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践行家风事迹录

家风,即一个家庭因教化而流传的风习,是实行家规、家训、家教的结晶,是家族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的高度浓缩,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实践中经过点点滴滴的积淀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文化基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的文脉和根基。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用鲜血和生命形成的红色家风,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柴泽民同志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闻喜县委组织部部长,抗日游击队政治部主任,中共夏县中心县委书记兼康杰支队队长、政委,1941年任中共条西地委书记,太岳五地委、三地委书记兼太岳五分区、三分区政委,调入外交部后,先后出使了匈牙利、几内亚、埃及、泰国和美国五国。柴泽民是河东地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他的红色家风已在民间传为佳话。

柴泽民同志的家风源远流长。曾祖耕读传家,到父辈这代,开始经商,并形成十二条家规。到柴泽民这一代,又不断充实提升,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家风。这个家风是经过残酷的战争锤炼,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家风。柴氏一门的红色家风特色明显:一是以忠立身,忠心报国;二是侠肝义胆,为追求真理,铮铮铁骨,坚毅刚强;三是在困苦面前,勇于担当,临危不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四是清正廉洁,清白为官;五是知恩图报,乐于奉献;六是严教子孙,才学自立。

家教家训家风的形成和传承,关键是家长或长者的力主和实施。

柴泽民同志在93年的人生中,为已尽力,为母尽孝,为民尽责,为国尽忠。在国难深重的战争年代,他组建武装力量,为民族利益而斗争;在和平建设年代,他出使五国,合纵连横,为新中国的利益和声誉,积极奉献。他对敌狠,对友亲,是柴氏红色家风的始创者、接力者、践行者,是共产党红色基因的佐证者。离休后,他宝刀不老,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家风,让党的血脉流淌下去,让党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父辈重商德 家训传儿孙

柴泽民的家乡在闻喜县。闻喜人善于经商,长于理财。清道光年间,闻喜人兴办的钱庄、商号已出现于全国各大商埠。富人家子弟外出经商发财;穷苦人家子弟为生活所迫,则外出给富人家打工当学徒。柴泽民的父亲因家中贫困,五亩地养活不了全家人,经朋友介绍,千里迢迢远走四川,在重庆一家商店做学徒。他在家就结了婚,并生有一子,但妻子不幸早亡。由于他勤苦好学获得老板的赏识,经朋友介绍,又娶了重庆沙坪坝一刘姓姑娘为妻,生了三男一女。

闻喜人在外经商,不论是当东家,还是当掌柜,当学徒,做店员,都有自己的家规,特别讲究商德。柴泽民的父亲忠厚诚实,崇仁守义,明礼诚信,教子认真。他根据他的社会经验和体会,将祖上传下的家规,进行了充实修订。其内容如下:

一、行仁德。立身须修德,待人要仁爱;创业需勤俭,贫苦要温恤。

二、重道义。为人重道义,德高受人尊;见义而勇为,交友情意重。

三、懂礼法。礼仪与廉耻,为人要记清;遵纪与守法,相传不能忘。

四、有智慧。为人要立志,志大功可就;宝剑欲锋利,全凭磨砺出。

五、守信用。为人要立身,信义是根本;诚恳而守信,笃实而严谨。

六、要忠诚。为人要忠诚,老幼皆尊重;忠诚讲义气,忠实而职守。

七、尽孝道。为人要慈善,百善孝为先;行孝而不缀,孝心是关键。

八、好友爱。为人要友爱,交友很要紧;亲戚与乡邻,团结要和亲。

九、乐善施。乐善而好施,中华好传统;柴氏众后裔,世代要传承。

十、知廉耻。立身要清白,行止需端正;廉士不辱命,知耻近乎勇。

十一、勇担当。临危不惧怕,男儿当自强;见义要勇为,以身来报国。

十二、懂感恩。饮水要思源,勿忘先祖恩;知恩要图报,良风永传承。

民国以后,华夏大地连年征战,烽烟四起,政权不断更迭,四川更是战乱不断,生意难做,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无可奈何,柴泽民的父母只好带他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从“天府之国”回到“三晋大地”的老家闻喜县城。父亲回家不久,即身染大病,一病不起,留下一个遗腹子便撒手人寰了。

由于家庭贫困,生活艰难,柴泽民的两个同父同母哥哥,都没有读什么书,便早早离家外出,自谋生路。这两个哥哥仍然走的是父亲走过的路。二哥名叫柴愚,字子直,先到太原当学徒,因工资微薄,难以糊口,又跑到陕西当了兵。后经人介绍,加入冯玉祥在耀县办的三民主义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到杨虎城十七路军做了文书。由于西北军经常发不出饷,难以糊口,后来他又到一家饭馆管账。三哥名叫柴喜,字欣斋,由人介绍到康定当学徒,靠贩卖药材为生。兄弟两个,不论做什么,都能记着柴氏家训,认认真真地干事,清清白白地做人。

母亲支持他拿起 枪杆子同日寇斗争

柴泽民便是那个遗腹子,1916年10月18日出生。在他出生之前,父亲即已去世。柴泽民的母亲出身穷苦,一生勤劳俭朴,对子女充满爱心。她不惧权势、不怕艰苦困难的品质以及坚强刚毅的性格,促使柴泽民后来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者。柴泽民的母亲深明大义,爱憎分明,不仅是他开展革命斗争的同情者,而且成了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重要文件都由母亲巧妙藏在家里房屋正面的神主背后。他们家成了闻喜党组织秘密活动联络点。他们开会,柴母在外面放哨,大家亲切地称她是革命的母亲。

母亲不但教会柴泽民爱,也教会了他恨,支持他去拿枪杆子。

日寇侵华战争的毒焰遍及晋南大地,抗日游击队的健儿神出鬼没不断给日寇以沉痛的打击。柴泽民是河东抗日游击队的组织者和主要领导人。日寇为了镇压抗日军民,抓到抗日骨干分子就将头砍下来,装在木匣里沿村传转,或挂在城头上示众。

日寇为了扑灭抗日的烈火,在河东地区的主要道口、城门上都贴满大幅布告,以1000元现大洋的悬赏,捉拿游击“匪首”柴泽民。闻喜县城许多人围着看布告,他的母亲凑上去打听出了什么事。一个自卫队员将她拉到一边说:“老婶子,你怎么还不走,布告写着要捉泽民啦!”这个自卫队员雇了辆马车,载着她混出了县城,安置她到距县城五十多里的蔡村暂住下来。这里是柴泽民嫂子的娘家,家里不能待了,嫂子、侄子、侄女都来了。嫂子的娘家很不富裕,经不住这么多突增的人口,只得分散到各个亲戚家住。柴泽民母亲最终被带到张家庄儿媳的三妹家住下。

一天,柴泽民母亲决定回到自己家里去看看。她一个人徒步从张家庄回到县城,走到家门口时几乎晕倒在地。哪里还有什么家?日寇抓不到柴泽民,把怒火都发泄在这里,把他家的房子拆个精光,留下了一堆瓦砾。

邻居们围上来问长问短,有的慷慨相助,有的同情怜悯,也有的冷言冷语说是怨她儿干八路闯了祸,把个好端端的家给毁了。柴母对关切同情者表示感谢,对冷言冷语者也不恶不嫉。她说:“日寇进中国毁了多少个家,有的人并没有参加八路军,但他们的家也给毁了。日寇来不是泽民的过,他没给闯祸。他们参加抗战正是要把日本侵略者给赶出去,保卫咱们的国家。日寇毁了我的房子,我愤怒,我恨那伙强盗,但我不为泽民参加抗战后悔。”

为中国走向世界 牵线搭桥

柴泽民的父亲一直奉行“和气生财”“和睦乡邻”的家教。建立和谐友好的睦邻关系,一直是柴泽民的人格魅力和家风传承。

美国旧金山市市长不幸遇刺身亡。作为一个外交使节,按照惯例发个唁电也就可以了,但柴泽民却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飞往旧金山悼念。当新市长看到风尘仆仆的中国大使时,不禁又感动又惊讶。

柴泽民握住对方的手说:“请你接受我对前市长的深切哀悼,以及对阁下出任新市长的真诚祝贺!”

新市长感动万分,称赞道:“真是神速,大使先生,你是我上任后见到的第一个外国人!欧洲有一句谚语,当我草堆起火的时候,我认识了自己的朋友。”新市长取出一把4寸长的钥匙交给了柴泽民:“这是我市最尊贵的礼物,这是前市长留下来的,我还没有来得及做新的,有了它,你可以作为我们的荣誉市民,随时都可以成为旧金山的贵宾。从此以后,我们旧金山保证不同台湾国民党政府来往。”

就这样,柴泽民用真挚的情谊打动了异国友人的心,他高兴地握住新市长的手说:“市长一言,火箭难追!我相信你不会食言的!”

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新市长提出与上海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柴泽民立即向国内报告,明确提出中美两国开展省、市建立友好关系的建议,彼此友好往来延续至今。

在柴泽民的精心运作下,中美友好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大加快了两国关系的友好步伐,也有效地架起中国与世界人民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

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秘书长的毕刚,在柴泽民身边工作过十几年。他说,从驻美大使到外交学会副会长,柴泽民几乎走遍了美国所有的州,从国会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他把在战争中养成的深入调查的习惯和现代外交艺术融合,在这里打开局面,促成了美国30多个州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美国朋友说,柴大使是大使中最受欢迎的一个。而在1984年的美国民意测验中,支持美中发展关系的数字由30%增至70%之多,这也是柴泽民积极努力应得的回报。

2005年10月1日,央视国际频道播出了《东西111度——运城市市长胡苏平对话美国盐湖城市长安德杰实录》。节目中,双方相互介绍了各自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风土人情,全面展示了“古中国、新运城”形象,通过交流达成了建立友好城市、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共识。节目播出后,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个古老崭新的运城市,在美国人民面前得到了展示。据介绍,这台节目,就是柴泽民牵线促成的。

柴泽民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曾数次到犹他州去。当他了解到这里也有一个盐湖城,就立即想到中国运城的盐湖。到地图上一查,运城盐湖位于东经111度,美国的盐湖位于西经111度,好像地球两端镶嵌的两颗明珠,非常漂亮。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使馆的文化参赞和商务参赞,让他们研究一下,两个城市能不能联起手来,搞成友好城市。回国后,在运城参加党史座谈会时,柴泽民谈了这个事情。时任运城市市长胡苏平想同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建立合作关系,请柴大使帮助。在中央电视台四套《让世界了解你》栏目承办的对话节目中,柴泽民首先朗诵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接着,他以驻美大使和运城人的特殊身份,介绍了运城以及犹他州的情况,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台节目让运城的文明史、工业和旅游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示。柴泽民用资深外交官的名片,换来了运城在美国的知名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社会崇尚明星之风盛行。一位部级领导有一天打电话给柴泽民,说他做东要在钓鱼台宴请一名当时红极天下的歌唱明星吃饭,邀请他出席,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站台”。他听后非常生气地拒绝了。挂断电话后,他当着子女们的面说:“堂堂的一名高级干部,利用职权在钓鱼台用公款宴请一名歌星,他又不是主管文化的领导,搞这些吃喝之风,他也要追星,简直就是不务正业,这样的人是严重的党风败坏。”柴泽民后来就这件事又和很多他的朋友举例提起来过,他一直鄙视和强烈地批评这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颓败风气。

唯一没住过一天 官邸的驻美大使

柴泽民从解放北京参加市政府工作做秘书长开始,到后来调外交部当大使,再到后来当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领导,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为国为民服务。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期间,因事务多,文件如山,所以他干脆在办公室支了一张床,一周几天都住在办公室,这样有什么公文急件,也就不用由机要秘书再往家送,在办公室就处理了。

柴泽民在海外任职大使期间,在埃及和美国都有大使官邸。大使官邸和使馆通常都不在一个地方,官邸主要是大使居住和接待、宴请重要宾客的地方。但他无论在哪个使馆工作,都从来没有住过大使官邸一天,平时都住在使馆里,只有重要活动才开启官邸,比如办活动或会见宴请重要宾客,待活动结束后,他再回到使馆继续工作和休息。他说这样既不脱离群众,又方便夜里随时起床处理国内的紧急机要电报,更省却了往返取送文件的不便。他说,住在使馆,也更方便和来到使馆的外国和华侨朋友们见面。他不愿意搞特殊化,始终保持革命的勤俭节约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柴泽民在泰国大使馆工作期间,东南亚的华侨非常热情,华侨和使馆间交往远比其他国家密切,热爱祖国的华侨总是愿意给使馆送来当地的燕窝鱼翅等名贵礼品以及泰国著名的白银器具和名贵的鳄鱼皮制品。和他在美国使馆工作期间一样,他收到什么样的礼品,都统统如数交给使馆工作人员登记上缴入库。他一生勤俭,饮食和生活方式及其简朴。他是山西人,山西人有面条吃就足够;他不抽烟不喝酒,有很好的条件也不沾这些东西。

有记者问他,您一生出任欧、美、亚、非多个国家大使,一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不知您将给后人留下些什么需要继承的东西?他听后点了点头,接着便开怀大笑说:“我在国外确实接受过一些国家元首或国际友人赠送的一些礼品。但我是党和国家任命的大使,我代表的是中华民族这个光辉形象,因此我只能把这些礼品上交国家。至于能够留给子孙继承的,只有我平生收藏的最珍贵的书籍和报刊资料。在国外,我一无账户,二无存款。因为我是一个靠工薪维持生活的干部,更要成为一位奉公守法的工薪阶层成员。唯一留给后人可以继承的,只是我在党多年培养下炼成的品格和我一生为之奋斗而未竟的共产主义事业!”

柴家的子女 没有特权

柴泽民女儿柴燕瑛告诉媒体记者,作为副部级官员,国家早已给父亲配了专车。可他们五个子女从来没沾过专车的光,“谁家都难免会遇到一些事情,有个车毕竟方便,但父亲就是不让坐。他会说,国家给他配车是用来工作,不是享福的。如果想坐,自己赚钱去买”。

柴泽民经常对孩子们和同志们说:“我回想起曾与自己一起战斗过的许多革命先烈,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把人生最宝贵的生命都无私献了出来,这为了啥呢……我柴泽民说啥也不能在糖衣炮弹面前退缩,一定要以一个真正的、大写的共产党人形象,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革命晚节!”因此,他多年来毅然顶住了各种诱惑和拉拢,不但自己能洁身自律,而且也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陆续落实干部政策,很多干部从干校回城或得到“解放”重新安排工作,子女也都回城全家团聚。在北京,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了配合落实政策,建设了不少落实干部政策的居住用房。柴泽民家在“文化大革命”前,居住在南长街的一个两进四合院里,“文革”中被组织安排搬进来了两家造反派,不久他们就搬出了四合院,被安置进了楼房。因为他们共有5个兄弟姐妹,加上父母和一个家里做饭的阿姨,住房确实十分拥挤。

几个子女听闻父亲凭借资历可以向国务院上级申请落实政策住房,于是大家想着,现在的居住条件不宽裕,可以让父亲去争取这个福利。一天中午全家吃午饭,就向父亲提出来住房申请。话音未落,父亲将手中的筷子重重往饭桌上一拍,愤怒地说:“你们都长大了,参加了工作,难道还要我这张老脸去向国家给子女要房,你们都应该在自己的单位里解决住房,不要到我这里要‘特权’,你们怎么不想想还有多少人住不上房,住的房子还没有这么宽敞。你们怎么说得出口?我革命这么多年,你们让我这张脸往哪放!”说完后生气地拂袖而去,那顿饭也没有谁再能吃下去,但后来又都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美国工作期间,全美华商会的侨领,美国华人妇女联合会的侨领,都向柴泽民暗示他们愿意协助他的儿女来美国读书深造。每逢遇到这样的示意,柴泽民总是婉言拒绝,并告诉华侨朋友们:“我的儿女全都靠他们自己,他们是不是能成才,由社会实践去检验,他们能不能到海外去学习深造,全靠他们自己的努力。但只要我在美国大使馆工作一天,他们就一天不能借我的光来美国学习进修。”

柴泽民的子女回忆说,这可绝不是说说而已的虚伪表态,因为中央当年确实有过干部子女不得经商出国的规定,而父亲向组织立了军令状,所以子女辈当中,没有一个在美国留学或工作的,这是事实。父亲回到国内,其外孙女和孙子上学时,虽然通过他在市教委的老下级可以很容易去上北京最著名的景山学校,但做子女的却从来没有这种请父亲去找人请托的奢望,大家都知道他是不会去为了私情而去张这个口的。最后外孙女和孙子都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完成了国内的学业,纷纷考上了美、加的著名大学。这也是事实。

孩子们在他的熏陶和教导下,个个也都是好样的,依靠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在中专和大专院校毕业后,都是自找工作,没有一个凭他的关系送出国外留学的。他对孩子们说,要想出国留学要靠你们自己的本事,要想靠我帮助你走后门,那没有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