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祕密

前一陣颱風“安比”來臨時,家住淮海西路288弄的許阿姨卻不為買菜發愁,手機微信中剛安裝的“食行生鮮”小程序替代了她使用多年的“買菜專用小拖車”:前一天夜裡手機下單購買的蔬果、冰鮮,第二天下午就出現在樓下新安裝的生鮮櫃裡,許阿姨只需去取走菜品,拎上樓就能開火燒菜。

在安順路220 弄紡大小區,居民朱師傅使用手機軟件“買小菜”的本領也大有進步。原來,自從小區附近的美天安順菜市場改造為標準化“2.0版菜場”後,朱師傅在菜場也學著用手機掃描菜價標牌上的二維碼,查看生產地和物流過程,方便又安心。

日前發佈的《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中提出,上海要打造令人嚮往的品質生活新高地,增加多層次、高水平公共服務供給,注重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在長寧區,升級版標準化菜場、智慧微菜場、蔬菜直供進小區等為老百姓的“菜籃子”提供了智能化、便利化和更為標準化的選擇,但遇颱風、高溫輪流夾擊,居民們擔心的菜價上漲、品種和品質不穩定等問題能否隨著新業態的出現徹底解決,仍需政企多方努力。


“掃一掃”追溯商品生長全流程

“想吃什麼隨便看,手機掃二維碼原產地、產品介紹都有。”一個工作日傍晚,在安順路凱旋路路口的美天安順菜場,理貨員小劉一邊將包裝好的切片西瓜、菠蘿放進貨筐,一邊向來往顧客推銷當天上午剛到貨的新鮮蔬菜。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2.0版”標準化菜場美天安順菜場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今年6月,美天安順菜場內部分農產品價格

去年11月,位於九華鄰里中心二層的美天安順菜場開業。作為“2.0版標準化菜場”,這裡不僅具備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統一結算、統一服務、統一品牌等“1.0版標準化菜場”的基本配置,購物環境、收銀方式、整體運營都與一般的連鎖超市無異。略有不同的是,這家“2.0版菜場”的商品標牌上除貨號、規格、等級和價格外,還有一個二維碼,手機一掃就能追溯整件商品從“出生”到最終擺放上貨架的全過程。在收銀處,除有兩名收銀員“站崗”的人工收銀臺,還有一臺自助收銀機,顧客自行掃描商品條形碼,選擇支付寶或微信付款,就能快速完成“無人收銀”。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美天虹梅菜場,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美天微菜店”位於菜場大門右側

靠近軌交10號線龍溪路站的美天虹梅市場,則是一家位於地下一層的“2.0版菜場”。站在虹梅路4030號大門口,人們可能會驚訝於眼前“只有一部電梯”的景象,此時,電梯口負責水果攤位的工作人員會幫忙按下電梯下行按鈕,笑呵呵地說“菜場在樓下”。來到地下眼前是另一片世界,各種綠葉菜、瓜果、菇類依次排開,3.6元一斤的廣東菜心、4.8元一斤的茭白、4元一大包的蟹味菇都是再平常不過的菜場價格。徑直走到底,肉類櫃檯上擺滿每天新鮮直供的黑毛豬和普通豬。雖然面積不比安順菜場,但虹梅菜場的農副產品同樣種類齊全,也安裝了一臺無人收銀機。不過,收銀員說,來買菜的多是周邊居民,“大家還是比較習慣人工收銀。”


風控、供應鏈概念引入菜場管理

虹橋路龍溪路周邊社區商業並不發達,“2.0版菜場”能豐富居民們的菜籃子。而在2平方公里內居住了7.3萬人的周家橋街道,僅有一、兩家標準化菜場顯然無法滿足居民的“買汰燒”需求。

“長寧區東部是典型的‘寸土寸金’,設置800至1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菜場,土地制約不小。”九華集團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志君說,長寧根據自身狹長型的區域形態特點,以“中心點+衛星市場”的結構在全區10個街鎮佈局菜場,每個街鎮至少設置一家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標準化菜場,在買菜需求突出的居民區則佈局數十平方米至最大200平方米不等的微菜場或小菜店,藉助存量資源釋放民生服務空間。

萬航渡路2548號的美天三角場菜市場已有60年曆史,去年12月,經過搬遷汙水池、提升衛生標準、精簡經營戶和攤位、設置直供蔬菜專門店等升級措施後,三角場菜場以“2.0版”標準化菜場重新亮相。今年1月,記者探訪該店時,身著制服的經營戶已能熟練使用菜場統一的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進行收銀、菜品管理,所有攤位均可使用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美天安順菜場的無人收銀區(上圖)和人工收銀臺(下圖)

“2.0版菜場採取集中收銀,每筆訂單都有後臺記錄,菜場對價格浮動、品種變化、銷售數量都有詳細掌握,不再是‘只問租金不問經營’的‘房東’。”顧志君介紹,使用ERP系統後菜場管理方對每個攤位的的進貨和出貨都有精確掌握,一旦發現違規經營就能及時處置。“當天進貨100斤,實際卻賣了105斤,多出來的5斤一定是隔夜菜,說明商戶違反了誠信經營原則。”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美天三角場菜場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美天新遵義菜場

顧志君說,上世紀90年代,上海一批馬路菜場被“請”進室內,成為第一代標準化菜場。然而,此時的菜場管理方更像是物業,分隔攤位後出租給個體戶。隨著人力成本增加,菜場管理成本也水漲船高,經營戶賺錢、管理方虧損的矛盾出現。“要提高經營效益,菜場必須參與整個副食品產業經營過程。”另一矛盾來自出租戶。由於個體商戶的從業素質參差不齊,不少菜場都面臨食品安全和誠信經營的風險。因此,升級版的標準化菜場嘗試引入超市統一收銀的方式,將風險管控、供應鏈管控的理念引入“菜籃子”管理中。

2014年,金鐘路平塘路路口誕生了上海首家超市型菜場——美天平塘菜場。超市化的管理方式使菜場對商戶的管理從鬆散變為集約,管理對象也從“二道販”、“三道販”轉變為有資質的品牌商、農產品基地。更重要的是,管理方真正參與了菜場經營,通過ERP系統充分掌握每日的銷售額、平均客單價、暢銷商品,不僅體驗到了真實的市場脈搏,也為下一步的新零售模式打下了基礎。


一個社區一家智慧菜場

工作日中午12時20分,貨運司機小潘將冷鏈車駛入虹橋中園小區對面一處弄堂口,生鮮電商“食行生鮮”在此安裝了80餘個可存放蔬菜、生鮮、冷凍食品的儲物櫃。下車後,根據手中的電子訂單,小潘將用戶預定的商品掃碼後分門別類地放進了櫃中。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送貨員正將客戶訂購的農產品掃碼放入“食行生鮮”自提櫃

這個位於哈密路公共區域的點位是小潘當天的第八站。早上8時不到,他就從位於蘇州高新區的總倉出發,驅車兩小時前往上海,10時左右抵達第一站綠地會議中心,直到下午4時完成全天18個點位的配送。

收到微信提示,前一晚預定的牛排、萵筍和豆苗均已經送達,居住在虹橋中園的劉阿姨立即下樓“取件”。她告訴記者,今年3月,小區對面出現了一排“保險櫃”,原以為又是普通的快遞櫃,沒想到竟然是“放菜的”,綠色的為常溫櫃、藍色的為冷凍櫃、金屬色澤的則是冷藏櫃。第一次使用微信小程序買菜,劉阿姨就買了一整隻老鴨這樣的“大菜”,原價75元的鴨子促銷價售59元,新會員充值100元還送50元優惠券,上述折扣措施都令劉阿姨和鄰居們對“互聯網買菜”產生了好奇。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劉阿姨向記者展示剛剛從自提櫃取出的菜品,包括牛排、豆苗等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食行生鮮”負責虹橋中園及周邊區域的“小區管家”正向居民解釋智能自提櫃使用方法

劉阿姨居住的虹橋中園附近一直沒有標準化菜場,居民不是坐兩站公交車去大賣場,就是在路邊私人小商販處買菜,品質和價格都不穩定。2017年,長寧區商務委開始全力推進智慧微菜場建設,截至今年5月底,僅“食行生鮮”就已在長寧開設了40家社區智慧菜場,像劉阿姨這樣長期買菜不便的居民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網上蔬菜價格比小商販便宜,品質也更新鮮,也不像菜場一到下雨天價格就猛漲。”劉阿姨當天購買的一包重約半斤的豆苗為3元。前一天,她剛剛往自己的賬戶內又充值了200元用於買菜。

而在更靠近市中心的淮海西路288弄,居民潘老伯從小區裡端午節期間新安裝的食行生鮮儲菜櫃中取出了栗子山芋、大包燕麥片等重量實在的商品。此前,他都要步行10分鐘以上前往新華路上的永輝超市或步行20分鐘到廣元西路附近的樂山菜場買菜,年事已高的他於是很少購買這些“實敦敦”的菜品。

近年來,長寧區“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迅速,與老百姓生活場景緊密結合,方便市民的同時,“一個社區一家智慧菜場”的體系也進一步拓寬了主副食品供應渠道。

食行生鮮市場部副總監高海峰介紹,截至今年6月,公司在全上海已設有近1500個智慧微菜場,覆蓋除金山、崇明之外所有區域。三類“智能儲菜櫃”中,常溫櫃存放油、米,冷藏櫃溫度為3℃-8℃,存放蔬菜、水果以及雞鴨魚肉等農產品,冷凍櫃為零下18℃,存放冰凍海鮮、水餃、冰淇淋等產品。根據用戶大數據分析,老百姓對蔬菜、肉類等冷鮮食品需求最高,因此每個社區三種儲菜櫃的比例分別為1:3:1,最大程度發揮智慧微菜場的“坪效”。


“互聯網買菜”選擇諸多挑戰不少

在盒馬鮮生、安鮮達等生鮮物流登陸上海市民餐桌的當下,智慧微菜場能否補足市場缺口並維持可持續發展?

在高海峰看來,“快遞櫃版菜籃子”的“貨等人”模式提供了更靈活的消費體驗,可解決消費者“人等貨”時的被動。同時,企業能大膽採取“零庫存”運營方式,通過前一日用戶訂單數決定第二天採購量,而物流壓力是否陡增、儲菜櫃是否會爆倉也可提前預知。“生鮮電商市場尚未飽和,不同品牌專注各自細分市場,消費的最終決定權始終在用戶手中。”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食行生鮮”淮海西路288弄“小區管家”楊展正在配送貨品

許阿姨向記者展示了手機中安裝的盒馬鮮生、天貓商城等諸多電商APP,儼然一位“網購達人”。在她居住的淮海西路288弄,不少老年居民都在子女們的指導下學會“上網買菜”,大型菜場距離遠、買多了提不動是主要原因。“要現做現吃的就在‘盒馬’上買,1小時就送到;不著急吃的就買好放在樓下‘微菜場’,不用幹等快遞送貨也不用擔心陌生人上門。”許阿姨說,安全、方便是老年人接受網購的“硬門檻”。

居民們有了多重選擇,但企業還須跨過兩道坎:物流成本高和配送點的佈局。

高海峰告訴記者,由於食行生鮮總倉目前仍位於蘇州,司機每天往返滬蘇兩地時間高達4小時。以每輛車每日配送上海20個小區為基準,單車日均配送量在500至600單之間。“假如總倉就在上海,縮短的物流距離可使每輛冷鏈車的運能翻一倍。”不過,食行生鮮目前需要在上海近郊建立約3個平均佔地1萬平方米、平均建築面積在3萬至4萬平方米之間的總倉才可充分滿足市內配送需求,高標準的場地面積限制使“找地方”並非易事。

此外,市中心不少區域居民區數量多、人員密度高,但分散到單個小區,居民數量和買菜需求都變得有限。

“智能儲菜櫃都安裝在小區內,覆蓋面和使用率都無法效益最大化,理想的佈局是在多個小區之間的公共區域設置自提櫃,不論哪個小區的居民都能使用。”高海峰介紹, 食行生鮮于2017年10月在虹橋街道愛建居民區安裝了4組“馬路自提櫃”,居住在附近虹橋小區、安順公寓、愛建小區的居民都能到這個位於安順路351弄的自提點取菜。但位於公共道路的自提櫃在安全維護、衛生保障、後臺監控等方面的管理難度都高於封閉式小區,單憑企業一己之力很難迅速確定點位,找尋合適的馬路自提點往往需要政府部門協助溝通。


人工智能“變現”服務民生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美天安順菜場

眼下,美天安順菜場正經歷從標準化到智能化的升級,菜場樓下計劃試點即停即買、即買即走的“不停車買菜”,類似肯德基、麥當勞的汽車穿梭餐廳。九華集團通過與上海本土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深蘭科技合作,還將在長寧區陸續試點智能微菜店、智能移動菜場和上海首家“無人菜場”。

美天虹梅菜場大門右側的美天24小時無人超市內就安裝了3臺深蘭科技的“TakeGo(拿了就走)”無人值守貨架,顧客用手機註冊並關聯支付信息後,只需將手掌安放在貨櫃上“掃一掃”,就能直接打開貨櫃取走商品,無需結賬便可完成購物。記者發現,無人售貨機內的商品種類尚不豐富,每臺機器內擺放的大多是相同的薯片、泡麵、鴨脖、可樂、礦泉水,不過滿足周邊居民的應急需求基本足夠。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美天24小時無人超市內的無人值守貨架

今年6月,深蘭科技在上海正式發佈了名為“芭提雅”的自動駕駛功能性商用車,長寧區則率先與深蘭合作,將在200個社區推出“叫店”服務。居民通過手機APP,可以像打車一樣把移動菜場“呼叫”到家門口,上車挑選後再把這臺無人駕駛汽車“請”走,不出小區大門就能買到各類蔬菜、生鮮和水果。

正在研發中的“無人菜場”預計使用包括人臉識別、無人支付、智能貨架、自動清掃機器人、自動跟隨購物車、機器人推銷員、機器人導購等多種人工智能技術,形成完整的無人菜場線下場景,最快於今年年內問世,人工智能服務民生的步伐也將邁出關鍵一步。

本就身處新興行業的電商也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食行生鮮下一步在提高穩定性的基礎上,利用可視化技術、指紋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增強自提櫃的智能性和對不同區域的適應性,今年計劃將在上海完成共500家“智慧微菜場”的布點。

從上世紀90年代馬路菜場被“請”入室內,逐漸由“1.0版”標準化菜場所取代,到近10年來標準化菜場根據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定位不斷升級,成為今日隨處可見的“2.0版菜場”,“菜籃子”的變化記錄了上海社會民生的發展歷程。如今,“2.0版菜場”正對標高質量發展,通過智能技術、城市更新為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質的“買汰燒”體驗,而電商、人工智能企業等社會資源的參與,也使民生服務的選擇更為多元——千頭萬緒匯聚到終點,就是要讓老百姓的“菜籃子”永無後顧之憂。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新華路永輝生活館


記者手記——

求新求變時,勿忘民生服務初心

老上海人心中,再大的菜場都叫“小菜場”,買再多的菜都叫“買小菜”。與其說這裡的“小”指的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空間概念,不如說更多的是“方便、可親近”的衍生內涵。

改革開放40年,上海人“買小菜”的環境從大馬路走到室內,再從簡陋的室內菜場到接近超市的標準化菜場,再到如今打開手機就能搞定一整桌菜的“互聯網買菜”,老百姓不斷適應著“菜籃子”的變化,也用實際行動表達著接受新事物的誠意。

比如居住在淮海西路288弄小區的阿姨、爺叔們就經常讓20歲出頭的楊展默默感動。每當微菜場的自提櫃接近“爆倉”,身為食行生鮮“小區管家”的他便不得不在用戶微信群裡詢問是否有居民可以儘快下樓取菜,每次都有人立即響應。他們中有的人尚在戶外散步鍛鍊,有的人正準備出門 ,但為了讓鄰居們都能順利使用小區裡的“智慧微菜場”,大家都願意做出“犧牲”,麻煩自己而不是別人。

然而,即便市場上已有包括永輝“超級物種”、阿里“盒馬鮮生”、蘇寧“蘇鮮生”、美團“掌魚先生”以及菜管家、安鮮達、食行生鮮等如此眾多的生鮮電商課供選擇,老百姓最離不開的依舊是家門口親民的“小菜場”。尤其在老年人密度高的社區,居民對電商APP的瞭解程度相對較低,仍舊更習慣到菜場買菜——如同網購無法替代實體商業的魅力,電商也無法取代傳統菜場在民生服務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但最終為人所用才能凸顯價值。對老百姓來說,支付方式是打開錢包還是手機掃碼都是次要,穩定的供應、良好的品質、合理的定價、規範的經營、便捷的服務才是“民以食為天”的意義所在。只有以解決百姓需求為改革創新導向,新業態、新技術才能真正發揮最大價值。

智能化升級後,上海這些菜場再無秘密

今年3月某工作日傍晚,美天三角場菜場內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