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行業30載,市值千億,爲何它被稱爲「農業界華爲」?

紮根行業30載,市值千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PPS平臺合夥制管理諮詢事業部

昨日溫氏集團向全體持股員工派發的2017年年度分紅現金20.88億元正式到賬,瞬間在業界掀起波瀾。

提到溫氏,您可能暫未聽說過,但說起華為,您一定不陌生。是溫氏被稱為農業界的華為嗎?

是的。

眾所周知,華為是中國首屈一指的頂尖企業,溫氏憑什麼能被稱為農業界的華為?

今日就讓筆者帶您一同走進溫氏,去揭開這家神秘企業盛名之下的奧秘~

1983年,溫氏誕生在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從事肉雞養殖起家,先後由溫北英、溫鵬程兩代企業家勵精圖治,2015年在創業板成功上市,上市後市值直逼3000億,是創業板市值第一股,也是我國肉雞、肉豬年產銷量雙排名第一的畜禽企業。

華為屬於通信業,溫氏屬於畜牧業,這兩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相似性何在,以至溫氏能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兩家企業在各自的行業中,都是利潤的絕對領先者。

溫氏

2015年,溫氏營收480億,營收增長率較2014年超35%,淨利潤達80億,增長率較2014年超110%-130%;

2016年,溫氏營收593億,同比增長23.05%;盈利125億,同比增長86.01 %,佔據整個創業板利潤的20%;

2017年,受生豬價格大跌影響(生豬售價同比下降18.59%),營收仍達560億。

華為

2015年,華為營收3900億,淨利潤369億;

2016年,華為營收5216億,淨利潤371億(當年研發費用高達764億);

2017年,華為營收突破6000億,營收增長率15.7%,淨利潤475億,增長率達28.1%;

紮根行業30載,市值千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華為近5年財務概要

當今中國正處在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經濟轉型期,大多數傳統企業都舉步維艱,面臨著不轉型就可能隨時被幹掉的危險,溫氏和華為卻都能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長,達到驚人的利潤,這是兩家企業具有相似性的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兩家公司都是通過實施平臺合夥製為企業導入了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企業成長與人才發展的共擔共創共享機制,並取得了卓越成果。

下面分別來解讀兩家企業都是怎麼做的。

溫氏,在第一代創始人溫北英創業之初,就提出了“齊創共享”的企業價值觀,分別是與農戶利益共享,與員工利益共享。正是因為對“齊創共享”的深入貫徹實施,溫氏不僅度過了發展史上的兩次大危機,而且成為中國畜禽業的龍頭老大。

與農戶利益共享。溫氏早期實施“公司+農戶”模式,現在這種模式演變成“公司+家庭農場”模式。溫氏目前有5600多個家庭農場,這些農場都是採取輕資產運營模式,農場主屬於溫氏集團的事業合夥人,農戶和溫氏集團是一種合作共贏關係,而不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是典型的“平臺+合夥人”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農戶的戶均收益達8.5萬-10萬每年,超越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成本,農戶持續合作意願強,忠誠度高,對自己禽舍的生產作業盡職盡責。溫氏公司則以輕資產運作,建立了公司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給溫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一面旗幟。

與員工利益共享。溫氏初創時就實行了股份制,現有自然人股東超6800人,公司最大的自然人股東董事長溫鵬程持股比例僅4.16%。

在20世紀90年代初,溫氏就以高薪+股權引進大學生並開始了合夥式的全員持股。第一代企業家溫北英很早就認識到人力資本的價值,他提出企業發展的關鍵是人,要通過員工持股提升人力資本價值,最早在企業內部建立證券市場、股票交易市場,公司未上市前就已經模擬股市運作,實現內部股票自由交易。

這極大化的激發了溫氏農戶與員工對事業的積極性,造就了溫氏在中國畜牧業的傳奇。如今溫氏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優質肉雞繁育和生產基地、全球第二的專業化養豬企業和國內最大的種豬育種基地,是我國A股市場中體量最大的農業類上市公司,穩坐國內養殖行業第一把交椅。

紮根行業30載,市值千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再說華為。

熟悉華為的朋友都知道,華為雖然沒有直接提“合夥”,但是早在1990年,華為就推行了內部員工持股計劃,當時在公司只要工齡超過兩年的員工就可以以一塊錢一股來購買公司的內部虛擬股權,公司拿15%的稅後淨利潤來跟擁有股權的員工分紅。

正是通過這種員工持股制度,讓員工成為“知本家”,用未來預期吸納和凝聚了高素質人才,又解決了企業高成長的資金緊張問題,從此華為公司和員工的命運深深綁定在一起,共擔責任,共創事業,共享成果。華為現在股東超8萬名,其中董事長任正非持股比例僅1.01%,員工持股的代表機構工會持股98.99%。

溫北英認為要辦好企業必須注重人力資本,必須讓大家共創共享,在1983年就聯合其他七家農戶,形成八個股份,聯合創辦了溫氏的前身,簕竹雞場。

任正非深知華為無背景、無資源、缺資本,又要與世界巨頭和國企拼市場,搶人才,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家一起做老闆,共同打天下。

紮根行業30載,市值千億,為何它被稱為“農業界華為”?

這兩家企業的第二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無比重視知識資本,都是以人力資本價值為核心,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共創共享的合夥機制,將公司、員工、農戶打造成利益和事業的共同體。

同在廣東、相同的高利潤,相近的平臺合夥制度,雖然名聲與規模難與科技產業巨擘華為比肩,但溫氏卻被企業界和管理學界一致盛譽為“農業界的華為”,筆者對這一讚譽非常認同。

好的機制才能將人變成人才,進而實現企業與人才共同的成功。如果說溫氏和華為是早在30年前就洞悉人性,通過平臺合夥制將企業帶到如今的高度,現在是21世紀的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時代,新新人類更願意接受開放、平等、共享的合夥合作機制,可以說合夥制的時代大勢以來,身為企業創始團隊、中高層的你,趕緊擁抱新時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