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时代的婚姻危机,结婚的动机

那么现代男女究竟为什么选择婚姻呢,难道仅仅因为有从众心理?我们认为:人选择结婚的原因很复杂,但无非有两点:一是为了物质,二是为了精神。人之所以结婚时为了传宗接代,男女双方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承担此任,这是社会赋予人类的使命。同时,人之所以结婚,不单单是生理的需求,而且也心理的需求,心理需求往往要大于生理上的需求。这是因为,如果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无需结婚就能满足,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成本区冒这个风险。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是传宗接代,还是经济生活的共同体?是为了与人类社会生活保持和谐与同步,还是寻求一种归宿?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上述因素,但这并不是主要因素。

剩女时代的婚姻危机,结婚的动机

我们认为,人类之所以选择结婚,客观上是受制于社会制度的制约,主观上是为了摆脱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而渴望与相爱的人建立一种超越一般人际关系的亲密关系的需要。这种亲密关系内涵及其复杂丰富,它可以囊括人类所有的情感。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之外,对爱情的需求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这种内心的渴望与人的社会化、婚姻化不期而遇,择偶结婚就成为一种顺理成章之事了。

结婚的行为动机是激发、选择、维系、强化或停止择偶行为的心理动力和动因,是由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及其他社会规范所引起的一种欲望、兴趣、意图和理想。只有考察结婚的动机,才能判断出结婚产生的出发点,预见择偶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实现对择偶行为活动的调节、控制或引导。动机系统论的著名学者、苏联心理学博士彼得罗夫斯基指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如果说需要时人的各种积极性的实质、机制,那么动机就是这种实质性的具体体现。”

剩女时代的婚姻危机,结婚的动机

结婚行为动机包括原发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结婚所需要激发的动机,是由爱情引起的性冲动以及无需学习的原发性动机与社会文化影响下习得的社会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性冲动所激发的原动机,是没有指向或对象的,而择偶需要所激发的社会动机,则是在有了指向或对象之后产生出来的。结婚的基本要求包括性与爱,而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需要,却是对择偶的一种制约与引导。W.N.斯蒂芬斯认为:“当人们拥有择偶自由时,个人的动机可以作为决定的因素。”

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们会有不用的择偶动机,择偶动机是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或婚姻观支配的。自婚姻、家庭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以来,人们性生活的满足,生殖后代的实现,即种的繁衍的实现,以及异性间的爱情满足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婚姻实现的。所以,实现上述需求就成了人们择偶的出发点。人是社会中的人,有着社会属性,需要物质生活才能生存和繁衍后代。因此经济动机也往往是择偶的动机之一。依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择偶动机的研究,婚姻产生之初,经济目的居先,生殖目的次之,爱情、异形间的相互需要再次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拥有更为复杂的择偶动机,其中金钱关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事实上,建立在金钱、门第、权势基础上的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即不道德也不会幸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择偶的目的则以爱的需要居先,生殖次之,经济再次之。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满足爱的需要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择偶的最根本动机,其他的动机将越来越降到次要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除了相互的爱情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剩女时代的婚姻危机,结婚的动机

​总之,择偶是一种需要。这里面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需要,既有暂时的需要,也有长久的需要,既有个人的需要,也有集体的需要。暂时的需要是指婚后感情消失,重新考虑择偶对象;长久需要是指确立婚姻关系直至白头到老,只有做到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相融合,才是一种最佳与理想的择偶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