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康熙一樣在位長達60年且子嗣衆多, 爲何沒有出現九龍奪嫡​?

holland巧克力



為什麼乾隆和康熙都一樣孩子眾多,乾隆的兒子們卻沒有出現奪嫡現象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角度來回答。


第一角度:奪嫡的原因。

奪嫡奪嫡,前提是得有“嫡”可奪,康熙的兒子們之所以發生奪嫡的原因,則是因為康熙在很早就開始確定了太子的人選,也就是說,康熙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就明確了接班人。倘若這個接班人品學兼優,能力出眾,我估計也不會發生奪嫡的事情,可偏偏康熙努力扶持的太子,卻是個草包,最後竟然做了好多出格之事,康熙不得不最後廢除了這位太子。可見,很早就確定太子人選,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太子極有可能出現能力不足的情況。

太子一廢除,皇儲之位空虛,雖說康熙無心立儲,但康熙其他幾位兒子們,早就羽翼豐滿,不僅有了自己的陣營,更為關鍵的是大家都盯著這個空虛的皇儲之位。互相殘殺、互相設計陷害,反正怎麼能搞垮對方怎麼來。一時之間搞得這位千古一帝的康熙爺也是頭疼不已。由此可見,這個皇儲之位不僅不能隨隨便便設,也不能過早設,更為關鍵的是你設了就不能空著,空著就代表大家都有機會,康熙老爺子不確定人選,那下面的人當然就會伺機行動,使出自己的各種看家本領。


而乾隆之所以沒有發生,是因為到了乾隆朝時期,早就開始實行秘密立儲的機制,說白了就是定誰為太子,只有乾隆自己知道,這個辦法的好處就是讓兒子們無法猜測到具體是誰,因此無法開展殘害行動,所以,就沒有奪嫡的說法。


第二角度:兒子們

廣義的說乾隆和康熙都是子嗣眾多,但這多歸多,實際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不一樣。首先,康熙在數量上比乾隆還是多不少。康熙一共是35個兒子,乾隆只有17個。而成年的,康熙是有20個,乾隆只有10個。真正有奪嫡實力的,康熙有九個,乾隆。。。到乾隆駕崩時,只有4個。。。。由此可見,兩人在實際數量上還是有著差距的。

其次,就是看這些兒子們的質量了,放眼大清朝,出了名的皇子阿哥都是在康熙時期,什麼胤礽啊,胤禛啊,胤禩啊,胤禟啊,胤俄啊,胤禵啊,可偏偏這些兒子們不僅僅是靠奪嫡出名,每個人還都是有一首能耐的,例如胤祥和胤禵,都是可以帶兵打仗的阿哥,胤禟更是會好幾種語言。一句話概括就是:康熙的兒子們質量都出奇的高。


而反觀乾隆的兒子們呢,不說死了不少,關鍵活下來的,也沒幾個可以拿出來看的,有的沉迷酒色,有的沉迷文學,書法倒是一流,可就是無心從政。充其量都是富二代,官二代。要真要他們管理國家,就慫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排行十五的兒子最後當上了皇帝。


綜上,奪嫡必須得有兩個先決條件:1、得有“嫡”可奪,倘若都沒有設立太子之位,那壓根就沒有奪嫡的機會。2、這奪嫡並不是靠數量,關鍵乾隆的兒子也沒幾個。更為關鍵的是既然是奪嫡,那肯定得“奪”起來,可乾隆的兒子們,不僅人數少,更為關鍵的是大多數人的心思壓根就不在皇位,在酒色,在文學,壓根就不構成“奪”這個勢。


所以,這奪嫡看的可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因為乾隆沒有明立太子,乾隆沒有他爺爺能生,乾隆的兒子不如他叔叔們能幹。



先說乾隆沒有明立太子

奪嫡就是奪太子之位,爭取成為儲君。九子奪嫡始於康熙四十七年,因為這一年,康熙把太子胤礽給廢黜了。只有諸君之位出現空缺時才會有奪嫡這個概念。

乾隆學雍正的秘密建儲”,不明確指定皇位繼承人,只有他自己知道繼承人是誰,那乾隆的兒子們還爭個啥?



再說乾隆沒有康熙能生

算上夭折的兒子,康熙一共有35個,乾隆是17個。總兒子數量,爺爺就是孫子的兩倍多。

算成年(滿18歲)的兒子,康熙是20個,乾隆是10個,爺爺還是孫子的兩倍。

康熙死的時候,還有20個兒子活著。乾隆死的時候,只有4個。爺爺是孫子的五倍!

康熙有十幾個兒子爭奪皇位,乾隆只有四個。倒是想“九子奪嫡”呢,兒子也不夠啊!





乾隆兒子的素質不行

康熙的兒子們不用多說了,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是狠角色。

乾隆的兒子,活著的就只有七個。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過繼給其它兄弟,沒有皇位繼承權。

有資格的只有五個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老八永璇和老十七永璘都是二流子德行,乾隆說永璇“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性行乖戾,屢失上意”。這樣的評價,已經與皇位無緣了。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翹翹!皇位才輪得到他們。

十二子永璂,因為母后得罪了乾隆(按瓊瑤的說法是因為得罪了小燕子和紫薇),也註定與皇位無緣。乾隆也怕這個兒子在自己死後來個秋後算賬。而且永璂也沒有活過乾隆,早於乾隆先死了。



最後就剩兩個人了,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拋開乾隆討厭永瑆的理由不談,就算要爭也就剩這倆兒子了,還爭啥啊?萬一皇阿瑪已確定人選,自己再忙活,惹怒了阿瑪,難道不怕重蹈他們三伯弘時,被爺爺雍正處死的慘劇嗎?

況且乾隆還說過, 皇十一子永瑆“為人愷悌,最著仁孝”,但“柔而無斷”。這個兒子渾身一股酸腐味,哪有大清皇帝還有的樣子?所以,永瑆PASS。

九子奪嫡,乾隆沒這個福氣享受了。


Mer86


這個問題問的可以,咱們從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來分析一下!


康熙皇帝可謂是“千古一帝”!毫不誇張的說,康熙是可以比肩唐宗宋祖的帝王,智擒鰲拜、平定三藩、征討葛爾丹等等,可以說是大清朝功績最多的皇帝了。康熙帝時期,連年的征戰,國庫空虛,政局是十份動盪的,真可謂是內憂外患!這是當時的大環境,在看康熙帝的幾位阿哥,各有各的本事,大阿哥胤禔平定葛爾丹有功、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稱八賢王、十三阿哥胤祥(四阿哥黨)為俠王、十四阿哥胤禵大將軍。這幾位是主要的幾位實力派選手,每個人背後都有勢力在支持,所以有背景的情況下,野心也就膨脹起來,就形成了九龍奪嫡的局面。


到了乾隆時期,經過雍正帝的兢兢業業,國庫裡存銀6000萬兩,乾隆可謂是躺在金窩裡。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政局也是十份的穩定,而乾隆的幾個兒子,能力也是較為平常,乾隆帝晚年較為自滿,稱自己為“十全老人”,退休之後,還當了幾年的太上皇,可見其對權利的不捨,所以不等你拉幫結派,就把你一鍋端了,更別說什麼爭奪了!


幸福百科全書


首先說,乾隆朝和別的朝代不一樣,乾隆皇上為了表現對爺爺康熙的尊重,聲稱在位時間絕對不超過六十一年。於是,在乾隆六十年,自己身體還很健康的情況下就開始著手準備把皇位禪讓給了顒琰,即嘉慶皇帝。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舉行禪位大典,據說往外交玉璽時也是十二分的不情願。而嘉慶帝繼位後,乾隆又做了三年多的太上皇,期間一直管理者朝政,直到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嘉慶才開始真正的親政。

在這種情況下,上有乾隆管理朝政下有嘉慶虎視眈眈,別人再想爭奪皇位未免太不智了吧。其次,九龍奪嫡的前提是也要有這麼多人啊,下面我們看看乾隆一生到底有多少兒子哪?

乾隆一生有十七個兒子,七個不到十歲就夭折了,有三個長大後英年早逝,還有兩個過繼個堂兄弟了,也就是說,到乾隆退休想找人接班的時候只有三個人選。他們分別是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顒琰,皇十七子永璘。下面我們就著重介紹一下這三個人。

皇十一子永瑆,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永瑆從小酷愛書法,可以說在書法上造詣很深,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的四大書法家,一生著作甚多。這樣一個一生都痴迷於書法的皇子根本無心朝政,更別說奪嫡了。

皇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就是還珠格格上的令妃。顒琰從小聰明好學,拜大學士朱珪為師,深的乾隆喜愛。成年之後更是喜讀諸史,通鑑,有上下能知三千年的美名。而在朝事中得到過歷練的也只有顒琰一人,說明顒琰早就是乾隆心中定好的人選。

皇十七子永璘,和顒琰是同母弟兄,都是魏佳氏所生。這個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也是乾隆曾經最疼愛的,為什麼說曾經哪,是因為後來的他最不成器,天天四處遊蕩,惹是生非。既不愛讀書,也不善騎射。永璘長得五大三粗,黝黑結實,沒有一點貴族氣派,每天是提籠逛街唱小曲,讓乾隆從心裡膩歪他。平生就一個願望,想住住和珅的大豪宅。

你別說,乾隆雖然不喜歡,但嘉慶後來對永璘很好,把和珅繩之以法以後,先把和珅的宅子賞給了永璘,是個得了善終的平安王爺。細想一下,這個表面吊兒郎當的永璘保不齊也是學的他五叔弘晝,一輩子韜光養晦,做一生的平安王爺。

一共就哥三個,兩個無心朝政。在這種情況下,肯定出不了九龍奪嫡的大戲,於是嘉慶帝就穩穩當當的繼承了皇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風雨中的小草


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個,乾隆的兒子們太過平庸,還有就是乾隆時期相對太平,皇子們很難有大動作。

康熙在位期間,國家事務很多,平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驅逐沙俄,這一系列的大事件使得康熙皇帝陪伴皇子們的時間很少,而且,在此期間,事情多了,皇子們得到鍛鍊得機會就多了,所以康熙的這些皇子能力相對都很強,事情多,變數多,那麼大臣黨爭就難以避免了,基本上有索額圖一派,明珠一派,還有陳廷敬中立的一派,最開始的時候索額圖支持的太子與明珠支持的大阿哥相爭,沒想到最後都是下場悽慘,而其餘眾皇子也在這些年得到鍛鍊,於是有了後來的“九龍奪嫡”。

乾隆在位期間,雖然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征討緬甸等戰役,但是有其父親祖父打下的基礎,國家基本上穩定,這些動亂觸及不到核心,所以乾隆時期國家相對太平,而乾隆的17個兒子,都很平庸,沒有多大本事,在自大的乾隆皇帝幾十年的光芒下,難以有什麼表現機會的。

雖然有密儲制度,但是乾隆還是立過兩次太子,第一個是二兒子永璉,是乾隆最寵愛的皇后所生,但是,永璉九歲就死了,乾隆又立了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永琮,然而天不遂人願,永琮兩歲時得天花死了,禍不單行,皇后也莫名去世,乾隆傷心難平,開始遷怒於大皇子,大皇子憂鬱而死,隨後乾隆下令立儲之事不要再提!


乾隆三十八年,立儲之事已經難以避免,此時活著的還有6個皇子,有兩個還過繼給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說只能從剩餘的四個皇子裡面選了,沒辦法,矮子裡面挑高個,乾隆只能挑選平庸的永琰為繼承人了,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個人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更多文史野趣請關注潁州小史官!】


潁州小史官


向敬之

乾隆在位時間稍遜康熙,但實際掌權是超長待機,卻因這一點,熬死了不少皇子。至1796年乾隆禪位給皇十五子顒琰時,乾隆十七個皇子中,除了嘉慶帝外,還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七子永璘。就連出繼旁支為嗣的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也已經病逝。

活過乾隆者少,這是不能出現“九子奪嫡”的一大原因。

其次,康熙後期的皇子奪嫡紛爭,為奪嫡取勝的雍正帝敲了警鐘,加之後來雍正三子弘時捲入奪嫡餘緒被處死的悲劇,加速了雍正全面整頓旗務,將太祖創建的八旗分封制(屬人制度)進行深化改革,避免了旗主皇子勢力坐大、暗結親信、自成集團。如此一來,皇子們雖然有機會兼領旗務,但旗民首先效忠的是皇帝,然後才是新一代皇子。

再次,乾隆高度集權,為清朝鼎盛時期。他把皇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不輕易讓成年的皇子分管部分政務。即便他在垂暮之年,讓儲君嘉親王永琰(後改名顒琰)臨朝聽政,但決斷權仍由乾隆支配,由寵信的大臣和珅代為傳話筒和執政人。迄至嘉慶初年,已為太上皇的乾隆仍為實際統治者,經常臨朝執政,使嘉慶帝只是一個唯諾的兒皇帝。

再次,乾隆諸子的才能普遍平庸,除英年早逝的皇五子永琪有待爭議外,明顯不如康熙諸子。被清廷宗室毒舌昭槤批評的永瑆,有能力,擅書法,但為人過於吝嗇,甚至天性陰忮、愛弄權術、逢迎權要,經常被乾隆嚴斥。而永璇舉止輕浮,行事不得體,人際關係差,不為乾隆喜歡。至於老么永璘,最不成器,整天遊蕩,惹是生非。嘉慶最後勝出,是乾隆不得已的選擇,就連他臨近禪位時,還對原來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說最想立的太子是已去世近三十年的永琪。

最後,嘉慶兄弟關係似乎很融洽。乾隆死後,嘉慶即時封永璇為和碩儀親王,總理吏部事務;成親王永瑆領軍機處,主管戶部三庫;永璘更是嘉慶的愛弟,先被封為郡王,在內廷行走,後晉升為慶親王。嘉慶清算和珅,他的兄弟們出力不少,也收益很多。可謂是,兄弟齊心協力,分割了先父的大寵。


以禮觀書


此事我們首先得知道康熙治下的朝廷與雍正治下的朝廷的區別。兩者的歷史使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所面臨的局面自然也不同。


眾所周知,康熙大帝一生在封疆闊吏,一統山河方面可謂是豐功偉績。康熙一輩子的功夫與精力都花在了這上面,在其他方面也就難以兼顧,分身乏術。那麼康熙年間後期,問題也就來了。國土增多了,各地的官員也就多了,但是連年征戰,國庫早就被掏空了,很多地方剛剛經過戰爭平定下來,需要些時日休養生息,也就不會有賦稅收入。但是那些官員的俸祿怎麼辦?康熙面對這個問題也是很頭疼。於是,慢慢的,各地的官員開始各種暗地裡給自己撈油水補貼俸祿,如火耗,京都的官員也向各地官員撈油水如冰敬,炭敬等。康熙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但是他不能去深究,因為這種事情並非個例,而是朝廷上下一大片,而且根本原因是自己連年征戰的結果,抓了後自己確實沒有俸祿給他們,等於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很尷尬。所以,康熙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想而知,康熙年間晚期清朝吏治有多混亂腐敗。自然,吏治腐敗各部官員之間也就有了很多不可告人的利益交往,一來二去,結黨營私也就蔚然成風了。自然而然為八爺黨,四爺黨這些黨派的滋生提供了溫室條件。最主要的是康熙無力管理,更甚至說放任不管。很多地方,一部分官員從於這個阿哥,另一部分從於另一個阿哥,康熙還要依仗他們穩定各地官員的情緒,免得他們向自己伸手要銀子。

康熙駕崩,雍正上位。

要不說康熙選擇了他,他是最懂康熙的人,一登基就知道康熙選他的意思,大刀闊斧的主管吏治腐敗與國庫。老爺子打下了江山,得由我來穩固江山了。雍正基本上勤勉一生,朝九晚五,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吏治與宮廷管理上。這樣,絲毫沒有結黨營私的條件,稍微冒尖的他都殺掉,又有誰敢撞槍口呢?所以,雍正的阿哥們,沒有奪嫡的局勢形成的條件。並且,雍正親眼看過自己老爺子深受九龍奪嫡之害,為了自己不重蹈覆轍,對於繼承人都是秘密立下的,他不再設太子,而是將自己對繼承人的選擇以詔書形式,秘密放置於一匣子裡,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此事只有親信幾人知道,皇帝退位或者駕崩,由生前親信率眾人取下詔書,當場宣讀,繼承人走馬上任。也就是說,繼承人都已經內定了,再怎麼折騰都白瞎,除非想造反,那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自己皇阿瑪,深於此道四爺的分量了。


不書公子


乾隆時代為何麼有出現如同康熙時代的九龍奪嫡的局面,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首先,乾隆時代與康熙時代已經大為不同,康熙時代,滿清剛入主中原時間不長,還不是那麼穩固,所以康熙有意加強諸皇子的從政能力,很多皇子都被委以重任,因此形成了幾大勢力相互爭奪的局面。再加上最早立的太子不爭氣,兩度被廢,一下子引發了其他皇子的幻想,以至於各大派都施展渾身解數來爭奪儲君之位,最後出現了九龍奪嫡的局面。而乾隆時代,滿清已經非常穩固,各項封建政治制度已經完全成熟化,再加上乾隆的因素,各皇子都沒有擔任要職,自然也無法形成強大的實力去爭奪儲位。



其次,雍正時代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很管用。由於沒有設立太子,由皇帝觀看諸皇子表現來最終做出決定。因此,眾皇子都不敢表現出奪嫡的意圖,而是表現出兄弟互相友愛、互相謙讓的局面,雖然心裡可能非常想奪嫡。



還有,就是乾隆活的實在是太長時間了,到乾隆將要退位的時候,不少皇子已先於他去世,活著的兒子只有六子永瑢、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瑢出繼旁枝,失去皇位繼承權,永璘不成器,也被排除在外,剩下三子相比較,永璇、永瑆不是適合人選,最後十五字永琰繼位,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因此,由於乾隆時代的特殊情況,一直沒有出現九龍奪嫡的局面。


平安讀史


清朝享國276年,康熙和乾隆兩位在位的時間就差不多塊佔領了一半了,乾隆與康熙一樣在位時間長子嗣眾多,但是最後為什麼沒有出現皇子奪鏑之爭?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主要是雍正的改革。雍正就是在皇子奪鏑之中勝出的,他深知這之中的厲害,和給國統帶來的危害,所以他一登基就著手進行改革這事情。 雍正的改革就是從屬人與屬主之間的依附關係下手,在雍正四年他清理了八爺黨之後,通過一系列政策,弱化屬人和屬主之間的關係,使王爺、貝勒手中的權利弱化,最後漸漸成為名義上的依附關係,一方面極大地加強了皇權,一方面極大地削弱了諸王、諸皇子的實力,到乾隆的時候,八旗各佐領下人,首先是皇帝的臣屬,其次才是王爺、皇子們的屬人,而對於王爺、皇子們的關係,主要只存在於名義上。這樣一來,皇子失去了奪嫡的依靠,不可能再有康熙晚年時諸皇子們所掌握的實力,九龍奪嫡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第二、乾隆加強了皇子的管控。乾隆的皇長孫綿德僅僅是因為他跟禮部的一個郎中見了一面兒,交換了一下禮物。綿德的爵位被削除,由永璜次子綿恩繼承。有皇爺爺康熙的前車之鑑,他必然不會讓舊事重演,所以對於皇子爭嗣一事防範得比誰都嚴。


第三、雖然乾隆當的皇帝時間也不短,但是兒子的數量和能力和康熙差多了。乾隆的立過太子的第一個兒子永璉九歲就死了,永琮兩歲時得天花死了。乾隆還有2個兒子過繼給自己的兄弟,還有很多兒子都在幼年時夭折。最後只剩下的4個兒子,但是能力都不行,最後只選擇了麼有太多缺點的嘉慶,嘉慶在位25年基本沒有什麼政績。這也算是乾隆的無奈。

綜上幾個原因,所以乾隆時期沒有出現奪鏑事情!


羽舟


秘密建儲不見得是一個很有效的法子。很多人由於對雍正的好感,繼而也推崇起了雍正為防止皇子奪取皇位而兄弟內鬥所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

那麼問題來了,秘密建儲真的防止了皇子爭奪皇位的情況嗎?

並沒有!


從雍正自己開始算,雍正成年的兒子只有四個,弘時、弘曆(也就是乾隆)、弘晝、弘瞻。

弘瞻年紀太小,且出繼給了果親王允禮為嗣,故已經沒有爭奪儲位的可能,不予評說。

剩下的三人可以好好說道說道;

雍正生前雖未明言,但是種種安排和給弘曆的種種待遇,朝野已經形成了共識,他就是下一任皇帝,所以秘不秘密建儲君在雍正朝已經沒有意義了。

可是面對這個已經板上釘釘的繼承人,作為實際上的皇長子弘時是怎麼表現的?

正史記載,雍正四年雍正下令讓弘時去做死對頭允禩的兒子,五年消除宗籍,六年暴死,年僅二十四歲。

他究竟做了什麼事,讓自己的父親如此決絕?

《雍正王朝》上的演繹是:弘時是因為勾結允禩謀害弘曆爭奪儲位,最後被雍正賜死的!

雖然電視劇有誇張演繹之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弘時對皇位是有想法的;

另一個皇子老五弘晝,歷史上有名的荒唐王爺,生前就為自己辦活喪,一生“吃喝玩樂”。不過後代史學家表示他這是大智若愚的自保之策。

對於弘晝最後的死因,記載也是含糊不清,有人推定其是被乾隆逼死的。

可見雍正的秘密建儲並未阻止他的兒子們兄弟相殘。

再來看看乾隆;

乾隆雖然也生了十六位皇子,可是被他寄予厚望的嫡子皇二子永琮、皇七子永璉都不幸早夭,深受喜愛的皇五子永琪也早死,剩下的兒子也是早死的早死、過繼的過繼、有病的有病頑劣的頑劣,正常一點的也就是皇十一子永瑆和黃十五子永琰,所以供乾隆選擇的餘地並不大;乾隆又不喜歡永瑆吝嗇和身上那股漢人酸腐氣,所以最後大統自然落在了永琰身上;


雖然乾隆也用了秘密立儲,可是他本人是個長壽帝王,做了三年太上皇,訓了三年政,雖然名義上是秘密立儲,可是實質上還是立太子那一套。只不過嘉慶不是做了三年聽政太子,而是做了三年聽政“皇帝”!

所以乾隆的秘密立儲只能算走了個形式;

再來看看嘉慶的秘密建儲;

嘉慶死在了承德避暑山莊,而且是突然死亡,(有傳言是被雷劈死的!)

隨行的官員一時竟找不到傳位詔書,人心惶惶的時候,隨行的睿親王淳穎之子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功,當繼位。”

竟然建議旻寧即位!(旻寧,即道光,清宣宗)

就在眾人莫可奈何的時候,一個小太監莫名奇妙獻出了藏著傳位詔書的小金盒!(不得不讓人懷疑啊)

眾人打開之後,旻寧這才繼了位,那邊京城也發來了太后懿旨,命旻寧繼位!(從未有過,汗!)

孝和睿皇后並非旻寧生母,假若此時她倒向了自己的親兒子惇親王綿愷,遠在熱河的,有沒有傳位詔書的旻寧能不能繼承大統還是個未知之樹!

所以嘉慶這次秘密建儲雖然沒有釀成大禍,卻也兇險萬分!

再來看看道光是如何安排的?

清朝皇子奪位最有看頭當然是康熙年間的九王奪嫡,除了那一次那最精彩的就是咸豐和恭親王奕訢的這一次了,雖然最後咸豐靠著仁厚忠孝贏了才華橫溢的奕訢,可是在老爹道光心理始終放不下老六,居然在臨終鐍匣裡放了兩道密詔,一道封奕訢為恭親王,另一道才是冊立奕詝為皇太子。

可見到最後關頭道光也難以取捨!

這次秘密建儲非但沒有防止兄弟相爭,反而加深了兄弟間的不和。終咸豐一朝,奕詝都在壓制奕訢,就算到了最後安排後事的時候咸豐也仍然把奕訢排除在外,這才給了慈禧聯合恭親王的機會。


可以說這一次秘密建儲徹底改變了晚清的歷史!

咸豐只有載淳(同治)一個兒子,所以也無所謂秘密立儲的事,之後光緒、宣統都是入繼的,也不用秘密立儲。

所以清朝真正秘密立儲也就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作為立儲的方法使用過,其中前兩次弘曆繼位是眾人心知肚明的,永琰成為儲君也是心照不宣的,這兩次就是走了個形式;嘉慶穿傳道光那一次算不上成功,道光傳咸豐反而加深了兄弟之間的恩怨。

所以僅僅使用過四次的秘密立儲制度跟明朝看上去刻板迂腐的長子繼承製一比較,還不如明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