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文史侃|古代視人才爲祥瑞珍寶

观察文史侃|古代视人才为祥瑞珍宝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都強調了人才的極端重要性。新時代的中國,也日漸彰顯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恢宏氣象,令人瞻望未來中國的壯美圖景。

歷史上,在大業將起之際,或盛世將興之時,就常常出現延攬天下英才的奇觀,而人才建功立業的傳奇也隨之上演。

观察文史侃|古代视人才为祥瑞珍宝

看待人才:視人才為祥瑞珍寶

用人首先有一個如何看待人才的問題。這當然不僅是嘴上說人才怎麼重要,行為舉止上如何愛惜人才而已。比如三國時期的袁紹也很重視人才,禮賢下士,卻不知用人之機,把人才當花瓶而已。這實質上不是重視人才,而是屈殺人才。在相當意義上說,只有掂得起人才的分量,才有用得好人才的膽略。

在戰國時期的齊威王眼裡,人才是珍寶,更讓人才在各自崗位上耀亮珍寶之光。想來,如果不是魏惠王這個庸碌之主想在齊威王面前炫耀寶貝,恐怕齊威王視人才為光照千里的珍寶這段佳話,未必會見諸史冊。

當時,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去郊外狩獵,在閒聊時魏惠王就問,齊國有寶貝不?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就說,我的國家雖然小,也還有十顆大珠子,直徑有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車子,你們齊國這麼大,怎麼會沒有寶貝呢?

顯然,在魏惠王眼裡,只有這些奢華之物。但在齊威王眼裡,這些東西又豈在話下?他念茲在茲的是人才。所以聽魏惠王這一炫耀,就很瀟灑地告訴他,我的臣子中有檀子,讓他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來犯,十二諸侯都來朝奉;有盼子,讓他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我的河邊來打魚;有黔夫,讓他守徐州,燕國人就對徐州北門、趙國人就對徐州西門祈福,遷到這裡來居住的有七千多戶人家;有種首,讓他防備盜賊,就出現道不拾遺的景象。然後齊威王豪邁地表示,他們四個人,光照千里之外,怎麼能只照亮十二乘車子呢?說得魏惠王大為慚愧,怏怏而去。

唐太宗眼裡的人才,就更不用說了,他留下的重視人才的佳話更多。當時,一些大臣喜歡恭賀祥瑞,連白鵲在皇宮寢殿的槐樹上構巢建窩,臣子也要拍馬逢迎說這是祥瑞。太宗頭腦清醒得很,說我平常就嘲笑隋煬帝喜好祥瑞,我心裡的祥瑞,是得到賢才。一句話就把馬屁精們打回了原形。這也說明,唐太宗心心念唸的是人才,其他何足掛齒?

唐朝名將李世勣,在幷州(太原)任職16年,其治下令行禁止,百姓安居樂業。唐太宗感慨地說,隋煬帝折騰百姓,築長城來防備突厥進犯,終究是沒有什麼用。我只需派李世勣守在晉陽,就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把名將比作長城,對人才的倚重由此可見一斑。

延攬人才:挖人不惜用上奇招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相求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是這一時期最真實的寫照。秦國之所以最後能勝出,從一個邊陲之國而能一統天下,是與其始終注重延攬天下英才分不開的。只要是人才,不管來自哪裡,都用之不疑。這樣的用人眼界、魄力、氣度真是令人感佩。

宋人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寫道:“獨秦不然,其始與之謀國以開霸業者,魏人公孫鞅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最後)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這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賢才,當時或未必有名,或因小過而被他國棄用,或聽聞秦國有用武之地而投奔,卻最終都被秦國照單全收。

令人稱奇的是,從秦穆公到秦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幾位有能力的君主,在堅持五湖四海的用人方略上,都保持了高度一致,可謂深得“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這一秘訣。而面對不可多得的大賢才,秦國用上了各種招數,亦是令人歎為觀止。

比如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是個人才,便多方打聽他的下落。當時,百里奚是虞國大夫,被晉國俘虜後,被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僕人送到秦國,卻在半路上開溜了。聽說自己的妻子流落在楚國,便也逃到楚國去。楚成王讓他養牛,結果他養的牛和其他人養的牛都不一樣,真可謂是金子在哪都能閃光。可是楚成王“有眼不識金鑲玉”,只是覺得養牛和養馬道理相通,便讓他養馬而已。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在楚國,便想用重金贖回。還好只是想了一下而已,否則他再也得不到百里奚了。楚成王雖然不識人才,但聽到秦國用重金來贖,也還是會立馬明白自己手裡攥著的居然是稀世奇珍,他又怎麼會放手呢?所以,當時秦穆公的謀臣就說,楚成王讓他養馬,是因為不知道他的才能。不如用逃跑之罪來贖他吧,當初管仲就是這樣才從魯國脫身的。

於是,穆公就派人對楚國說:秦國陪嫁的奴僕百里奚逃到了你們這裡,想用五張黑羊皮贖回他。楚國一聽,沒問題,答應得極是爽快,等百里奚到了秦國,楚成王后悔已是來不及了。百里奚的“五羖大夫”之名,就來源於此。

如果說挖百里奚來,用的是巧計,那麼挖西戎的大賢由余,用的則是離間計。由余是晉國人,卻在西戎為官。百里奚聽說他有經綸之略,總是嘆惜不已。當時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親自領略了一番由余之賢,更是憂心忡忡,說:“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他這一憂心忡忡,後果就很嚴重。

穆公問計於內史廖,答曰戎王地處偏僻,沒有聽過聲樂。不妨送他歌女,以奪其心志。再為由余請個假晚點回去,讓他們君臣關係疏遠。再把由余強留下來,讓他爽期。戎王必定生疑,君臣有了嫌隙,就可乘機下手了。而且戎王把精力用在聲樂上,必然荒疏政事。

戎王果然中計,在靡靡之音裡極盡享受,由余一年不歸也不問。然後秦穆公再派由余回去,由余一看戎王變成這樣,便力諫苦諫,戎王哪裡聽得進去?由余便投降了秦國。穆公用由余去討伐戎王,最終“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挖其臣,取其國,秦穆公挖人之計確實有點毒辣。

秦昭襄王重視賢才,一點也不亞於秦穆公。他聽說孟嘗君是大賢,就想把他挖過來用為相。他對齊國說,讓弟弟涇陽君為齊國人質,換孟嘗君到秦國見一面可好?這時的齊國已經衰敗,捨不得孟嘗君去,又不得不交換。

後來,孟嘗君用了“雞鳴狗盜之術”逃離了秦國。但故事還沒完。昭襄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開始離間齊國君臣。到處散佈說,天下人只知道有孟嘗君,不知道有齊王,不久孟嘗君將會代齊自立了。齊王一聽這還得了,便把孟嘗君的相位給罷免了。

這時候,孟嘗君的手下馮諼,利用秦國渴慕大賢的心理,反過來也算計了一下昭襄王,勸他快去迎孟嘗君為相。昭襄王一聽極是高興,歡天喜地派人去迎接孟嘗君。但馮諼及時把這件事又告訴了齊王,齊王一聽不得了,立即又復了孟嘗君的相位。秦使只好敗興而歸。

在挖人上費盡心機,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在那些雄主眼裡,千金易得,賢才難求,為了人才,也真是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