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yEs_HeLlo


安祿山的重要謀士嚴莊、高尚二人,在鼓動其造反時,認為安祿山勝券在握。在一片繁榮的情況下,大唐盛世其實吹彈可破。很多時候,不是勇氣的問題,是實力和形勢,更有安祿山日益膨脹的野心。

一、史書中明確描述的,安祿山久經準備,實力強大

天寶元年,安祿山即擔任平盧節度使,後來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算上其開元末年擔任兵馬使的日子,安祿山在軍中享有高位已經二十年了。這二十年的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表現得像個粗直的胡人,像個弄臣,而其實呢,他已經進行了長期的軍事準備。當然,這種軍事準備可能最初並不是為了造反,而是為了防備邊患,但從客觀上說,都演變成為了他造反的資本。

1、強大的軍力。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造反起兵時,有胡漢軍隊十五萬,這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其實安祿山所掌控的軍力還不止這些,畢竟還要留下一些軍隊防備唐軍從朔方來攻他的後路。而唐朝呢,能征善戰的軍隊都在安祿山所掌控的北部邊防線上,在哥舒翰所掌控的隴右、河西邊防線上,在北庭、安西的西域地帶,唐朝河北、河南,乃至長安所在關中的防禦極為空虛。後來,唐朝臨時組織起二十多萬的大軍對抗安祿山叛軍,但這支軍隊都是都市中的普通市民,遇到安祿山的軍隊一戰而潰,也就很正常了。

2、能征善戰的將領。安祿山手下有一批極能打仗的將領,這些將領都是安祿山親自從底層提拔起來的,因此對安祿山十分忠心,其中不但有史思明、蔡希德等在後來戰爭中證明了戰鬥力的驍將,還有後來河北三鎮的開山祖師,甚至薛仁貴的後代薛嵩也在安祿山手下。而唐朝呢?玄宗末年,唐朝體制上已經極為腐敗,僵硬固化,給年輕將領的晉升道路極窄,若想從禁軍中找個出路,可禁軍更是爛透了,裙帶、吃空餉、殘害新兵的事件普遍存在,唐朝除了從邊兵中找統兵大將,其實沒有其他辦法。後來呢,率軍抵抗安祿山的高仙芝、封常淸、哥舒翰,包括郭子儀、李光弼,都是邊兵大將。

3、充滿野心的謀臣。安祿山手下,嚴莊、高尚、高邈、何千年等人,都是智能很高、但不講道德的人,他們極力鼓動安祿山造反,也給他提出了許多現實可操作的詭計,安祿山有些採納了,有些沒采納。而朝廷裡面,卻是楊國忠這類狂妄自大,善於搞政治鬥爭,卻缺乏遠見和軍事謀略的人。

4、長期和充沛的物資準備。十多年裡,安祿山以鞏固邊防和征討北方叛亂為由,通過合法、非法各種手段,積累了大量物資、軍械。而唐朝呢,特別是在內地,因為太平久了,人不知兵,武器入庫,到叛軍打來時,有些城池衝忙掉出武庫的軍械來用,結果要麼朽壞了、要麼士兵都拉不開弓。

正因為有這些一眼可見的原因,嚴莊、高尚認為,安祿山可以輕易攻下長安。

二、史書中需要總結的、沒有明確提到的,或乾脆隱諱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幾點

1、需要從其它資料中總結,即唐玄宗晚期的執政已經十分腐敗。史書中明確說到唐玄宗晚年寵幸貴妃、修仙練道,不問政事,將朝政交給李林甫,坐看安祿山壯大。這些說法,其實不可全信。因為沒有一個帝王,能夠在放棄最高權力後,還能獲得自身安全的。玄宗晚年雖然怠政,但不可能放棄對朝廷重要事務的掌控。但不得不說,玄宗晚年的政治已經十分腐敗,問題相當嚴重。最大的問題,一是玄宗出於享樂、榮耀所需,對百姓日益加大的盤剝。二是朝廷渠道對中下層官員、將領的關閉。正因為如此,安祿山在河北一帶其實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跟隨,他的許多文臣武將曾經還是唐朝的中下級官員。

2、沒有明確提到或乾脆隱諱的是,玄宗其實已經在對安祿山下手了。通常認為,是李林甫坐讓安祿山壯大,楊國忠又逼反安祿山。其實呢,玄宗已經在對安祿山下手了。這點,玄宗當然不怕世人知道,但他兒子唐肅宗可不想這樣。畢竟,唐肅宗是自立為帝的,若沒有正當理由,他這種作法是會招到儒家批判的。於是,肅宗將他老子玄宗塑造成一個年老昏庸、毫無作為的形象。但畢竟他是玄宗之子,又不能把玄宗貶得一無是處,於是,按照玄宗旨意行事的李、楊二人被拉出來墊背,畢竟這二人可是肅宗的仇人。安祿山在起兵前,其實已經感受到了來自玄宗的巨大壓力,想起前有王忠嗣等人的結局,安祿山便起兵了。


星火辰


安祿山起兵的時候,唐朝正處於開元盛世以後的鼎盛期中。安祿山在這個時候起兵,的確讓人措手不及。一般而言,只有在王朝走下坡路,或者王朝在內憂外患不斷的情況下,才會有人趁機起兵,而安史之亂,顯然不符合這個情況。

安祿山膽敢在盛世起兵,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安祿山對唐朝內部的虛實瞭如指掌。其二,安祿山對自己的實力有著充分的自信。

唐朝方面,安祿山起兵前,唐朝還沉浸在開元盛世的光輝中,歌舞昇平,大多數將士已經數十年沒有打仗,中原百姓更是半個世紀沒有見過烽火了。而另一方面,唐朝中樞經過李林甫、楊國忠的接連禍害,朝廷上下一片腐敗,軍務廢弛。而唐玄宗本人,也早已沒有了年輕時的開創之心,而以至昏聵不遺,聽信奸讒。總的來說,唐朝內部早已腐壞,華麗的外衣之中,早已腐朽不堪。

而這一切,被可以隨意出入宮禁的安祿山,早已看在了眼裡。安祿山在朝廷布局多年,不僅深得唐玄宗信任,還認了楊貴妃做乾孃,並和楊氏兄弟攀親交故,朝廷有大把幫他說話的人和眼線。朝廷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安祿山甚至比唐玄宗更清楚。

至於安祿山方面,安祿山掌握著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兵力,是當時勢力最大最強的藩鎮將領,總兵力十數萬,且都是精銳,要知道,玄宗時唐朝總共只有十個藩鎮,而安祿山獨佔其三。此外,由於楊國忠當權後,建議玄宗多任用胡將,因此,安祿山的軍中,胡將掌握著絕對的控制權,這也是叛軍對安祿山死心塌地的原因之一。

靠著對唐朝的瞭解,以及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安祿山發動了對唐朝的攻擊。實際上,正如安祿山所瞭解的那樣,唐朝的確不堪一擊。幸運的是,安祿山起兵僅一年,就被兒子弒殺了,否則,安史之亂平定起來將更加困難。



蘇綻


從理論上看,安祿山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實力。因為,當時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約60萬。安祿山雖然負責關東三大軍區,但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18萬左右,相當於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一。

並且,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北的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總兵力就已達21萬,這還不包括禁軍的兵力。如果加上禁軍的兵力,西北地區的兵力可達到25萬。換句話說,僅西北軍區的軍事力量就足以壓制安祿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一旦戰爭開始,雙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造反,等同於以卵擊石。但問題是,安祿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雖然從軍事上來說,不官是軍隊人數,還是軍事素養,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都要遠遠高於關東三大軍區。

所以,只要安祿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舉將西北軍調往關東,直接就可以把安祿山打殘。但問題是,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大規模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卻存在著一個天大的隱患,那就是回紇、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邊防薄弱,大舉率軍南下趁火打劫,到時帝國的都城長安,可能都會受到回紇和土蕃的威脅。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夠通過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撫回紇和土蕃,但問題是,如果西北三大軍區在平叛的過程中選擇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機鬧獨立,那大唐帝國的優勢,自然也就蕩然無存。

第三,大唐皇帝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會堅決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如果安祿山叛亂後,西南和江南也跟著遍佈叛亂,大唐帝國恐怕就只能是風雨飄搖。

所以,處於安祿山的角度,如果樂觀的分析,顯然會覺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紇、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國的西北、西南、江南也會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這樣一來,大唐帝國當時就磚崩瓦解。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只要行動夠迅速、執行力夠強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國的。本來,對於造反這種事,人們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樂觀。而且安祿山的手下也都會極力勸說他,誇大他們的優勢,總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終於忍不住選擇了造反。

但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之後,開局雖然近於完美,但他希望出現的事,一件也沒有出現,所以最後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



我是趙帥鍋


在歷史上大家都知道,當初安祿山造反是比較轟動全國的,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他造反的真正原因,如果換做你,在當時那個處境,小編相信你也會這樣做的。那麼具體到底是什麼樣的,讓小編來細細跟你講一下吧。

瞭解了當時的情況之後,小編髮現當時安祿山的地位是很高的,當時他掌管三個地區,擔任三個地方的節度大使,手底下的軍隊加起來都有二三十萬人馬,當時的軍事、財政方面他都掌握著大權,當時除了唐朝的皇帝,安祿山差不多是在唐朝實力最大的官員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權利,你難道會沒有野心嗎?如果你說沒有,小編是不會相信的。

以上是安祿山造反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在朝廷上,除了安祿山手底下軍隊人最多之外,接下來就非朔方莫屬了,如果要想壓制安祿山的勢力,也只有朔方可以做到,但是當時皇帝並不完全信任朔方,不會給他很大的權利,當時安祿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是比朔方要高的,有這層保護罩,自然而然野心就又會增加一些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安祿山憑藉個人關係,在朝廷上和大家的關係都比較近,誰屬於哪方勢力中的一方,他都一清二楚,所以當時朝廷幾乎就是個空殼了,因為當時除了朔方軍隊以外,其他的大多數人都已經倒向安祿山了。第四個就是怪當時唐玄宗太自我了,他以為安祿山和朔方即使手中掌管再多的軍隊,有再多的權利也是不敢造反的,所以他並沒有把他們兩個放在心上,然後就導致了安祿山造反,明明自己很有實力,並且手握兵權為什麼不造反呢?

第五個就是當時唐朝的大宰相李林甫跟安祿山勢不兩立,多次差點把安祿山害死,雖然後來李林甫被革職了,但是安祿山仍然心有餘悸,他覺得皇帝對自己有小心思,說不定哪天再找來一個李林甫跟自己作對,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不自己自立門戶呢。第六個就是因為安祿山跟唐玄宗關係甚好,但是唐玄宗身體不太好,如果哪天唐玄宗駕崩了的話,新皇帝肯定是不會容忍先皇的謀臣留在自己身邊的,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他為什麼不先發制人呢,也算是留給自己一線生機,如果不行動,也許自己隨時都會被別人幹掉。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安祿山掌管的領地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具有優勢的,如果當時造反,自己手底下又有大量的人馬,成功的幾率是很大的,所以如果是你,當時手握兵權又有實力造反,你難道還想在別人手底下做小白鼠嗎,作為男人,為了自己的權勢,不如搏一搏,也許單車還能變摩托呢。


good夏天


我們先簡單捋一下安祿山的發跡史,早年的安祿山是根本沒有造反的野心的。從奴隸到幽州節度張守珪的義子和手下,他畏懼的連飯都不敢吃飽(因為他的義父張守珪嫌他太胖)。到開元二十八年,他出任平盧兵馬使,開始進入高級將領的行列。也是從此時起,史書中對安祿山的記載不是軍功多少,而是對他如何討好上級和朝中要員頗多記錄。由此可見,安祿山已經意識到要往上爬必須討好這些他得罪不起的權貴們,尤其是那個聖明的皇帝!從此以後,安祿山的仕途進入快車道。天寶元年(兩年後),安出任平盧節度使,正式進入十鎮節度行列,獲得面見皇帝的資格。天寶三年,兼任范陽節度使。天寶十年,兼任河東節度使。短短十年,大唐十鎮節度他一人兼任三個。整個唐朝東北方面的軍隊都歸其一人節制。這還只是軍隊方面,這三鎮下轄的今天遼寧西部,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州縣的官吏考核任用,財稅調撥都是他的權力管轄範圍。

綜上,安祿山的野心就是在這短短十數年的不斷晉升中慢慢滋長。自身權力的不斷膨脹再加上其他的因素綜合作用下,安祿山有造反的勇氣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個人覺得從安祿山的角度來看。他敢於造反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安祿山軍事實力雄厚。前面我們分析了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十五萬。請注意,當時大唐的常備軍估計在六十萬左右,安祿山佔據其中四分之一。而且這十五萬軍隊是精銳中精銳,常年在邊境對東北的契丹,奚胡等番族作戰。可以說除了西北的幾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沒有誰能抵抗安祿山手下的精銳。所以安祿山的實力不能簡單的以數量來分析。應該綜合數量和質量分析,其實東北三鎮和西北三鎮的軍力差不多。其他部隊西域兩鎮路途遙遠,且剛從怛邏斯之戰後恢復不久,戰力成疑。劍南節度、嶺南五府經略使(嶺南的叫經略使,實際上叫九節度一經略比較準確,這裡為了行文方便,統稱十節度)和中央的禁軍都久疏戰陣,不堪一擊。所以安祿山的軍事實力應該說是略弱,而不是簡單數字上的一比三的比較。

第二,大唐的外強中乾。正如題目中所說,唐玄宗的統治被稱為大唐盛世,但是這只是指開元年間,天寶年間的大唐朝廷的外強中乾,或許外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安祿山是肯定能看出來的。畢竟他的身份和地位擺在那裡。他對大唐帝國的中樞裡的哪些權貴到底有幾斤幾兩是肯定能瞭解的。老皇帝的怠政放任,楊國忠等權貴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安祿山瞭如指掌。帝國內部州縣的防禦力量,包括拱衛帝都的禁軍戰力如何,安祿山也肯定都探查的很清楚。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安祿山的野心越來越無法遏制。事實證明,無論是洛陽防禦戰,還是潼關防禦戰,大唐中央尤其是唐玄宗都做了“豬隊友”,統兵的封常清(安西、北庭兩鎮節度),高仙芝(入京為郡公,曾任安西節度),哥舒翰(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都是名將,三人均不同意出關速戰,但是前兩者被軍前斬首(直接導致軍心打亂),後者被強逼出關尋求安祿山主力決戰,中伏兵敗。

第三,安祿山任職過久,準備充分。節度使的這一設置雖然有其高效性但本身有其較高的風險性。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在管轄範圍內可以說就是名義上沒有稱王,但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事,政治,經濟大權都集於一身對中央政權來說就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一般節度使任職不會太久(離任的節度使一般也會召回京城任職便於控制),而安祿山到反叛時已任職平盧節度使接近十五年,范陽節度使接近十二年,河東節度使接近五年,這在其他十鎮節度中是非常罕見的。當然對此要負最大責任的應該是唐玄宗和李林甫。一個是老皇帝怠政昏聵無節制的寵信,一個權相怕人爭權爭寵改變過去邊鎮節度使入朝為相的慣例,導致節度使久任專權。同時府兵制的全面瓦解,導致節度使麾下的軍隊和節度使形成了極強的依附關係,使安祿山牢牢控制了帝國最精銳的軍隊。再加上河北本身是北方產糧基地,安祿山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山西的鹽,隴西牧場的馬,這些都歸安祿山管轄,你看看,反叛的後勤準備都齊活了。

第四,民族矛盾可以利用。這裡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唐玄宗酷喜邊功,所以對周邊地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張性進攻。導致周邊關係一度緊張。安祿山也是賭反叛之後,中央政府不敢或來不及抽調過多的邊軍。第二點也是更關鍵的一點是,安祿山在平盧和范陽盤踞多年,河北等地胡人眾多,同時安祿山在胡人中形成了一股效忠於他的實力。在他的麾下本身就有非常多的胡人將領,再加上網羅了一批失意的漢族文人組成了智囊團。就在叛亂前夕,安祿山還一次性在軍中提拔數千名胡人軍官,替換了許多漢族將領,這使安祿山軍中的胡人勢力進一步穩固,其本人也更能牢固的掌握這支精銳。還有就是我們不要以為安祿山就一定是反面的殘暴的不得人心的。其實在河北的軍事割據勢力中,安祿山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他死後,他的舊部從將領到士卒甚至稱他為聖人。為他和史思明等人立祠,可以想象當時安祿山在軍中和胡人中的威望。

綜上所訴,可以看出安祿山的野心是隨著個人權勢的膨脹一點一點的滋長起來的。在反叛是,他個人已經對大唐朝廷的虛弱非常清楚,他個人所掌握的權力也使他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充足的後勤保障。長期盤踞在范陽等三鎮使其在軍民之中都有較高的威信,這一切都促使了安祿山漸漸有了不臣之心。最後,安祿山較為懼怕的李林甫死後,唐玄宗的日益老邁,楊國忠上臺後對安祿山的打壓,和太子李亨的關係也不佳,再加上安祿山本人非常胖身體已經出現問題(叛亂不久就幾乎已經失明),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其在天寶十四年發動“安史之亂”,開啟了連綿數百年的亂世。


圍爐品茗人


這個問題太有意義了,其實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自己給的安祿山造反的機會和勇氣!

安祿山本來是一個俘虜!後來靠著自己的智慧,胡人的很好舞蹈技能博得了李隆基的寵愛,也博得了李隆基的信任,還認李隆基做乾爹,慢慢的李隆基就越來越喜歡他!安祿山也很會在李隆基面前裝傻充愣,李隆基就覺得安祿山很可愛,又有點傻,又很忠於他!所以李隆基也慢慢的給安祿山權利,最後讓他成為一方大員,成為邊疆節度使,有軍政大權!

安祿山很會說話,尤其會哄李隆基,讓李隆基高興!因為安祿山很胖,李隆基有一次就問他,說你的肚子裡面這麼大,裡面裝的什麼東西啊?安祿山就說,我肚子裡是一顆大大的忠心啊,是忠於皇帝陛下的一個大大的忠心!李隆基很開心很高興!

由於安祿山跳舞好,楊貴妃就經常跟安祿山學跳舞,最後創造了霓裳羽衣曲!美輪美奐的霓裳羽衣曲是李隆基和楊貴妃的合作的作品,安祿山也發揮了巨大的功勞,李隆基當然是更喜歡安祿山了!

但是安祿山看到了,李隆基的不理朝政,只知道享樂!他知道,大唐帝國的繁榮只是一層紙了!尤其唐朝軍隊在西亞戰場上一次失敗,更是給了安祿山很大的信心!安祿山有野心,長安也太繁華,他也想當皇帝,到長安來享受!

於是,唯一能節制安祿山的權相李林甫去世後,李林甫雖然弄權,但是他一眼就能看出安祿山的心思,安祿山是最怕李林甫的,所以李林甫死後,安祿山就更是毫無顧忌了!

終於給他的乾爹,李隆基,送來了一份大禮,安史之亂!

戰亂髮起後勢如破竹,李隆基為避其鋒芒,逃到了四川,作為四大美女的楊貴妃,李隆基最愛的楊貴妃,也是長恨歌的女主角,在逃亡四川的路上,在官兵的逼迫下,被他最愛的皇帝李隆基賜死了!


鵬程日誌


歷史上唐王朝的頂峰我們都知道是開元盛世,也就是在唐玄宗的時期,但是唐王朝開始衰敗也是在這一時期。

大唐王朝我們都知道是中國歷史上比較輝煌的時刻,當時天下萬國來朝,沒有人敢和大唐王朝為敵的,但是為什麼唐王朝內部的將領安祿山,史思明敢造反呢?

當然很多小說或者一些野史上都說安祿山為了楊貴妃,但是畢竟只是一些野史。安祿山敢反大唐王朝肯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公元755年12月16日,也就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聚集了15萬人,到公元763年才被平定,持續了差不多十年之久。

安史之亂對於大唐王朝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經過了安史之亂之後,大唐王朝就再也沒有恢復到以前的盛世了。

安祿山選擇在這個時候造反,其實也是非常正確的,如果叛軍內部沒有出現內訌的話,那麼還會持續更久。

首先來說這個時候大唐王朝只是表面上的繁榮,這個時候大唐王朝的內部矛盾已經是開始顯現出來了。經濟上,土地兼併已經是非常嚴重了,很多老百姓沒有土地。開始遷徙。都被楊氏家族佔了。當然安史之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內部階級矛盾,一開始的李林甫還有後面的楊國忠都是促使安祿山反的直接原因,安祿山和楊國忠也是一直不和。而且這個時候的北方有很多的胡人,五胡亂華開始,到南北朝,再到隋唐,河北的胡人並沒有減少。相反一直都很多。安祿山的叛軍之中大部分的都是胡人。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已經是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了,首先就是節度使的建立,導致了地方割據,而且邊軍不斷的增多,到了安史之亂之前的時候,邊軍的數量已經是超過了全國兵力的百分之八十,僅安祿山手中掌握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就有十五萬人。這個時候的邊軍實力已經是遠超中央的了。而且節度使又有很高的自治權,所以這個時候安祿山造反也是遲早的事了。


小伍講歷史


安祿山造反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經濟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軍事戰爭尤其如此,離開了這個基礎的支撐,沒有人膽敢輕易的以身試險。安史之亂是唐王朝時最大的一次社會動盪,也是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歷史轉折點。安祿山敢於興兵作亂,向唐庭叫板,並非憑匹夫氣血之勇,既是謀定而後動的結果,也與戰爭策源地可以為其提供充足糧餉與兵源有關。

安祿山發跡於河北,任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柳城、雲中太守, 押松漠、饒樂、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閒廄、隴右群牧使等職。身兼無數要職,加上唐玄宗對他的寵溺,安祿山自然會生不臣之心。

安祿山勢力盤踞的河北地方,在隋王朝時就是產糧大省,到了唐王朝時更是加大了農田水利的建設,河北一躍成為重要產糧區。

據史料記載,天寶八年(749),天下屯田共收l,931,906石, 河北430,280石,佔總數20%有餘。糧食產量的提高, 河北成了有唐一代建立義倉、常平倉的主要地方。經多年積累, 到天寶八年,河北道正倉儲糧1821546石,義倉儲糧17544660石,常平倉1663778石。除正倉糧排名全國第三外,義倉、常平倉儲糧均 居全國第一。

有了充足的糧餉,安祿山才會甩開膀子造反。

鹽,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無巧不成書的是,河北於此得天獨厚。上古時期的黃帝與蚩尤之間的爆發的戰爭,就是為了爭奪河北涿鹿地區的鹽而大打出手的。鹽雖屬專賣,控制在中央手中,但戰端一開,河北的鹽業自然會落在安祿山的手中。

冷兵器時代,衡量國力的標準無過於人口的多寡。天寶元年的人口普查顯示: 河北道戶數1487503, 僅次於河南道;人口10230972,為全國第一。

無數次的邊境戰爭,使得大批流離失所的遊牧民族內附。而這些自幼弓馬嫻熟的邊民自然是最好的兵員補充對象。史載,“自燕以下十七州,皆東北蕃降胡散諸處幽州、營州界內,以州名羈糜之,無所役屬。安祿山一切驅之為寇,遂擾中原。”

唐玄宗還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將唐廷最大的牧馬場“隴右牧場”拱手送給了安祿山。有了這些高質量的馬匹,擅長奔襲作戰的安祿山如虎添翼。安祿山叛亂後,名將哥舒翰臨危受命守堅守潼關,不肯出擊,既有老成持重避敵鋒芒的考慮,也是實在因缺少馬匹,無法與安祿山抗衡。

就在安祿山心癢難耐、躊躇滿志時,唐玄宗又昏招迭出,居然恩准安祿山在河北自己鑄錢。安祿山擁有鑄幣權, 雖不能完全解決全部戰爭的經費, 但至少有了叛亂的啟動資金。加上安祿山出生掮客,天生長袖善舞,早於此前“潛遣賈胡行諸道,歲輸財百萬……陰令群賈市綿採朱紫服數萬為叛資。”

有錢有權、有人有馬、有鹽有糧,安祿山不造反豈非是辜負了養虎為患的唐玄宗?說楊國忠逼反了安祿山,那只是表象,至於說安祿山起兵造反是衝冠一怒為了搶奪楊玉環則純粹是扯淡了。沒有了堅實的物質經濟基礎,造個屁反?當然,既搶了唐玄宗的花花江山,又可以順手奪了他的心愛女人,摟草打兔子,何樂而不為?


唐風宋月


誰啊,唐玄宗唄。從邊鎮胡商成為帝國三鎮節度,控兵近二十萬,是當時唐軍邊軍的一半。邊軍常年處於戰爭狀態,保持著強烈的戰鬥慾望和精悍的戰鬥力,與之對比的帝國腹心百年不聞兵戈聲,府兵嚴重廢弛,吃空餉喝兵血成為常態。當一個人突然獲得了不受控制的權力,自然而然會有進一步的野心。安祿山對河東節度使的謀劃就是這個野心對帝國上層的試探。要知道,河東作為李家的龍興之地,實際意義和象徵意義都很重要。地理上,河東是關中的東北屏障,駐軍五萬,既捍衛帝國中心,也是帝國中心輻射北部疆域的重要地區。連這樣一處戰略要地都給了原本就兼任平盧范陽的安祿山,這不給人明說“我不行了,你來當皇帝吧”。平盧,范陽,河東使河北河東連成了一片,加上帝國中央不斷地下放財政權,監察權,連地方官員任免權都給了,你說這樣都不造反,還有天理嗎?至於說盛世,有連續二十幾年處於戰爭狀態的盛世嗎?


攻於九天


安造反時,大唐已經開始出現頹勢了,說白了當時的大唐已經處在山頂往下滑的狀態,這時候只需要一個人用把力一推,大唐就會瞬間跌入低谷,很明顯這個人就是安祿山,看出這一點的不止他一人,整個大唐都在低落的邊緣,看似盛世的表面是底下不斷的暗流湧動,要說安祿山的勇氣,一來自於他多年的苦心經營和手握的雄兵,二來自於他對當時大唐實際情況的研判,很明顯這兩個理由都夠正確,不然也不會在瞬間將盛極一時的大唐推入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