!

在这双重作用影响下,“+1”这一年与“合训四年+新排长集训”存在大量重叠,显得冗余起来。

从“4+1”到“3升4”,缩短的是时间,变化的是从“+”到“升”。这意味着学员更紧凑的军校生活,每年强度更大的学习与训练,学员生涯更好的统筹规划与培训衔接,更早地接触、适应基层任职岗位。

时不我待,不仅仅对于这支军队如此,对于每一个军人的职业生涯,都是如此。

最后的“4+1”,走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军院校酝酿取消“4+1”之际,武警院校却从16年开始合训分流了。就像武警刚配发贝雷帽解放军就取消一样,这样的行为在尴尬之余,似乎也从某种程度说明着,在武警归属军委统管前,它的院校改革,还缺乏系统、缺少规划。

还好,此次改革,武警和解放军同步取消“4+1”了。每一个政策的制定,必将经过周密地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再稳妥一点,毕竟一个小小的改变,将会影响一大批人的命运。

为政者,当如履薄冰。

最后的“4+1”,走好!

“4+1”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它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它在当时也为部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军对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次尝试,因为一个伟大的口号,19年,数十万学员投身其中。

制度的归制度,每一个军官的成长,归根到底,还得回归人本身。经过“4+1”培训的学员,虽有许多不适应者,但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基层军官,他们为这支部队的砥砺前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的“4+1”,走好!

“4+1”们是军校最辛苦的学员,基于对他们的复合要求,每一届“4+1”学员都要付出比别的类别的学员更多的努力与汗水,因为他们要头脑机敏、四肢发达,几乎算是全能型的存在。

“4+1”们是对军校充满感情的学员,他们的本科有五年之久,经历两次再见与告别。在前两年军校大规模裁撤中,大量指挥院校成为历史,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4+1”们回不去的青春。

最后的“4+1”,走好!

如今,最后一届“4+1”还在等待毕业分配,因为某种原因,今年的军校毕业分配延迟了。

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最后的“4+1”,走好吧。

(ps:哨位开了个微博,叫军校那些事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

本文作者 | 武夫 吴钩

摄影 | 彭勇 杨多多 Lronus 彭希 王佳寅等

部分图片来自CPF、中国军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